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创新区框架下首都功能核心区创新发展策略

2022-03-26李梅

上海城市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SWOT分析

李梅

摘要:作为创新空间高级形态,城市创新区打破了传统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更加突出区域的城市性,强化了区域各个功能和空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以北京市东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城市创新区的经济要素、空间要素、网络要素、环境要素等运行要素,探讨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城市创新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发展对策,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探索城市创新发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首都核心功能区;城市创新区;SWOT分析;发展策略与路径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2.006

随着“科技回归都市”浪潮再起,力求科技回归的老城通过“孵化器计划”去寻求转型升级之路。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构成京津冀“一核两翼”,地位特殊,责任重大。核心区作为建成区、老城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落实城市新总规和核心区控规过程中,借助国内外经验,顺应规律,超前谋划,把握先机,在城市创新区框架下制定适宜的创新发展策略,积极探索具有核心区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发挥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意义重大。而近几年国际上兴起的城市创新区建设实践,对核心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已成为旧城有机更新的突破口。

一、研究述评

城市创新区(innovation district)是全球创新空间由“园区”走向“城区”大趋势下的产物,21世纪初相关研究和实践开始在城市规划领域兴起。它研究的是现代信息社会下城市空间和创新行为的关系,与科技园区不同,城市创新区更加突出区域性,强化了区域综合功能和空间的相互作用。学者们认为创新区理论是在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空间中观尺度上的概念。Hutton T在2004年《市区内的新经济》一文中认为城市内部的新兴产业集群构成了一种新经济空间形态。[1]Bugliarello G(2004)研究发现科研机构周边可形成知识交流的公共空间,便命名为“公共知识公园”。[2]最早正式提出相关定义的是美国学者布鲁斯·卡兹(2014年),按照他的定义,城市创新区是行业领先的研究机构和公司聚集,并可以联动初创公司、商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城市区域,它具有空间紧凑、交通可达性高、技术创造热情高、提供居住办公和商业一体化服务等特点。[3]国内学者对城市创新区的边界、内涵的理解有所区别,李健等人(2015)认为创新城区作为特定城市功能区,具有与中央商务区、商业地区等相同的地位,是一个高端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及創业企业、孵化器及金融辅助机构等高度集聚、创新活动旺盛、各主体网络化互动特征明显的城市新经济空间。[4]邓智团(2017)将城市创新区的范围限定在了中心城区,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特质”。[5]城市创新区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先发地区对创新活动如何以及在哪里发生的重要反思,喻示着城市空间建设从以物质环境改造为主走向了物质、空间与人的综合性开发阶段。[6]城市创新区作为一个新现象新趋势,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学术概念,但毋庸置疑,它是以创新为主导功能的城市功能区。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主要从城市创新区的成因、影响因素、模式、机制、实践建议等议题展开了研究。有研究表明,空间区位、创新多样性、产业资源、网络条件、环境品质等是影响创新区发展的因素。布鲁斯按照空间成因将城市创新区划分为三种类型:主力机构辐射型、都市区域再造型和科技园都市化型。[7]李健和屠启宇将创新街区的模式类型总结为支柱核心(锚定)模式、城市更新模式以及城市化科技园区模式。[4]任俊宇等人提出“生态—主体—空间”的创新城区发展机制,认为创新城区的创新生态体系包括创新源要素、创新服务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要素间相互关联形成创新生态网络,创新源要素中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是影响创新城区发展模式的核心创新主体。[8]基于城市创新区的特征,不少学者呼吁在老旧城区更新过程中通过规划设计积极打造创新区,提出了路径和实践建议。王丽艳(2020)等人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微观主体一致性,认为创新活动向城市中心集聚的本质是人才对地方品质的需求偏好,并基于“规划引领—核心主导—多元协同”的逻辑思路,从优化创新空间布局、驻留创新企业与人才、推进创新系统循环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9]尽管城市创新区作为新生事物,支撑理论尚不成熟,但很多理念对我国城区创新发展尤其是老城区改造和更新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二、首都功能核心区构建城市创新区的SWOT分析——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首都功能核心区正面临着城市转型压力,发展空间受限,而创新区紧贴城市原有肌理,通过对老城区的存量空间加以改造,释放出创新空间,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纳创新创业者,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实现城市更新等理念和特点为核心区创新发展提供很好的启发,也将成为解决核心区空间受限与集群发展矛盾的有效路径之一。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城市创新区运行的经济要素、空间要素、网络要素、环境要素四大要素,采用SWOT法深入剖析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将这四个因素进行匹配,为探究核心区创新发展策略和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图1)。

(一)发挥独特优势

1.高品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吸引着创新人才

优质而完备的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宜居的生活环境和空间紧凑性正是吸引创新型人才和企业的关键因素。北京市东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该地区拥有高品质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加上古都风貌保存较好,具备构建创新区的天然优势和独特魅力。

2.总部经济优势显著且聚集一流特色创新资源

目前,区域内集中了中央国家部委26个、国家部级事业单位12个、央企总部10个,国民信托、光线传媒等重点非公企业300多家,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基础。[10]同时,聚集着健康、能源、文化等领域的一流创新资源,尤其在基因调控与治疗、干细胞、重大疾病防控等基础医学,以及能源技术装备、文化创意、体育科技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这些资源要素的集聚和知识溢出将为创新创业者获取知识、开放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3.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城市肌理形态独特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标志着城市内涵、品质和特色。东城区历史文物数量众多,文化品位之高、特色之鲜明,在北京市各区县乃至全国都比较少见。东城区拥有故宫、天坛、大运河东城段玉河故道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有18.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和胡同四合院最为密集的地区。同时,融合了皇室、佛教、儒家、国学、会馆等多元文化,以及景泰蓝技艺、雕漆技艺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古都皇城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魅力,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以及独特城市风貌,对海外以及青年创业者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向往。

(二)克服劣势和不足

1.面临着发展空间受限和空间碎片化困境

首先,创新空间受限是核心区科技发展的不利条件。北京市老城内有33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占老城总面积的33%,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2%,加上中轴线、历史文物、居民区、中央机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留给创新的空间极少。其次,空间破碎化影响着创新要素的集聚。从产业集聚情况来看,园区普遍集聚规模小、分散,碎片化现象严重,创新配套设施和功能不完善,园区之间黏性不足。

2.基于创新网络协同的区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无论从北京市科技发展历程还是北京城市定位的演变来看,核心区都不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因此,长期以来核心区的科技发展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在各类规划文本中也很难找到针对核心区科技创新的定位和方向的相关论述。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核心区必须明确发展定位,积极去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目前,东城区面临的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基于创新网络协同的区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包括央级资源本地化网络尚未形成,主导设计能力、系统创新、规划创新等系统能力薄弱,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三)把握发展机遇

1.控制性详规的发布为核心区创新空间整合和重构提供难得的机遇

最新发布的核心区控规提出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这将有利于吸引创新人才和创业者,为创新要素集聚提供优质的环境;還提出老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相互促进,完善支持疏解腾退空间资源统筹利用的政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等具体措施,为城市创新空间整合和重构提供难得的机遇。

2.北京“两区”建设为核心区构建城市创新区提供良好的开放环境

“两区”设立是北京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大事,也是重大战略机遇,树立全球视野、突出北京特色、强化制度创新、推动协同开放等是推进“两区”建设的着力点,核心区利用好“两区”政策红利,实现数字经济引领、服务业开放,吸引和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为构建城市创新区营造开放环境和良好的创新生态。

3.“科技回归城市”新趋势为核心区注入新活力

在国际上纽约、旧金山、西雅图、波士顿、伦敦、柏林等城市掀起了“科技回归都市”浪潮,涌现出了诸多城市创新区、城市硅巷、无边界园区等类型多样的城市创新空间。国内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海杨浦创智天地、深圳华强北创新创业大街等为代表开展了有益探索和实践,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核心区探索并构建创新区提供了依据,为激活核心区创新活力、推动老城区更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四)应对新的挑战

1.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处在重大转折期、深刻变革期和战略机遇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作出了新的部署,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作为国家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紧跟国家战略部署、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凝聚合力,激活城市创新活力和竞争优势,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是核心区面临的重要问题。

2.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对本土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核心区本土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产业结构来看,东城区以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占97%,其中,文化产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业、商务业、科技服务等多类型齐头并进,而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很大,加上以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尚处于培育状态,产业链重构压力大,如何把握机遇,实现产业转型,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服务经济标杆,对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3.全球人才争夺战的形势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人才竞争呈现人才的战略重要性日益突出、人才短缺常态化趋势明显、人才流动国际化进程加快等新的特点。[11]各个城市相继出台各项吸引人才的政策,人才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北京是全国最顶尖人才聚集的高地,许多企业将企业办事处设置在北京,人才要素便是其中重要原因,而近十几年来,很多人才也开始慢慢转向南方发达城市。减少人才流失,提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成为核心区创新发展的关键。

三、城市创新区框架下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城市创新区相关理论,从系统分析视角出发,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综合分析,围绕城市创新区运行的经济要素、空间要素、网络要素、环境要素四大要素,提出了如下四大策略和路径。

(一)创新网络强化策略:做强创新服务网络,打造创新活力源和创新创业动力源

1.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核心区创新服务网络体系

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创新网络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进一步整合现有平台,实现核心区创新资源与要素整合利用,引导企业、教育机构、创业者、投资者、开发商、公共服务提供者等多主体参与,打通信息交流渠道,帮助主体间建构起彼此紧密互动的创新体系和网络。二是建立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全链条孵化平台,实现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栖息环境,打造创新活力源和动力源。三是完善创业孵化体系。积极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各类孵化载体投资多元化、机制多样化、体系网络化。

2.央地合作创新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形成

利用好中央资源,助推央企本土化创新网络构建是东城区科技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围绕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医疗领域科研机构,加快培育并形成医疗健康领域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基地等,加强与科协及相关协会等组织的联动协作,整合成果、人才等信息,搭建央地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二是以协作机制创新和试点示范为依托,着力破解制约央地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的障碍,助推央企本土化创新网络构建,重塑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是整合总部机构科技成果资源,建立优质科技成果转化推介平台,提升区域辐射带动和影响力。

(二)数字经济培育策略: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着力构建产业融合生态

1.以数字经济为产业融合创新的新动力,打造创新服务强区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是东城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重点发展的方向。一是依托东城区数字产业优势,提前布局6G、脑科学、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和智能型先导产业,培育壮大和引进落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入驻,沿二环路加快形成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二是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针对当前核心区传统产业后劲不足问题,通过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加快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商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依托区域内医疗健康领域的一流创新资源,加快“5G智慧医院”、智慧体育等重大示范项目落地,打造全国体医融合创新高地和转化承载地。三是以王府井、前门、隆福寺等知名商业资源为依托,加快智慧商街、智慧商圈建设,加快以数字化赋能助推北京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加快文化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与数字科技融合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成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引擎之一。东城区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与数字科技融合提供了创意源泉,这也是全国文化中心赋予东城区的重任。东城区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特点,推出如下举措:一是鼓励文化与数字科技企业共同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培育并扶持“高精尖”文创企业、文创人才和文创品牌,孵化中小微文创企业。二是搭建文化与科技供需对接服务平台,解决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的需求鸿沟,加快形成科技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三是持续推进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出版业融合创新,实现传统出版向全媒体数字出版转型,发展壮大全媒体出版,积极培育微电影、网络直播、网络文学等“互联网+”新业态。

(三)创新空间优化策略:探究高效集约创新空间新模式,提升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建设

1.摸清创新空间家底,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摸清现有创新空间存量,做好顶层设计。东、西城联合开展加快开展楼宇、旧厂房、老胡同等城市存量空间资源摸底工作,针对当前核心区创新载体之间联动不足、功能服务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本着节约集约利用、功能互补原则,应加快顶层设计,推进现有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空间功能重塑。二是推进核心区控规与城市创新区建设紧密融合。核心区城市创新区建设必须与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改造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城市更新引入更多文化、科技内涵,为城市更新提供更多的“社会经济内容”,适应创新空间从“园区”向“城区”转变,为创新活动者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

2.基于老城改造打造无边界创新街区

一是基于老城改造打造无边界创新街区。紧贴城市原有肌理,发挥“主城”区位优势,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构筑开放式创新空间,以老城区保护与改造提升为契机,对现有老写字楼、旧厂房等加以改造,释放创新空间,嵌入式容纳大街小巷创新创业者,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无边界创新街区,实现城市更新与创新区的协同共生。二是构筑创新空间体系。重点围绕文创、大健康、科创等高附加值产业,引入国际知名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等优质创新资源,以分工细化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构建多门类科技产业生态,完善“孵化器”和“加速器”、聯合办公空间以及公共实验空间等创新空间体系。三是探索创新机制模式。强化政策引导,探索并构建开放创新的互动机制与共生共治的镶嵌模式,重视“枢纽型”机构和“引擎企业”的作用,依托核心区内顶级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优势,构建“枢纽型”模式的创新城区发展格局。

3.构建特色创新街区,培育创新空间新业态

一是打造特色创新街区。借助国外成功经验,立足核心区资源和服务优势,集聚创新要素,积极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一条街、成果转化服务一条街、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街区、文化金融创新街区等“一街一品”创新街区,增强核心区创新活力。二是培育创新空间新业态。通过改造利用楼宇、旧厂房等空间,培育发展创新产研空间、创新车间、创新客厅、创新SOHO、联合办公空间等创新空间新业态。三是打造创新创业综合体。打造办公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打造集景观、休闲、商务、运动、社交、学习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

(四)创新环境营造策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培育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

1.科技创新融入城市机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一是构建基于城市机理保护的创新生态。核心区的创新区建设应融入城市肌理,突出核心区历史脉络和历史风貌特色,在老城改造过程中重视创新空间感受和生活体验,打造核心区特色的创新空间形态和结构。二是重视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融合。针对城市可持 续发展需求,以应用场景示范项目为导向,实现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创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多元和谐的城市创新区。

2.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依托“两区三平台”建设优势,坚持开放创新、强化协同联动,以创业为发生器、研发为赋能体、服务为粘合剂,通过构建平等开放的自由文化,满足创新人群的国际宜居环境以及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营造适宜创新经济与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培育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Hutton T. The new economy of the inner city[J].Cities, 2004(2): 89-108.

[2]Bugliarello G. Urban knowledge parks, knowledgecities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3): 388-394.

[3]Katz B, Wagner J. The rise of innovation district:A new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America [EB/OL].(2018-01-27)[2021-12-11]. https://www.brookings.edu/essay/rise-of-innovation-districts.

[4]李健,屠启宇.创新时代的新经济空间:美国大都市区创新城区的崛起[J].城市发展研究,2015(10):85-91.

[5]邓智团.国外为何流行把高新技术企业“搬回市区”[J].中州建设,2017(16):70-72.

[6]陈恒,李文硕.全球化时代的中心城市转型及其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72-93.

[7]孙晨光,朱文一.布鲁斯·卡兹“城市创新区”理论的解读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城市设计,2018(1):22-33.

[8]任俊宇,杨家文,黄虎.创新城区的“生态—主体—空间”创新发展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5):24-31.

[9]王丽艳,薛颖,王振坡.城市更新、创新街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20(1):67-84.

[10]张立.抓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有的放矢: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EB/OL].(2019-05-15)[2021-12-1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515/c40531-31085238.html.

[11]汪怿.全球人才竞争的新趋势、新挑战及其应对[J].科技管理研究,2016(4):40-45+49.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apital Functional Core Are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Urban Innovation District

Li Mei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100044, China)

Abstract: As an advanced form of innovation space, urban innovation distric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ighlights the urban nature of the region, and strengthens the interac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 and space, which become a new trend of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Dong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SWOT analy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operation elements of urban innovation district, such as economic elements, spatial elements, network elements, environmental el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urban innovation district in the core area, and put forward four kinds of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network (SO), digital economy cultivation strategy (ST), innovation space optimization strategy (WO),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trategy (WT), 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apital functional core area to explore urban innovation district.

Key words: the capital core functional area; innovation district;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ath

■責任编辑:王  缙

猜你喜欢

SWOT分析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
VR技术在港口码头生产安全建设上应用的SWOT分析
基于战略视角下我国线下销售渠道发展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