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冲突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
2022-03-25张世贵张云胜
张世贵, 张云胜
1.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报刊社,北京 100089; 2.空军航空大学 航空作战勤务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按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本质论,道德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不同阶级甚至不同阶层的人们,其道德观念是其所处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的反映。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因其社会地位和自身利益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道德冲突是指道德行为主体在道德实践中进行道德选择时出现的两难境遇。这一概念首重道德主体境遇的现实性,以区别于思想实验与语义逻辑方面的道德两难;次重思想心理与现实选择双方面的两难,以区别于社会转型期道德冲突加剧造成的道德困境。个人成长也是一个不断面临道德冲突、不断化解与调适,推动自身道德水平由低级向高级提升的过程。道德冲突具有复杂性、普遍性和恒久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认识和化解道德冲突,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转变。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加积极关注道德冲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活之树常青。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反哺生活,指导实践。道德生活外关人的日常行为,内及人的思想心灵,其中“道德应用最主要也是最困扰的问题在于应对道德冲突”[2]。在价值多元的现实社会,道德冲突的复杂性更加深刻、冲突的普遍性更加广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道德冲突的关注和研究。
1.道德冲突是社会生活本质性的组成部分
道德冲突问题由来已久,其存在的普遍性源于社会生活的多元复杂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复杂的社会关系赋予个人多重社会角色,承担多种责任和义务。不同社会角色及其承载的不同义务之间,有可能形成各种矛盾对立的关系,给道德主体带来抉择上的困难和思想心理上的困惑。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还导致道德原则和某些终极价值的冲突。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基于人类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是复杂多元的,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多重维度与层面,造成了不同的道德理论和学派并存的现实格局。“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人的感性欲望、享受、快乐为基础,产生了以人的快乐、幸福为主旨的功利论伦理学;从人的特殊属性出发,基于人的理性,产生了以德性为目的的美德论和义务论伦理学。两种不同的伦理学立场,构成了道德理论内部价值原则和评价标准的分殊与对立。”[4]而像自由、平等这些终极价值,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总之,复杂的社会生活决定了人的多重社会角色、多种价值需求。处在道德原则和终极价值存在矛盾的现实社会中,道德冲突现象自然难以回避。
2.道德冲突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更加凸显
物质决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也最终决定人的价值观。在生产力低下,个人脱离集体便难以对抗大自然和其他种群威胁的时期,个人价值自然得不到凸显,也难以出现多元的价值观,此时道德冲突既缺少发生的物质基础,也缺少受到普遍重视的社会氛围。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个人有无限的义务,却难得有限的权利。在听从命令多而个人选择少的情况下,发生道德冲突的可能性相对也小。而且,传统社会发展缓慢,生产方式长期固化单一,人们思想观念创新难,新观念得到社会认可更难。稳定的社会结构,稳定的社会观念,产生道德两难的境况比现代社会少得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人际社会交往空间范围上的扩大和交流方式及频率的增多,人们所面临的道德冲突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层次也在提高。物质稀缺时代,道德冲突更多是在两害相权层面,随着物质丰裕和选择范围扩大,两利相权的道德冲突显著增加。社会发展越快,道德观念的嬗变也越剧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5]伴随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需求的更多、更丰富,道德冲突这种利益多元与价值多元的产物必然会增加。强化价值共识与道德规范、减少因道德冲突引发的行为失范,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道德冲突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道德冲突是一种典型的道德难题,集中反映了时代变化中教育客体在思想观念、道德原则、个性心理等方面复杂交错的困惑与矛盾。道德教育只有在解决时代问题中才能实现同频共振、与时俱进。研究化解道德冲突的方法,尝试化解道德冲突的实践过程,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与发展。从理论上说,道德冲突是典型的两难选择,其成因既有各种道德原则之间不可通约的矛盾,更有社会发展新旧观念之间的激荡碰撞,还有人自身存在多元需求的不可协调性。对于那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言行,不管多么恶劣,只要人们具有普遍的共识,道德教育一般只需根据其发生的范围和程度,作出相应的评判和引导,对道德教育本身并不构成挑战。相反,道德冲突触动的是道德教育需要遵循和依据的深层次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这无疑是对道德教育底线的挑战,成为破解道德教育困境不能回避的一个焦点。
从现实来看,随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加丰富,人们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同时也更容易出现价值迷失和选择困惑。道德教育如何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引导人们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协调各种价值追求,以化解道德冲突,防止道德虚无主义泛滥等精神危机和心理崩溃,需要道德教育从深层次上进行全面反思。这对于改变道德教育某种程度上存在的简单片面、刻板僵化、空洞教条等问题,同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道德冲突容易陷入两极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面临道德选择与冲突增多,研究解决道德冲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深化发展,也需要从剖析复杂思想道德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系统探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两极性问题。
1.教育内容:美德伦理与底线伦理之间的断裂
道德冲突固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但不论什么类型,及其有怎样的特点,问题都需要根据发生的特定时空及冲突的严重程度,综合协调各方意愿,采取多种方法途径来解决。有的需要在对既有的道德观念进行反思基础上对各种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进行优先性排序;有的需要调整社会制度或相关政策安排;有的需要从改善物质基础着手,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调整道德主体的意志和情感。然而,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需要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由于缺乏对道德冲突的应有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回应和解决复杂道德问题的紧迫感和源动力不足,教育内容一直以美德伦理为主体,旨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道德楷模。但现实社会很难普遍造就道德楷模,与造就道德楷模相比,防止普通人的道德滑坡更有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底线伦理教育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补偏救弊的必然选择。美德伦理与底线伦理固然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但实际上人的道德发展是由低到高、从底线道德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序列,美德伦理与底线伦理之间还存在着既不太高尚也不算低俗,或者高尚与低俗交织的巨大的道德空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关注善与恶、美与丑,就会缺少对善与恶、美与丑相交织的广阔过渡地带给予更多关注。
2.教育形式:理论灌输与寓教于乐之间的跳跃
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也会产生相应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美德伦理与底线伦理之间的徘徊,对应着教育方法在理论灌输和寓教于乐之间的某种脱节。理论灌输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传统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理论灌输的弊端是容易脱离实际,甚至把理论讲成枯燥乏味的教条。理论灌输脱离实际后,即使能让教育对象知其然,但却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从而失去了理论掌握群众应有的彻底性。相反,教育形式走向另一个极端是抛弃理论后的纯娱乐教育,这虽然可能产生吸引教育对象的效果,但终究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娱乐教育未能“寓教”,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违背了教育的真正目标。其实,寓教于乐在形式上与理论灌输相辅相成,其本质是由乐喻理,是思想观念传授的另一种形式。无论理论灌输和寓教于乐在形式上的差异多么大,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的培植。寓教于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追寻着课堂灌输同样的目标:即强化理论知识的传递,印证理论灌输的观点。理论灌输与寓教于乐之间,需要各种贴近生活、情理交融、知行相成的教育形式来丰富和补充。
3.教育效果:理想主义与虚无主义之间的摇摆
美德伦理与底线伦理都是德性论,关注的是塑造什么人,尽管也关注这样的人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事,但做与不做事的最终目的,还是造就具有相应德性的人。而道德冲突的解决,更需要在特定的境遇做相对正确的事,道德主体是什么人则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教会教育对象做高尚的事,还是着眼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不同的着眼点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效果。做正确的事无疑能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但纯粹的理论灌输和说教对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培育养成却效果不佳,难以应对复杂社会现实中善恶交织、美丑共存、黑白界线不明显的具体情形,这样的教育容易被认为“离天近,离地远”,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孔子提倡身体力行,教育学生“君子学以致其道”,这与亚里士多德教导人们在行动中成就美德的理念是一致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6]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知行合一,更多的是注重抽象的观念如何转化成具体实践行动,而不只是单纯转变人的观念或者对观念如何转化为行动关注得较少。那些单向、单纯的理论灌输,可以在教育对象头脑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纯洁的道德观念,却难以培养其实现理想、践行道德观念的意志和能力。以致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高尚的道德理想一旦经受挫折,一些人在理想破灭后,就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为了排解这种思想和心理上的失落,又极易走向怀疑崇高抑或贬低崇高的虚无主义,甚至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格二重化现象。
3.屋檐水滴现窝窝。(一般比喻直系亲属关系之间的世代相传或亲属间模仿、遗传,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你的后辈将会怎样对待你。)
4.教育作用:万能论与无用论之间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我们理解、分析和解决道德冲突,但还不足以让我们完全理解、透彻分析和彻底解决道德冲突。在道德冲突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固然能够显示出一定的作用,也会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面对道德冲突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解决某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问题;可以让多数人满意,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如果无视道德冲突,无视道德冲突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很难得到恰当的评价。
其实,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具体实际进行。离开实实在在的物质和活生生的现实,单纯是思想教育就会暴露出自身的弱点,甚至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当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地位作用也就被不客观地放大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的过高估价,一旦在现实遇到挫折后,又容易对其产生不客观的贬低。因此,“万能论”与“无用论”这对看似矛盾的两极性评价,实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恰当认识的逻辑归宿,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评价不客观的两个极端。现实中有意识的“万能论”和潜意识的“无用论”交织并存,是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症结的内在根源。
三、面向道德冲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也是时代的导向。道德冲突是当前人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方面各种问题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践履中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道德冲突的转型,也是自身适应时代发展深化拓展的需要。
1.在思想道德层次两级之间强化境遇伦理教育
美德伦理旨在塑造道德纯洁高尚的有德之人,进而催生助人为乐之事,底线伦理则是要防人为恶进而变成坏人。然而在好人好事与恶人坏事之间,是为数众多的普通大众,道德冲突更多地发生在他们身上。道德冲突处理得好不好,关系到他们的道德发展是走向高尚还是滑向堕落。
在美德伦理与底线伦理之间,通过加强境遇伦理教育是帮助人们解决道德冲突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法路径。人生固然需要憧憬理想和未来,但人生同时需要立足现实,把握当下。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并付诸具体行为时,都会受当时所处实际处境的影响,考虑具体的情境。H.G.伽达默尔曾指出“人所需要的不单单是坚定不移地追问终极问题,而且还需要知道,此时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正确的。”[7]如果道德教育一味地强调理想性,缺乏现实可能性的考虑,就忽视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带来的道德冲突。由于忽视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别人面前经常表现出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等形象,然而,他们在一个别人不认识自己的公共环境里也有可能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走出“理想国”,直面道德冲突的现实性,重视道德发展中的各种现实境遇和体验。
境遇伦理抽象的无原则无立场的爱固不足取,但其积极实现守住基本道德底线的宗旨和方法,有助于减少社会冷漠,也是减少那些想见义勇为却心存顾虑的道德冲突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跳出境遇伦理所宣扬的那种普遍意义的爱,借鉴其教育方法,针对人们在不同的具体生活境遇中,通过审慎考量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友善等目标。
2.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础上强化主体间性
面对道德冲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坚持基本的思想道德原则,还要让人们知道如何在遵守基本原则前提下协调可能发生的冲突,特别是通过人们广泛参与,在开放、平等、包容的境遇中,根据大家的商谈来决定所能遵从的规范,达成的是一种非强制共识。商谈伦理的原则方法,恰恰是解决道德冲突的一剂良方。在坚持美德伦理的同时强化商谈伦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化解道德冲突并得到范式性提升的有效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转型,必然要求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因为前一转变是以后一转变为前提的。
诚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述,“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该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9]道德冲突问题的凸显,既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交谈理论的内在动力,也预示着交谈理论的主体间性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真正贯彻。商谈伦理强调的主体间性要求“每一个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在自觉地放弃权力和暴力使用的前提下,自由、平等地参与话语的论证,并且,在此过程中人人都必须怀着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动机和愿望。”[10]显然,这一理论有助于道德冲突的化解。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主体间性必须以坚持主体性为前提。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个根本问题。”[11]“在教学中可以讨论问题,更要讲清楚成绩;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12]可见,要全面理解、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中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
3.在着眼培育崇高思想道德前提下强化现实思想道德改进
我们党历来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胸怀远大理想,同时又要脚踏实地。习近平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13]“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全面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14]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论,具有非常广泛的方法论意义。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要求培养塑造教育对象理想道德的终极目标与提高现实思想道德水平的统一。
如果脱离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过多注重终极目标,就会不同程度忽视了人们现实道德水准的提升。然而高远的目标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只会带来好高骛远的结果。“道德在于利益的相互性、对等性和平衡性,道德既要克服极端自利,也要避免极端利他。”[15]现实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和政治觉悟水平参差不齐是一种客观存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就是为了避免狂热与颓废这两个极端,把思想政治建设的思路由不完美就是不美,向减少缺点就是接近完美转变。
4.在传授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道德能力的培养
学术界关于道德能力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对其定义基本上围绕着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践履三个方面来概括,较有代表性的是蔡志良的表述:“道德能力是人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16]这一定义较好地概括了道德能力的能指和所指,可以较好地满足道德能力培养与实践的理论需求。
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循不能仅靠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个体的体验和内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17]如今,教育内容应该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教育界已成为共识,只不过还有待深化。相对于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能力的形成则更为缓慢。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能力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面临复杂的道德现实中容易出现困惑,更难以解决像道德冲突这样的两难问题。如有学者指出:“缺乏道德悖论思维方式的实践后果是很多人只知道助人是善,不考虑是否帮了不应该帮的人,只知道谦让是美德,不知道不当的谦让是在培育和成全势利小人。”[18]思想道德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19]
5.在理论灌输与寓教于乐之间深化拓展生活教育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20]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和归宿。陶行知先生也提倡生活教育理念,即过什么生活、受什么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要注意把我们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活教育,应该侧重让教育贴近生活,让生活助益教育。一方面,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贴近生活、指导生活;另一方面,要让生活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升华,从而在平凡的生活中生发现不平凡的意义。
强调拓展生活教育,不是对理论灌输和寓教于乐的否定,这两种教育方式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并使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面,都功不可没。恰恰相反,加强生活教育,上承理论灌输,可以让理论指导生活更加具体贴切,让理论更接地气;下接寓教于乐,可以让娱乐生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得到更充分的发掘和启悟。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既是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人行为习惯发生改变的过程,对于行为习惯的培养更多地需要思想道德的实践环节,通过生活教育养成。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生活教育,是教育的生活化,是教育融入生活,漠视人的生活的教育方法,只会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