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思考

2022-03-27范文豹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 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在,是学生不断探索创新的内驱力.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得以发展.文章论述何为教学情境与数学问题情境,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提出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的教学建议,以求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数学;创设途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2)05-0017-03

收稿日期:2021-11-15

作者简介:范文豹,男,福建省顺昌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初中是学生形成系统性、创新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初中数学课程中逻辑性抽象化概念占比较大,学生理解相关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能更好地厘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以问题促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问题思考探索中逐渐树立问题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策略,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1 教学情境与数学问题情境概述教学情境从定义理解,主要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取知识或掌握应用知识的技能的特定场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需要借助特定的教具或是现代化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结构的联系,增加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问题情境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被用于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促思考,以思考助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而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2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2.1 有利于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

适宜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其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科素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从多角度以及不同层面去思考复杂的数学问题,从而提出具有发散性、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2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重点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创设问题情境获得了广泛应用,它以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解法.在问题情境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萌发创新性学习意识,从而在教师指导下获得“二次创造”或“再创造”的能力.

2.3 有利于提高學生数学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数学知识更是许多科研工作的基础.将理性的数学知识通过问题情境变得形象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容易理解题干的意思,进一步使学生建立起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掌握和吸收各类题型的解法,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3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3.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

为数学问题增加“烟火气”可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在选择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题材时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所选取的生活问题要“因地制宜”.问题应与学生所在区域的人文生活紧密相关,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二是问题的选择要以教学大纲为导向,以适度为原则,不能过分“去教学化”,否则将会适得其反造成课堂混乱,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以及知识体系的建立.三是营造生活场景之后要“回题”.创设场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带回最初的问题上,通过解题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将问题升华.

例如,在讲授“函数的概念”内容时,教师可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即“假设学生A到文具店购买练习本,其单价是2元钱一本,请同学们思考在结账时应付金额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呢?又比如咱们市里的出租车起步价为10元,超过三公里则以每公里1.5元计价,今天我乘坐出租车从家里到学校一共走了7公里,那么我应该付多少车费呢?这个过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对应哪个项目呢?”由此,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引入理论知识,有了问题情境的铺垫作用效果,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

总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有助于学生将抽象文字信息转化为方便理解的解决问题的情境,减少其对复杂数学问题的抵触情绪,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数学科目的学习,由此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生活细节之中.

3.2 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教师教学也需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由浅入深,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便是不二之选.在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逐渐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入一个新层次.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拆分成若干部分,依次提出学生可以运用当前知识储备能够理解和解决的小问题,由易到难带领学生一一解决,直至学生能够理解整个解题过程.

例如在“简易方程”和“绝对值”相关教学结束后,学生虽对方程和绝对值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是解决2x+5=11这类题型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需借助整体法教会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解题思路如下:∵-11=11且11=11,∴可以将2x+5视为一个整体,则可得出2x+5=-11或2x+5=11,分别解这两个方程可得x1=-8,x2=3.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的结构,进而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哪些数取绝对值能得到11呢?”在得到答案之后引导学生向下思考,将绝对值中间的方程以字母a代表,让学生把取代后的式子与上述问题的式子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提出两个式子相同的思路,从而引入整体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做题能力.与此同时,要强调绝对值方程解题过程中分类讨论的重要性,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在独立做题时才不会遗漏要点,这对学生严谨数学思维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帮助.4 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4.1 创设引导学生猜想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力

猜想相对于幻想或胡思乱想,是一种基于事实与直觉做出的大胆假设,它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未知知识作出合理推理与预判,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积极意义.教师在猜想问题情境中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猜想路径.

例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首先给出两个边长分别为6、8、10和5、12、13的三角形,要求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与面积,得出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等于其面积的结论.教师由此抛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哪一类的三角形具备这样的性质?”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进行三角形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边之间的关系的猜想后,发现两个三角形的边长有以下规律:6+8=10+4,5+12=13+4.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要点知识梳理和归纳,即三角形三边长关系均符合勾股定理,则这两个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加和再与斜边长做差,其结果均为4.由此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两直角边长度之和与斜边长之差为4的直角三角形,其面积与周长相等.”经过思考与猜想的过程,学生会逐渐形成创新的思维能力,同时树立创新意识,为其日后在数学方面的创造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2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创造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情境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设,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教师以数学实验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使其能够发散思维,跳出固定框架,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中位线”内容时,教师可以以一道数学题引入课堂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如“现有任意四边形ABCD,连接各边中点的四边形EFGH.若现在移动四边形ABCD的任一顶点到任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四边形EFGH将会变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然后将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最终得出EFGH均为平行四边形的结论.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系统性讲解该知识点,为学生们展示拖动四边形ABCD的任意一角四边形EFGH的变化情况.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平行四边形EFGH可变换成菱形、正方形、矩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该状态所需要的条件,从而让学生受到启发,能逐渐发觉并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并掌握其变化规律.总之,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思维从既定轨道中释放出来,以探索的形式去了解和掌握数学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固其创造性思维的成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主体性的理念.

4.3 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应该把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带领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情境中,发现并探索数学的奥妙,更加全面地认识数学的逻辑美,从而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多设置一些实践环节,创建实践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白纸制作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然后将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以各种可行的方式拼成四边形,并由此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一共能拼出几个四边形?其中有几个是平行四边形?它们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通过“试验-思考-交流-获得反馈”的过程,可以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學生动手实践、思维思考、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创新意识以及解题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综合实际情况,选取适宜问题资源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感受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廖贺华.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8):43,105.

[2] 王欢.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实践研究[J].南北桥,2020(4):61.

[3] 张晓红.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数学教学与研究,2020:117-118.

[责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