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中“阻遏”的功能与设置

2022-03-25陆平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设置功能

【摘 要】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中的“阻遏”具有引发认知冲突和学习需要,提高口语交际情境的真实性、促进知识迁移,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合作学习等功能。教师可通过追问、制造“意外”“常”中生“变”等手段,为口语交际情境添“堵”设“阻”,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关键词】口语交际 情境 阻遏 功能 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情境应具有模拟性、交互性、任务性、阻遏性等特点。本文试对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中“阻遏”的功能与设置作探讨。

一、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中“阻遏”的功能

笔者在听课时发现,在不少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运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操练,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很顺畅,甚至对答如流,与生活中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形相去甚远。像这样,尽管学生一轮轮演练,练得不亦乐乎,但口语交际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在笔者看来,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有时得有意制造一点“事端”,阻遏学生所参与的口语交际活动的平顺推进,引发学生学习用新的知识来迈过这道“坎”,促进儿童真学,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增值。在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中,“阻遏”的教学功能有:

第一,帮助学生认清“落差”,引发认知冲突和学习需要。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时,教师出其不意地“为难”一下学生,让他们直面新的交际难题,引发认知冲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不足,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学习并灵活运用多种知识来摆脱交际困境,有效完成交际任务。

第二,提高口语交际情境的真实性,促进知识迁移。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场景相比,课堂上的口语交际情境往往做了简化处理,復杂度、冲突性大为降低,有可能学生顺顺当当演练了一番,却没有学到新知识,使教学沦为走过场。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遇到误解、冲突等各种各样的交际障碍乃家常便饭。教师特意设置一点“阻遏”,能使口语交际情境更贴近真实的生活场景,提高情境的真实性,为儿童提供直面交际困境的机会,创造迁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契机,增进其对学习意义的领悟。

第三,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合作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是学生既能胜任又有一定难度的,太易和太难的任务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口语交际任务普遍被简化的现实背景下,教师设置一点“阻遏”,适当增加口语交际任务的难度,反而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若学生无法完成交际任务,教师和其他学生施以援助之手,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协力“攻关”,去完成交际任务。

二、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中“阻遏”的设置

如何恰当设置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中的“阻遏”呢?于永正老师的口语交际经典课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一)连续追问,为儿童口语表达提供支架

教师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发问、追问,以问题为支架,引导儿童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以成功完成口语交际任务。于永正老师执教一年级“纠正写字姿势”一课时,先演示在学生中常见的不良写字姿势,引导描述;再指导学生从危害、注意点等方面劝说。随后,于老师扮幼儿园小朋友,指定一生上前劝说。

范:(走到师跟前)小朋友,我叫范雪皎,是一年级(1)班的学生。今天我来告诉你写字的姿势。你趴着写字不对!(众笑)时间长了,眼会近视,还会驼背,字也写不好。

师:什么叫驼背?

范:驼背就是背弯了,像个拐棍。(众笑)

师:那怎么办?

范:写字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握处离笔尖一寸远。

师:一尺是多远?一寸是多长?

范:我示范给你看看。(师让座。范坐下,一边说一边示范)

师:我趴着写字已经养成习惯了,觉得这样很舒服。(众笑)

范:那也得改,不能趴着写。(众笑)

师:谢谢你,范老师!(众笑)

范:别客气,再见!

面对小范同学的劝说,于老师站在被劝者角度,一问“什么叫驼背”引导学生解释;二问“那怎么办”启发学生讲解写字时的注意点;三问“一尺是多远?一寸是多长”引发学生解说示范;四找借口“已经养成习惯了,觉得这样舒服”,引来“严厉制止”。这一连串的发问、追问,成为引导、支持学生学会劝说的支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二)制造“意外”,让学生直面真实复杂的口语交际场景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通常源于日常生活并对生活场景作简化处理,使学生易于参与。高明的教师会制造一些“意外”,还原生活中口语交际场景复杂的一面,使之更贴近口语交际的原生态。在“劝告”课例中,于老师创设“四年级学生把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进垃圾箱”的情境,在讨论劝告要点后,他戴上红领巾扮演浪费粮食者,指定于婧同学承担劝告任务,进行了如下对话。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众笑)(一生站起来插话:同学,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师:我是四(1)班的,叫于晓理。

生: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师: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众笑。于婧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会激发矛盾。)

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杠了。)你想想,你妈妈在工厂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你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师: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众笑)(这时师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

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上一年级时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

劝说者一上场,就被将了一军——“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引发众笑,让学生悟到“应先问清对方的班级、姓名”;劝说者指出对方错误时,接到烫手山芋——“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引发众笑,劝说者语塞,被置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两招,既在劝说者意料之外,又在生活常情之中,让学生直面真实复杂的口语交际场景,为寻求问题解决,学习并运用新的口语交际知識——“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这样可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

(三)“常”中生“变”,提供学习“应对”的契机

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多个回合的口语交际练习。在学生掌握特定场合口语交际“常式”的基础上,创设“变式”情境,以培养其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如“写推荐信,打长途电话”课例,第一课时一开始,于老师说:“徐州市鼓楼小学的朱校长要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买手帕。昨天百货店张经理送来一批样品让朱校长挑选。朱校长请我‘参谋参谋’。我说:‘明天我到邹城市岗山小学上课,生长在峄山脚下、孟子故乡的孩子们审美能力一定很强,请他们帮忙挑一挑怎么样’?朱校长欣然同意。”随即他挂出8条图案不同的手帕,指导学生观察、口述。第二课时写完推荐信后,他取出两部玩具电话机,让学生练习打长途电话。在于老师扮朱校长接听电话的基础上,又组织了如下练习。

师:这位同学打的电话既省钱,又把问题说清楚了。可以打满分。(生纷纷举手要求打电话)看来大家都想打电话。好,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师又把电话机递给一生。该生拨号,师接电话。)

生:喂,请问您是鼓楼小学吗?

师:是的。您找谁?

生:我是邹城市岗山小学的学生,叫张勇。我找朱校长。

师:朱校长不在。

生:(该生一愣,一时不知怎么说,好一会儿才想好了)请您转告朱校长:我看了张经理送的手帕样品,建议朱校长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买“爱劳动”手帕,这种手帕图案新颖,价格便宜,又有教育意义。麻烦您了!

师:不客气。

生:再见!

师:再见!(放下听筒)

上述教学中,学生当推荐者;于老师扮接听者,但身份有变化,起先扮“朱校长”,肯定了学生的推荐意见,并指出“可以打满分”。这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后续情境中,学生自报家门,表示要“找朱校长”,原想萧规曹随即可,孰料于老师所扮的接听者回答说“朱校长不在”。这让学生“一愣,一时不知怎么说”,想了“好一会儿”,才找到应对之策,转而请求对方转述推荐意见,化解了交际困境。如此,使学生的应对能力得到了历练。

(四)幽默一回,体验口语交际与人际交往的情趣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以幽默的语言“调侃”一下自己、“为难”一下学生,可成为师生互动的润滑剂,为课堂教学增添生趣。在“送、还东西”课例中,于老师创设了“班主任马老师牙疼,要小朋友给马老师送药”的情境,组织了如下教学。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先送给我试一试,我当一回马老师。(生笑。因为他们的马老师是女的)

(一生到讲台前,于老师递给她一包药)

生:(对“马”老师)马老师您好!

师:你好!小朋友,找我有事吗?(于老师左手托着腮帮,装成牙疼的样子。生大笑)

生:于老师听说您牙疼,叫我给您送药来了。(说完,将药递给了“马”老师)

师:谢谢于老师!于老师可真是个好人啊!(生笑)这药怎么个吃法?

生:于老师说,一天服三次,一次服一片,如果疼得厉害一次可以服两片。

马:什么时候服?

生:饭后服,用温开水送下。

马:用热水不行?

生:(笑)热水会烫您的嘴呀!(生笑)

马:我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可能牙疼把脑子疼出毛病来了!(生大笑)小朋友,谢谢你和于老师。

生:不用谢。于老师,不,马老师再见!(笑声)

马:(左手捂着腮帮)小朋友再见!我这就服上两片。

在这里,于老师反串角色,把“牙疼的女教师”扮演得活灵活现;追问中“说胡话”——“用热水不行”;自我调侃——“我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可能牙疼把脑子疼出毛病来了!”教师的幽默和机智,逗得学生笑声迭起,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会倾听、表达与应对。

综上所述,“阻遏”是口语交际情境的应有之义。教师可通过追问、制造“意外”和“常”中生“变”等手段,为口语交际情境添“堵”设“阻”;利用“阻遏”来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新知的学习与迁移,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陆平.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设置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栏目设置一览表
我有特异功能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试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部曲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功能关系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