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剥内扎术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2-03-26王鑫
王鑫
混合痔为肛肠科常见疾病,MMH 为混合痔经典术式,效果良好,但手术用时较长、创口较大,术后易发生并发症[1,2]。PPH 近年来应用广泛,手术创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目前针对两种术式对远期肛门功能影响情况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次研究选取86 例混合痔患者,探究以上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86 例 混合痔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9 例;年龄23~61 岁,平均年龄(44.26±10.18)岁;痔疮分期:Ⅲ期32 例、Ⅳ期11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7 例;年龄24~63 岁,平均年龄(45.23±9.78)岁;痔疮分期:Ⅲ期31 例、Ⅳ期1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诊断检查确诊为混合痔;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③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完成研究;④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肛门外科手术史;②合并肛瘘、肛周狭窄、肛裂等肛周疾病;③合并直肠肿瘤;④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
1.3 方法 两组均于术前6 h 禁水禁食,术前2 h 常规清洁灌肠。
对照组采用MMH 治疗:①连续硬膜外麻醉,俯卧折刀位;髋关节垫高,双侧臀部向外侧牵拉固定,暴露肛门;②消毒铺巾,扩肛器充分扩肛,暴露并定位病灶;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将痔核充分游离至齿状线上0.5 cm 处,痔核基底部以血管钳钳夹,常规缝合结扎后,在保留痔核之间皮桥基础上,剪去痔核基底部,齿状线近端黏膜以3-0 可吸收线缝合;③彻底止血,检查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现象,无异常后以凡士林纱布块填塞压迫止血。
观察组采用PPH 治疗:①体位摆放与对照组相同;②消毒铺巾,扩肛器充分扩肛,后放入半口扩肛器,暴露并定位病灶;观察痔核数量,在齿状线上方3~4 cm处肠黏膜上,左下方向进针,应用可吸收线顺时针缝合荷包,缝合至左上方后,出针时留置银丝牵引线,并继续完成荷包缝合至缝合起点;③取出肛门固定半口扩张器,经肛门放置吻合器,旋转吻合器刀头至最大位点,在荷包位置逐渐收紧;吻合器两端与荷包留置银丝线相勾连,荷包两侧牵拉力量均衡后,收紧吻合器刀头;若患者为女性,在刀头收紧前检查其阴道壁完整性,避免出现过度缝合、阴道后壁钳夹等情况;④无异常后,打开保险栓,握紧把柄完成荷包切除,吻合器逆时针旋转取出;⑤检查吻合部位及周围组织活动性出血情况,若存在出血位点,则予以缝合止血;⑥修剪肛缘过多皮赘,应用凡士林纱布包裹引流管,于肛管切口位置引流;移除扩肛器,加压包扎。
两组患者术后均应用相同康复干预,包括高锰酸钾坐浴、肛周功能训练、日常康复指导等。两组患者均持续1 年随访。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康复相关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持续疼痛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出血、尿潴留、肛门坠胀、肛缘水肿,远期并发症包括便秘、里急后重、肛门狭窄;③随访1 年,比较两组肛门功能,包括肛管高压带长度、肛管静息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④随访1 年,比较两组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术后康复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持续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及术后康复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及术后康复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切口出血1 例、尿潴留2 例、肛门坠胀1 例、肛门水肿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对照组发生切口出血4 例、尿潴留3 例、肛门坠胀3 例、肛门水肿2 例、便秘1 例、肛门狭窄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56%。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年,观察组复发1 例(2.33%),对照组复发6 例(13.9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比较 术后1 年,观察组患者肛管高压带长度长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1 mm Hg=0.133 kPa
3 讨论
混合痔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饮酒、辛辣饮食、过量吸烟、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该病初期症状较轻,多采取保守治疗。Ⅲ、Ⅳ期属重型混合痔,表现为便血、痔核脱出、痔核表面溃破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能力,需尽早手术治疗[3-5]。
MMH 为该病传统手术治疗方案,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此种手术治疗对部分肛垫结构、部分齿状线结构,术中出血量较大,且在术中钝性分离手术方式会增加术区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疼痛感受明显,且术后易出现肛周水肿症状,影响切口愈合能力;若术中肛管周围皮肤黏膜切除过多,则术后肛门狭窄发生风险较高,影响患者肛门功能[6]。
PPH 为基于痔核为肛垫下移理论的治疗方式,通过将齿状线上3~4 cm 处松弛黏膜切除、吻合,通过黏膜向上拉力解除肛垫下移、脱垂现象,并通过阻断痔核血运方式促进痔核萎缩,以恢复肛周正常解剖学结构[7,8]。此种术式优势较为明显,对肛垫、括约肌结构完整性保持良好,对患者术后肛周功能影响较小;同时此种术式不会进入肌层,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进而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受、缩短其康复用时[9,10]。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以上两种术式比较,结果发现,与MMH 相比,PPH 可显著缩短手术用时及术后患者康复时间,考虑原因为,与MMH 术式相比,PPH术可避免齿状线及肛垫结构被破坏,降低肛管周围黏膜切除量,患者术中创伤较小,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感受、缩短术后康复用时之效;同时利用吻合器可节省简化手术步骤,进而可缩短手术用时,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术后1 年肛门功能检查结果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为,与MMH 相比,PPH 可减少患者术中软组织创伤,减少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减少术后肛周水肿、术后渗液等情况,可避免粘连等原因引发的肛周狭窄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者齿状线、肛垫完整性及肛周功能稳定性[11,12]。对比两组术后1 年复发率,观察组明显更低,认为观察组的远期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混合痔患者手术治疗中,与MMH 相比,应用PPH 可改善患者手术及康复相关指标,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术后远期肛门功能,复发率更低,效果理想,具深入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