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2022-03-27曾宪影

科技智囊 2022年3期
关键词:转型策略双碳机遇与挑战

摘  要:绿色低碳可持续产业转型、全面乡村振兴及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机遇。同时,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竞争成本显著提高,绿色低碳金融品种及规模相对缺乏,金融科技赋能不足等为商业银行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带来挑战。文章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背景下,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金融供给业务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双碳”目标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低碳可持续金融;机遇与挑战;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X196;F8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3.03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是落實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布局,减碳零碳、绿色发展贯穿一、二、三产业全链条,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碳达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加速推进我国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以电气通用化、人工智能化、科技赋能化为特征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生活消费方式不断涌现。“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制约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可持续金融服务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数据显示,仅仅是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我国每年需要投入项目资金就达3.1万亿~3.6万亿元,而现实资金供给量仅为5000多亿,每年缺口高达2.5万亿元。据中金研究院预测,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要在未来40年内,绿色投资平均每年高达3.5万亿元。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必然要积极主动应对新的挑战,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优质高效低碳的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

一、“双碳”背景下商业银行绿色低碳可持续金融供给现状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很多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从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业态来看,与“双碳”目标相关的金融供给可统称为“绿色低碳可持续金融”,也可简称为“可持续金融”。总体上,可持续金融主要体现在不同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中。

(一)普惠金融

近几年来,各类商业银行全面发力普惠金融,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按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口径来看,201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达116671.1亿元,2020年,增长到152672.3亿元,比上年增长30.86%(见表1)。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2019年起,邮政储蓄银行纳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大型商业银行统计口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纷纷设立普惠金融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服务实体经济、乡村产业振兴,积极推进服务优质可持续中小企业、县域新型经营主体、绿色低碳消费群体,并探究金融服务改革转型,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提升发展质量。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改革发展尤为突显,如表1所示,2019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为32570.7亿元,占当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27.92%;2020年,快速增长到48327.6亿元,占当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31.65%,占比增加近4个百分点,同比增速达48.38%,位居各类商业银行之首。

(二)绿色金融

在“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各商业银行不断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多渠道探索尝试绿色金融服务,迭代升级碳金融体系,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把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责和义务。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在2020年度报告中明确表示,将绿色理念纳入企业核心价值观,根据《中国农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17—2020年)》《中国农业银行“绿色银行”建设方案》,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致力于打造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银行”。2021年2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2021年7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不良贷款的整体水平。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大致在2%左右,但绿色信贷不良率最低不到0.4%,高的时候也只有0.7%。按照绿色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亿吨。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1.绿色贷款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界定,绿色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发放给企(事)业法人、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用于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领域的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1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9.46万亿元,其中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同时,在绿色贷款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98万亿和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9%,超过三分之二。绿色贷款是当前各商业银行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主体领域。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绿色贷款整体提速,各上市银行更是纷纷角逐绿色低碳信贷市场。到2021年9月末,不少商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增速均超过20%,甚至一些银行比上年末增长超过100%,如表2中所示,上海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145.17%,平安银行增长134.30%。

2.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是重要的绿色金融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对规范国内绿色债券市场,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在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积极探索绿色债券业务,如中国农业银行截至2020年末自营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达654亿元,主要投资污水处理、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绿色债券。2015年10月13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总价值10亿美元等值的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全部投放于清洁交通和可再生能源两类绿色产业项目贷款,清洁交通类别投向地铁修建项目,可再生能源类别投向风力发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按中国农业银行2020年度报告,净募集资金投向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环境效益为可替代化石能源量46.477万吨/年,二氧化碳减排量为111.5449萬吨/年。至2020年9月底,作为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兴业银行已先后落地首单绿色永续债、首单租赁公司绿色债、首单可持续发展债券、首单“三绿”资产支持票据、首单蓝色债券、首单绿色疫情防控债、首单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市场多笔首单绿色债券,已累计为40余家发行人承销发行约300亿元绿色债券。2019年4月,江苏银行发行首期100亿绿色金融债。

3.ESG理财

ESG产品是商业银行基于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产品,涵盖基金、债券、理财等领域。目前,比较典型的有银行及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ESG理财产品。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ESG理财存续量72只,存续资金规模429.25亿元,比年初增长49.49%。2021年10月,兴银理财“ESG兴动绿色发展”成为首支募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ESG理财产品。除此之外,华夏银行、苏州农村商业银行、农银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和中银理财等均有一定数量的ESG理财产品发行。从投资策略来看,ESG理财产品优先投资于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相关产业,同时兼顾扶贫、乡村振兴、小微企业支持、“一带一路”、民企纾困、高质量发展等领域。

4.其他绿色低碳可持续金融供给状况

商业银行不断探索实践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项目咨询等金融衍生业务产品。商业银行尤其是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绵阳市商业银行、贵州银行和重庆银行等国内7家赤道银行纷纷尝试与碳市场交易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2014年就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出碳资产质押贷款项目,为湖北宜化集团提供以碳排放配额为质押标底的4000万元贷款。2016年,春秋航空与上海置信碳资产管理公司签订50万吨碳配额资产的卖出回购合同,兴业银行接受其资金委托并进行财富管理。2019年,广东华兴银行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能够交易的碳资产或碳排放配额作为抵押物,为节能减排企业创新开发“兴碳贷”碳金融产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二、“双碳”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绿色低碳可持续产业转型及全面乡村振兴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机遇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将逐步被遏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将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光伏发电和水电、核电等新能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出行、低碳交通,以及低碳住宅等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将不断扩大;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这些产业转型发展进程中均需要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扶持,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带来机遇。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2]。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产业兴旺”日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发展持续向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会持续推出,集约化、规模化特征明显,长期、大额融资需求持续增多,为商业银行发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机遇。

2.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商业银行发展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带来机遇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更多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创新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交易资产的结算、储存和监督管理等金融产品带来机遇。2011年,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7个省市开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20年,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交易中心设在上海,登记中心设在武汉。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是发电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22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6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1911.06万吨,累计成交金额8.63亿元,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财经》年会2021”上指出,碳市场本身也是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可发展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

(二)面临的挑战

1.普惠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竞争成本显著提高,对商业银行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为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各类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近年来下沉服务重心、全面发力普惠金融。普惠型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竞争加剧,使得中小银行原有的优势地位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长期深耕“三农”、支农支小定位的农村商业银行,2020年以来在普惠金融领域竞争成本显著提高。如表1中数据所示,2020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加速,与2019年相比,增幅高达48.38%,占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比重也由2019年的27.92%提高到31.65%。而同时,2020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比上年增幅分别为27.99%和27.33%,在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份额与上年相比均略有下降。比较严峻的是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比上年增幅为19.84%,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且在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中的比重由2019年的37.03%下降到33.92%,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占有率减少了3.11个百分点。加上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占有率减少的0.81%,2020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占有率减少了近4%的份额。竞争加剧势必带来竞争成本的提高,在小微领域其特征尤其明显,这将对商业银行利润提升、协调发展、整体绩效带来严峻挑战,给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带来挑战。

2.绿色低碳金融品种相对匮乏、规模较小,商业银行面临向绿色低碳金融供给战略布局调整的挑战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出现巨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陆岷峰、邵盈等不少学者认为,在“双碳”政策目标引导下,很多行业和企业调整原有生产经营模式,对业务进行调整,短期内可能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影响贷款偿还能力,可能导致贷款违约风险[3-4]。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战略转型和业务扩张。从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但无论是从信贷规模上,还是从金融产品品种等结构方面,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增速虽然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但绿色贷款余额规模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规模的比重仅为7.8%,还不足一成。同时,很多商业银行对绿色债券、ESG理财、碳基金、碳业务咨询等绿色低碳金融产品还只是处于研究或探索阶段。因此,绿色低碳金融品种仍相对匮乏,规模较小,对商业银行向绿色低碳金融供给战略布局调整带来挑战。

3.金融科技赋能为商业银行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挑战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渗透到现代银行业,引发金融科技浪潮,改变了传统银行业务的模式、路径、场景。金融科技赋能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迫切需求和重要手段。银行数字化能力建设,大数据、区塊链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将成为各商业银行角逐绿色低碳金融市场的基础性重要工具。如何用科技为金融业务赋能,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行效能,也将是商业银行绿色低碳转型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双碳”目标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意见》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至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在此背景下,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金融供给业务是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机遇和挑战,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

商业银行在运营和管理中要不断强化“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直至纳入银行核心价值观,并积极引入ESG投资管理理念。定期进行相关主题培训、组织相关主题活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创低碳可持续金融发展新格局,升级打造绿色银行、低碳银行、可持续银行。同时,还要厘清绿色、低碳和可持续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绿色是贯穿始终的理念线索,低碳是当前至未来几十年间树立理念的着力点,可持续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明确不同商业银行绿色低碳转型着力点,避免转型中的无序或不良竞争

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持续总体可控,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较高水平,流动性保持良好,银行业持续稳健、高质量发展。为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并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

目前,国有大行所拥有的资源占商业银行系统金融资源总量65%以上,其更有能力承担起支持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任。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供给状况来看,国有大行是发展绿色低碳金融的主力军。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应根据其规模、能力和市场需求,主动服务于绿色低碳产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及大项目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在普惠金融领域,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更具区域优势、经营优势和经验优势,尤其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更符合农村商业银行根植县域所形成的本土化优势。因此,在绿色低碳转型中,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定位、特征和优势,明确自身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中的着力点,避免在转型中出现商业银行之间的无序或不良竞争,损害绿色低碳转型的整体效能,阻碍“双碳”目标的实现。

(三)建立健全“全面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机制

首先,将“双碳”目标下的全面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纳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组建专门的“双碳”战略委员会,或根据商业银行发展定位,将“双碳”战略融入既定的战略发展委员会职责事务中。其次,建立健全绿色贷款管理机制,将绿色低碳因子纳入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对绿色贷款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和风险监控,密切关注融资杠杆率和偿付能力等关键指标变化,及时规避绿色贷款不良风险。最后,建立绿色低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有效机制。目前,我国绿色低碳金融产品有效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碳金融产品设计相关人才,碳金融产品配套设施也较不完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绿色低碳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实施和绿色转型业务的扩张。因此,要建立绿色低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有效机制,包括零售类、公司类和资产管理类不同“双碳”产品的有效管理机制,人才引进和培养有效机制,产品业务实施的有效配套机制等。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金融科技赋能,全力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金融科技水平是角逐绿色低碳可持续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要将提升金融科技水平贯穿始终。建立“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出、完善智慧金融App,加大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将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经济运行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各商业银行要大力推进银行数字化建设能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建立覆盖全流程的ESG管理体系,在绿色低碳可持续金融领域的贷前、贷中、贷后等全流程、全环节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实现金融科技赋能,实现商业银行从规模银行到价值银行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全力助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EB/OL].(2021-10-24)[2022-01-17].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24/content_5644613.htm.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2-02-27].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3] 陆岷峰.“双碳”目标下碳金融现状评估、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J].福建金融,2021(06):27-35.

[4] 邵盈.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08):127-130.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Zeng Xianying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Jiangsu,Nanjing,211815)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green,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industries,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arbon market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At the same time,the competition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has intensified,and the competition cos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ank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variety and scale of green and low-carbon finance are relatively lacking. And the lack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FinTech) empowerment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commercial banks’green,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namely“dual carbon”goals,the development of green,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financial supply business is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commercial banks,and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ual carbon”goal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Green low-carbon sustainable finance;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Transformation strategy

作者簡介:曾宪影,女,1972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农村金融、财税理论与政策、财政审计。

猜你喜欢

转型策略双碳机遇与挑战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析
从“澎湃新闻”上线的成功看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策略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MOOC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