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凝聚科技自立自强磅礴力量
2022-03-27
春风浩荡又一年,踔厉奋发谱新篇。
2022年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万众瞩目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科技自立自强。从“抓基层、强根本”的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从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到进一步夯实对青年科研人员扶持力度,这些强化创新源头、夯实基础研究的扎实举措,必将加快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
回首过往,风雨兼程,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浩瀚星空到茫茫戈壁,包括“东方红一号”卫星、原子弹在内的中国科技力量一再迸发,向世人彰显硕果累累的“中国之治”。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天和”升空、“天问”奔火、“羲和”探日,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首次进入“中国制造、中国运行”的空间站。在幅员广阔的神州大地上,中国在量子计算机、可控核聚变、光存储等众多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环顾世界,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定制化趋势全面加快,不断向宏观、微观领域拓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与此同时,全球化遭遇逆流,科技的“国家属性”凸显。“科技冷战”如影随形、若隐若现,将国际政治从传统的“地缘政治时代”带到全新的“技术政治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国际格局重构的“关键变量”,跃升为大国博弈的“新边疆”。出于某些考虑,一些西方国家将科技创新“政治化”“集团化”“武器化”,有意对特定高新技术施加管制、“制造稀缺”,甚至垒砌高高在上的技术壁垒。国际战略竞争的重心不仅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6G等科技领域的竞赛,也是围绕新科技革命重塑主导权的角逐。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实力深刻影响国际力量对比,成为决定国家未来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
格局关系全局。一个国家的发展格局,总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发展环境、自身条件下形成,又影响和塑造着国家发展的总体态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也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科技强则国家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动态平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勇攀科技自立自强高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只有科技发展的主动才能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只有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才能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只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做强自己,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应对风险挑战的最好办法,就是化压力为动力,坚定不移走自力更生之路。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甘坐冷板凳,勇做栽树人、挖井人,不断追求卓越,把“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深耕一线科研岗位,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破解科技发展种种显性或隐性难题,自觉肩负光荣历史使命。
启航新征程,整装再出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关系我国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爭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抓住了科技创新,掌握了更多“独门绝技”,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只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强创新自信,在科技无人区大胆探索、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科技自立自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