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游戏化中的实践
2022-03-27陈春燕
陈春燕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起源于陶行知思想教育,要求教师立足于生活,以丰富幼儿经验为主,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课程游戏化是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要尊重幼儿意愿,将其对游戏的需求放在首位,鼓励儿童大胆尝试、大胆构建,做到“寓教于乐”。生活教育理论与课程游戏化的融合,能够促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掌握知识经验。接下来笔者从环境、社区、生活、节日几个角度出发,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课程游戏化;实践策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石与精髓,主张教育源于生活,密切联系社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其获得知识、生活经验主要途径。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基于此,在构建幼儿园教育课程时,教师要将儿童需求放在首位,将生活与游戏巧妙结合,促使其在游戏中获得生活经验,在日常活动中提升能力。
一、围绕生活,游戏融入课程
幼儿阶段课程与其他学段教育目标不同,主要以培养儿童自我服务能力、自我认同感为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重新认识游戏、生活、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课程学习中融入游戏元素,围绕着生活展开讲解,充分尊重并保护幼儿的学習兴趣和好奇心,为其搭建具有针对性游戏课程活动,促使其得到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1]。
以中班语言领域《帮帮忙》活动为例。在本节课程活动中,要求幼儿能够理解画面主要内容,并使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中的讯息。在课程活动展开时,教师可以使用动作表演游戏展开讲解,如“妈妈在浇花,浇花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摆出相应的动作;随后在引出“洗衣服、扫地”等话题,让幼儿一边扮演动作形象,一边讨论画面,将生活常见的情境融入到领域课程中,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做简单的家务,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课程。
二、围绕环境,发挥隐性教育
创设生活化、游戏化课程活动,少不了园所内部环境创设。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对幼儿成长及能力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构建生活化游戏课程活动时,教师可以着手于身边的学习环境,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发挥出环境创设的隐性教育作用,让幼儿从生活中寻找知识的答案,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2]。
以科学领域《植物的秘密》主题活动为例。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张贴一些学习与植物有关的知识。如“在墙面粘贴不同植物的成长过程”“多种花朵的对比图”“利用窗台构建种植区”“建立植物成长手册”等,让儿童在游戏中和生活环境产生互动,进而获得丰富的成长经验,提高儿童的综合能力,达成课程教育目的。
三、围绕社区,利用本土资源
幼儿园周边的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教育资源,对课程游戏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社区中的资源,挖掘本土元素,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合适的教育内容,让幼儿获得更加直观的学习经验[3]。
如在装点班级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家乡、社区、周边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围绕着周围的环境展开讲解,说出自己观察到、自己看到的建筑、物品、装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手工创作的方式展开构建,让幼儿围绕着本土资源进行创造。在这一课程中,幼儿能够从生活元素中提高审美水平,并了解一些建筑、造型、装饰的材质及构造知识,进而发展其创新创造思维能力。
四、围绕节日,充实课程内容
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在构建生活化游戏课程活动时,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游戏、领域课程有效融合,创设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充实课程资源,丰富幼儿的认知水平,在游戏中强化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节日教育让其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以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为例。在春节时,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剪窗花、贴对联、挂彩灯”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充实课程活动内容,丰富幼儿课程资源,通过游戏、生活情境的感染,让其在操作中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达成生活化游戏课程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游戏化中的实践展开讨论,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从生活、环境、社区、节日几个角度出发,提出几点教育建议。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教育方向,对课程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的意义。身为幼儿教师,要贯彻落实教育理论的要求,从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生活与游戏巧妙融合,让儿童在玩中学、游戏中成长,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为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鹏杰.幼儿园语言领域课程游戏化研究[D].北华大学,2020.
[2]崔静.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张慧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区域推进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