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阳地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1925-1933)

2022-03-25梁家贵

关键词:特委皖北阜阳

李 论,梁家贵

(阜阳师范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阜阳,地处安徽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是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安徽较早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的地区之一。目前学界对阜阳地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1),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缺少系统的学术成果,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梳理阜阳地区早期党组织(2)建立与发展脉络,考察阜阳早期党组织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意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阜阳早期党组织建立及其主要活动

近代以来,阜阳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盘剥,经济文化极其落后,战乱频繁,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由于阜阳人民长期处于压迫之下,导致阜阳人民参加革命的热情更加高涨。1855年,涡阳人张乐行带领捻军大举起义,与太平军南北呼应,沉重打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0世纪初期,阜阳、亳州、蒙城等地发生多起人民驱逐、殴打外国神甫,反对教会办学,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斗争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大规模的反帝爱国主义运动,大批学生走上街头,反对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阜阳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大批青年学生加入声援五四运动的热潮中。5月6日,阜阳六中教师王允仲(3)收到北京学生来信,在详细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后,他立即组织阜阳六中、阜阳三师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罢课和示威游行活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全国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前后增加到100余种。在这种风潮下,阜阳也出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组织。王允仲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开始在阜阳宣传新文化运动,并积极推动阜阳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后,他将陈独秀推荐给他的进步书籍刊物与青年学生分享,并将其中的重点部分油印分发给学生,在当时阜阳城各个学校产生很大影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阜阳有一批在外地求学的青年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如张子珍、周传业、周传鼎等(具体情况见表1)。1924年,张子珍受党组织派遣回到阜阳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初,张子珍利用自家在大隅首的房子开办淮颍书局。他通过在上海读书的阜阳同乡周传业、周传鼎采购进步书籍、革命刊物,秘密在阜阳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筹建党组织。1925年8月,周传业、周传鼎兄弟放暑假回到阜阳,与张子珍在书局多次召开秘密会议,创办了阜阳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阜阳党小组。该小组隶属于中共上海区委领导,张子珍任组长[1]251。

表1 阜阳早期党组织主要党员入党情况一览表

阜阳第一个党小组成立后,便开始在阜阳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党小组以淮颍书局为平台传播新思想、新理念。当时的淮颍书局不仅是阜阳地区的早期党组织宣传活动中心,而且成为联络进步学生的地下活动场所,引导一大批学生、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为了进一步发展党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张子珍与周传业、周传鼎、张蕴华、乔锦卿等一起,利用开办书局之便,举行青年读书会,组织地方的进步青年和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籍、刊物,为日后阜阳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26年春,周传业、周传鼎兄弟返回上海,在恽代英的指导下,周传业、周传鼎、吕鼎才、李象贤等共同创办了《阜阳青年》,该刊物是在中共阜阳党小组领导下,由在沪求学的阜阳共产党员创办的,在当时的皖北甚至安徽都是较早的革命刊物。《阜阳青年》发行后,颇受阜阳地区青年喜爱。虽然《阜阳青年》出版时间不长,但它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深深影响了阜阳的广大青年,为马克思主义在阜阳的传播和党组织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阜阳党小组的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阜阳地区传播开来。党小组在领导当地民众与反动当局斗争的同时,还积极吸纳地方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随着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26年12月,中共阜阳临时支部正式成立,周传业、吕浩汝担任负责人,委员有周传鼎、汪惠波、董橙君、张蕴华。党支部下辖三个党小组,分别是城关党小组、行流集党小组、插花庙党小组,总共有党员34人。当时中共阜阳临时支部隶属于中共上海区委,1927年10月,改为隶属中共安徽省临委领导。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阜阳地区的工农运动逐步开展起来。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通电全国开始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于1927年4月进驻阜阳。这推动了阜阳地区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各种群众团体相继成立,如泥木业工会、平民工会、妇女协会等。在北京读书的刘宠光返回阜阳后,参加北伐军,随着北伐军光复阜阳,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临时阜阳县党部成立,刘宠光以县党部工作人员的身份被派往阜阳三里湾码头开展工作。他积极对工人群众进行革命宣传教育,大力发动工人和群众。后经党组织批准,刘宠光建立阜阳县码头搬运工会。为了提高工人的革命斗争热情和革命斗争水平,使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党支部决定由刘宠光负责在三里湾举办工人夜校,组织三里湾工人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知识[2]。

阜阳的农民革命运动也全面开展起来。打土豪、抗苛捐杂税、成立农民协会,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到了1927年春,阜阳城关、行流集、插花庙、洄流集等地都先后成立了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在阜阳地区蓬勃开展起来。插花庙的农民运动由董橙君、吕浩汝领导开展。1926年底,吕浩汝在插花庙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2月,董橙君、吕浩汝在插花庙建立党小组,他们积极地去其他乡镇交流学习经验,回到插花庙后,以串门、走亲戚、在集市上进行宣传等途径,动员当地农民加入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刚成立时,只有500余人参加,经过他们的积极宣传,不到两个月,插花庙的农民协会会员就增加到1500余人[3]698。

行流集的农民运动,主要是由阜阳早期共产党员李端甫领导进行的。1926年底,李端甫根据省临委的指示,与周传业一起在行流集开展农民运动。周传业家住阜阳县城,家境殷实,在行流集就有周家的农庄,所以当他们向当地农民群众宣传“三抗”和“耕者有其田”时,当地农民不相信他们的宣讲。为了取信于民,趁着年底农民最困难的时候,周传业主动打开自己家的粮仓放粮救济贫农,这一行为深深打动当地的农民,为他们的宣传工作打开新局面。除此之外,他们还深入农村,到贫苦农民家中去访问动员。1927年春节前,李、周二人就在行流集发展1000多名农协会员。截止到1928年4月,阜阳地区各县共发展党员1000余人,农民协会会员6万余人、农民赤卫队队员3000余人[4]6。

二、皖北特委建立及其历史贡献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决定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1927年秋末冬初,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军长杨虎城率部击溃直系军阀张敬尧,第十军进驻太和县城休整。为加强阜阳地方党组织和杨虎城部队中党组织的联系,中共河南省委特意派出与杨虎城私交甚好的南汉宸来到杨虎城部队。为贯彻“八七会议”的路线方针,南汉宸在征得河南省委同意后,在河南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中共杨军特别委员会,亦称皖北特委。南汉宸任书记,魏野畴负责组织工作,蒋听松负责宣传工作。当时的十九军教导团、十军军校基本上已经被我党掌握,两部所辖的师、团、营也都有党组织。特别是杨虎城将军,在魏野畴同志的努力下,表示愿意继续同共产党合作。

为了镇压革命,蒋介石于1928年初派韩振声到杨虎城部进行“清党”工作,下令逼迫杨虎城逮捕南汉宸、魏野畴等同志,对此杨表示拒绝执行。他一方面秘密通知南汉宸、魏野畴离开太和,另一方面答应与韩振声一同去南京面见蒋介石。1928年2月3日,杨虎城携夫人谢葆真去南京,在南京,蒋介石未能说服杨虎城进行“清党”工作,遂将其派往日本考察交流。

为了推动阜阳地区革命形势继续发展,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魏野畴等同志在离开杨虎城部队之后,积极开展党的工作。1928年2月9日晚,魏野畴在太和主持召开皖北特委扩大会议,会议检讨“以前指导机关之机会主义,并严厉惩戒之,会议结果,产生临时皖北特委,执行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之任务”,“临时皖北特委书记韦金(魏野畴),特委代名为万德盛,特委通讯处:阜阳县高小校长魏子云”,参加特委的委员有胡景陶、高望东、昌绍先、胡英初、刘仲华、李力果、李端甫、蔡甲午等同志[5]196。皖北临时特委成立后,着手开展农民运动和军队运动等工作,在农村、部队中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皖北地区各县发展党员1000余名,农民协会会员达到6万多人,农民赤卫队队员达到3000余人,十九军和第十军的党组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月下旬,魏野畴来到阜阳城,开始着手阜阳城内党组织的建设,他主持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中共阜阳临时县委,由乔锦卿担任书记。他视察驻阜阳县城的十九军党支部的工作,并召开会议进行整顿,传达皖北临时特委决定发动他们参加阜阳地区土地革命的命令。2月21日魏野畴以皖北临时特委书记的名义向党中央提交报告,报告中阐述近期皖北地区的政治情况、社会情况,提出要立即发动土地革命,“必须扩大至于全皖北,破坏十军及十九军,引导五六百万农民”[7]1365。3月25日,党中央给皖北临时特委作出指示,信中明确指出:“本党现在的策略,简要地说是发展群众斗争,领导群众发动武装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府。”[6]69并提出发展群众斗争、发展党组织、建立指挥机关、建立联络机构和加强军事工作等九项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对皖北临时特委的工作做出及时的关心和肯定。4月5日,魏野畴在阜阳召开皖北特委扩大会议,阜阳县各区委负责同志及十九军党支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上,魏野畴听取各地起义工作的安排和群众发动情况的汇报,提出要进一步开展思想和动员工作,并强调要加强各部军事训练。当时皖北临时特委判断,阜阳地区贫农人数众多且革命热情较高,农民协会已经组织起来,而且阜阳驻军高桂滋部(十九军)主力被调往山东前线,阜阳地区的兵力比较空虚。结合这些情况,皖北特委认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4月底或5月初,以十九军教导三团为主力,配合十军军校学员和农民协会会员,在阜阳城发动武装起义。

正当起义部署大体就绪时,杨虎城部党的特别支部代理书记宋树勋反对武装起义,叛变投敌,把起义计划泄露给十军代理军长孙蔚如。4月6日,孙蔚如集合军校学员并收缴武器,将100多名党员全部“礼送出境”,十军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应对突发情况,皖北临时特委决定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原定计划,于4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将起义时间改为4月9日凌晨,并成立以魏野畴为总指挥的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部设立于城东南的文峰塔下。

1928年4月9日凌晨,起义正式爆发,十九军教导三团在申明甫等人的率领下向司令部发起攻击,起义部队冲出司令部后,到达阜阳县城的东关,城门已经打开,他们遂到达约定的文峰塔下集合待命。同时,驻扎在东关外三里湾的高建白教导团,在杜聿德指挥下也开始起义,经过血战,起义队伍冲出大门,在杜聿德、蔡乘波的带领下赶到文峰塔下与魏野畴会合。由于此时敌人已经察觉,城中也失去内应,攻城受阻,久攻不下。魏野畴当机立断,决定起义军分兵撤离。魏野畴、蔡乘波率领200多人向阜阳西南方向转移,杜聿德、申明甫等人率领300多人从三里湾渡过颍河向阜阳王官集一带转移。

4月9日上午,昌绍先、杜聿德率领起义部队到达行流王官集,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起义部队与当地的农民赤卫大队会师,并在王官集召开皖北工农兵起义大会,到场的群众有2万余人。会议由李端甫主持,他宣布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正式成立。会上,李烈飞作了关于临时土地法、临时工会法、农民协会组织纲领的报告。大会选举李端甫为苏维埃政府主席、李烈飞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昌绍先、杜聿德为皖北工农红军正、副指挥[7]1368。会议结束后,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财产活动。当地许多青年积极报名加入工农红军和赤卫队,工农红军很快扩充到一个团,赤卫队也发展到近万人。11日上午,敌反动势力开始对新诞生的苏维埃政府展开疯狂反扑,将王官集地区包围。为了保护新诞生的政权,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奋起反抗,经过几个小时的血战,给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奈何起义军装备较差,缺少武器弹药,很多新加入的战士未经训练,战斗力有限,而且部队处于平原地区,无法进行战略迂回,最终被敌人击败,李端甫、李烈飞在群众掩护下突围脱险,昌绍先壮烈牺牲,杜聿德等80余名同志被俘,于12日在阜阳城英勇就义。

魏野畴率领的另外一支起义部队,于9日下午到达阜阳城西90里的老集。部队十分疲惫,决定就地休整,并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尾随的敌军陆续赶到,情况危急,魏野畴决定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撤离老集。在撤离过程中,队伍被敌军一股骑兵追击,要求起义部队派出代表谈判。由于不掌握对方底细,魏野畴决定派出胡景陶和蔡乘波前去交涉。胡、蔡二人向敌军阐明政策,希望他们可以弃暗投明,参加起义。谁知敌人一面伪装谈判,一面持枪要挟,利用起义军休整无反击之力的机会,将魏野畴等领导同志诱捕,解除起义部队的武装。当晚,魏野畴就被敌人杀害。魏野畴为皖北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牺牲时年仅31岁。

“四九”起义虽然在敌人的镇压下失败了,但打响了安徽人民以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为日后的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参加起义的共产党员,在斗争中得到锻炼,积累了武装斗争经验,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提高了皖北地区革命群众的觉悟与士气。1962年,毛主席与参加过“四九”起义的孔从洲谈话时指出: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胜利真是来之不易,中国牺牲了多少好同志![6]67

作为阜阳地区早期党组织,皖北特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在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的情况下,积极发动群众,领导发动的工农兵武装起义,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推动皖北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在中国工农斗争史上写下光荣的一页,做出不朽的历史功绩。

三、“四九”起义后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四九”起义失败后,阜阳地区的革命形势一度低落。但是阜阳地区的早期共产党员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阜阳人民,并没有被敌人的屠刀所吓倒,继续进行着反抗和斗争。

中共皖北特委委员、皖北苏维埃政府主席李端甫,副主席李烈飞,突破了敌人的重围,转移到寿县一带,顺利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并向上海的党中央汇报“四九”起义的经过。在多方支持帮助下,中共皖北临时特委再次成立,皖北各地党的工作开始逐渐恢复。1928年7月15日,皖北临时特委决定举行纪念国共分家一周年活动,他们在寿县一带的集镇、村庄散发印有“打倒军阀蒋介石”“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传单,这次行动也被称为“文字暴动”。这次活动遭到国民党反动军警的大搜查、大逮捕,皖北特委的大批同志为了逃避抓捕,被迫转移到外地。皖北临时特委的工作告一段落。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莫斯科召开。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指出: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是低潮时期,新的更大的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的。大会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积极地恢复和发展各级党组织。

“四九”起义后,周传鼎、周传业兄弟秘密开展活动,设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着手恢复阜阳地区的党组织工作。1928年10月,阜阳县临委重新建立,亦称阜阳特区委。

阜阳县临委恢复之后,1929年2月底,县委书记周传业前往太和县恢复党的组织工作。5月12日,周传鼎给周传业的信件被国民党反动派截获,周氏兄弟以及阜阳县临委的10余名同志被捕,阜阳县临委遭到破坏。李乐天在得知周传鼎、周传业等同志被捕后,立即向中央作出报告,并于6月4日在寿县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由李乐天同志负责阜阳地区的工作。会后,李乐天回到颍上,与李端甫等人重新筹备中共阜阳中心县委。由李乐天牵头恢复建立了一个阜阳特支干事会,于8月份再次遭到破坏。李端甫与寿县县委协商,于8月30日在姚皋店召开代表会议,决定凤台区脱离寿县,单独成立中共凤台县委。12月初,阜阳中心县委迁至凤台,同时解散了凤台县委,由阜阳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凤台的工作。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压下,阜阳中心县委与中央的联系时常中断,但在阜阳中心县委的努力下,阜阳党组织得到恢复与发展。到了1930年6月,因为工作需要,阜阳中心县委自主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选举出了新的县委成员,李乐天继续任书记,曹广化任组织部长,李端甫任宣传部长。

阜阳中心县委先后下辖中共颍上特支、中共阜阳特支、中共阜阳西区特支(长官店特支)、中共阜城区委、中共阜太边区区委、中共冷寺区委、中共太和特支、中共凤台县委、中共寿县县委和霍邱县委。

阜阳中心县委成立之后,领导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首先就是开展宣传与教育工作,在中心县委成立之初,就设立一个印刷厂,印刷一些进步刊物,翻印了六大决议、六届二中全会决议等中央文件,还印刷县委的各种通告和其他宣传资料。县委组织了工人夜校和农协会,并编唱歌曲《穷人歌》《土地歌》,在阜阳地区的工人和农民中传唱开来。其次,阜阳中心县委积极组织发动工农兵运动。“四九”起义前,阜阳地区的农协会员一度达到6万人,凤台县也有4万余人,起义失败后,农民运动消沉起来。阜阳中心县委深入农村发动农民,重新组织农民协会,为了打消当地农民心中顾虑,县委决定把新成立的农民协会改称为“穷人会”。经过阜阳中心县委几个月的努力,农民运动重新焕发生机,仅阜阳田小集就有会员5000余人,长官店一带有数千人,凤台也恢复到1400余人[6]81。

为了开展工人运动,阜阳中心县委在工人聚集的地方开设茶馆与商店,以接近工人,并派出农协会员到工厂做工,与工人拉关系,建立联系,到1930年初,成功建立了中共淮矿支部。中心县委还积极开展兵运工作,凤台自卫团中有1名党员队长和3名党员士兵,县委专门派人去给他们办夜校,成功吸收士兵80多人参加,并成立了士兵委员会。

自1930年11月至1932年6月,受到当时党中央“左”倾错误的影响,阜阳中心县委在当时农村革命形势刚有起色,党组织初步恢复的情况下,错误地估计形势,频繁发动了6次农民暴动。

1.白塘庙暴动。1930年8月,中共凤台县委书记程东方在白塘庙召开了党员大会,传达了阜阳中心县委关于举行暴动的决定。会议决定以白塘庙党的负责人吕少培为总指挥,定于11月7日以开会为名,发动暴动。当地大地主提前知道了暴动的消息,立即向县城的国民党政府报告,暴动遂被镇压。

2.老窑湖暴动。老窑湖位于阜阳南部,阜阳中心县委在这里初步建立根据地。1930年冬,阜阳灾情严重,穷苦农民只能以啃树皮为生,各地农民都要求打倒地主分粮食。阜阳中心县委决定在正月二十(1931年3月8日)发动武装暴动。正月十五,中心县委在老窑湖召开了农协大会,参会人数达到1300人,会上农协会员革命情绪高涨,会后消息迅速传开,当地地主获悉,报告县政府,县政府派出兵力前来镇压,老窑湖暴动被扼杀。

3.中秋节暴动。老窑湖暴动失败后,阜阳中心县委被迫迁往长官店。这里在“四九”起义前农民活动就比较活跃,经过中心县委的努力,农协会员发展到2000余人。中心县委决定在1931年3月,利用春荒时期发动暴动。不料,被当地地主窃取了消息,主要负责同志被捕,活动也因此夭折。

4.黄家坝暴动。黄家坝位于颍凤交界。1931年当地洪水泛滥,附近十多个村庄被水淹没,农民流离失所,而当地地主却大发灾难财,激化了当地的阶级矛盾。凤台县委决定于11月5日发动暴动。皖北中心县委为了支援这次暴动,派出游击队140多人,于11月3日到达黄家坝,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增加到170多人。游击队逮捕了当地的几名地主,当游击队召开群众大会和分地主粮食财产时,国民党凤台县政府派出数百名敌军前来镇压。游击队与敌军英勇作战,最终失败。党员和群众有80多人牺牲,24人被捕。暴动就此失败。

5.太和“四·一九”暴动。1932年4月14日,中共太和县委在城北十二里庙召开了党团联席会议。决定集中武器,发动群众,进行暴动。17日,太和县委再次召开会议,会上意见发生分歧,代理书记傅鲁决定于19日凌晨进行暴动。因计划提前泄露,敌人于18日调兵增强了防守。仓促的暴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大批党员被逮捕杀害,太和党组织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6.颍上三十里铺暴动。1932年,红二十五军奇袭正阳关、攻打霍邱县城,振奋了颍上的革命群众。6月24日,中共颍上县委收到苏区来信,决定在27日发动暴动,组织2000人建立红军游击队,计划攻克颍上县城,迎接红二十五军,扩大革命胜利成果。由于县委领导不力,在实施过程中领导成员意见不统一,再加上制定的计划过于偏左激进,导致行动半途而废。

以上暴动虽然展示了党的力量,有效地震慑了反动派,但是由于敌我力量相差甚远、谋划过于草率等原因,均以失败告终。频繁的暴动也暴露了阜阳中心县委基层组织力量,许多优秀的党员同志和革命群众被捕或牺牲,给当时刚刚恢复的党组织造成严重损失。

1932年7月,中央巡视员张国诚在寿县主持召开会议,恢复成立中共皖北中心县委,决定党的基本任务是动员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部队对鄂豫皖苏区的进攻;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进行日常的经济政治斗争,扩大党的组织,培养新的干部[6]90。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指导下,1932年9月至1933年1月,阜阳地区先后重新成立中共阜颍县委、中共阜太县委和中共涡蒙县委。阜阳党组织得到整顿和恢复。

在中共皖北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皖北各县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地领导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当时皖北地区灾荒不断,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处于贫穷饥饿的境地。为了广泛深入地开展反饥饿运动,皖北中心县委成立“扒粮斗争委员会”,号召广大农民去“扒”土豪劣绅的米粮。反饥饿斗争使贫苦的农民渡过灾荒,并有力地打击了地主豪绅。

结语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阜阳是安徽省较早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在阜阳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下,阜阳人民展开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阜阳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阜阳早期党组织建立、发展、遭受挫折、重新恢复的这段历史,充分体现了早期革命先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8],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正是这种伟大的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青年一代要从革命先烈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力量,继承发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学习革命先烈在当时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不忘革命初心,甘愿为革命的理想信念献出生命的英雄气概。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8],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的建党精神继承弘扬下去。

注释:

(1)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共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阜阳地方史》(第一卷)(2019年印刷);张道远著《阜阳四九起义失败之我见》(《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阜阳市档案馆编《阜阳简史》(黄山书社2020年版);中共阜阳县委党史办编《皖北阜阳四九起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等。

(2)这里要厘清两个概念:一是阜阳地区范围。清代,颍州府管辖阜阳、颍上、太和、蒙城、涡阳、霍邱6县和亳州。入民国,废府留县,各县均属安徽省,但阜阳在皖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没有改变,保持较强的政治影响力,与各县之间的人员往来较为密切。因此,本文研究的阜阳地区早期党组织开展的工农运动和发动的武装起义往往涉及以上各县。二是阜阳地区早期党组织的时间下限问题。目前,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但是一般认为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如:言苑的《安徽早期党组织的建立》(《江淮法治》2012年年6月),王明强等《中共襄阳早期党组织的创建及其初期活动回眸》(《襄阳日报》2021年6月4日第4版)等;也有界定为1930年代初期,如:程中才《沪皖早期党组织创建和发展的一体化特征》(《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年第4期)等。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阜阳党组织与党中央联络颇费周折,在执行中央决策方面存在一定的延迟性;加上“四九”起义后阜阳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面临重建恢复的历史任务。为全面考察阜阳早期党组织建立与发展的历程,故本文将阜阳早期党组织活动的时间下限界定为1933年。

(3)王允仲,又名王若忱,1885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的表弟。1919年受聘到阜阳六中任教。

猜你喜欢

特委皖北阜阳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西安文理学院王延华教授关中特委旧址写生选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