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达方式

2022-03-25鱼利明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

鱼利明 乌鲁木齐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小语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导师;统编教材培训专家;全国教育广播融媒体《书香校园》顾问;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乌鲁木齐首批命名青年名师,市级、自治区级两级教学能手、青年教师学术标兵;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016年度全国“十大青年名师”获得者;近年受邀至北京、上海、深圳、马来西亚等地讲学300余场;出版了专著《让教学真实发生》及畅销读物《经典百字文诵读课》《主题阅读》《青少年成才之路》等。

【摘 要】小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对自身教育实践中细微的问题进行了解观测和分析,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有助于其进入研究状态,有助于减负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一线教师在梳理课题研究成果时,最直接和有效的成果表现形式就是教学课例。本文就小课题研究在实践中的探索进行梳理与描述。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表达方式 教学课例

自新世纪以降,课题研究在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尤其是小课题研究由于其切口小、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成为广大教师常见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也是教师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困惑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实际上,在小课题研究中需要将其整个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用文字如实记录下来。这种对过程及结果的文字加工描述,既是对研究过程的描述,又是对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从而通过课题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建议或者是方案,这也是做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所在。因此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非常灵活,除了常见的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以外,教学课例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本文就这一研究在实践中的探索进行梳理与描述。

教学课例的表现形式很多,没有固定的格式,大体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教学背景、教学设计说明、教学实录(片段)、教学场景或者教学事件、教学反思、教学总结以及教学评价和分析。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如何进行这一类表达方式的写作,现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案例,呈现如何写好教学课例。

一、教学设计说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案例1:《司马光》

教学设计说明:

文言文的理解重在“变通”,即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环节,学生有进入学习前对故事的了解作为基础,有课文注释作为辅助,理解文意并不难。这就更需要学生用“变通”的方式让语言再造与重构,同时为讲述故事做准备。

教学实录: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刚才你们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都猜到它的意思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理解“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鼓励变通。(2)区别“瓮”和“缸”的不同。收口为“瓮”,敞口为“缸”。(3)指导书写“跌”。

2.理解“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重点理解“皆”“弃”“持”“迸”等字的意思。(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会变通。(3)指导书写“持”。

3.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再读课文,想象着画面,注意停顿和节奏,文言文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1)自由朗读。(2)指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5.试背故事。

教学反思:

在这一环节中重点训练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将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表述出来。学生在对故事加工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认知,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再通过语言的转化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教学事件+教学反思

案例2:《思乡的诗》

教学背景:

乡愁是一种特别的思念,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或浓浓的化解不开,或淡淡的如影随形。笔者围绕“王维思乡诗”这一主题展开组诗教学。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情感线索,即王维的思乡情;另一条是语用训练线索,即感知借物寄情、寄情于事的表达方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学生在课本上已经学过的一首王维的思乡诗,从学生熟悉的这首诗出发,再到《竹里馆》《杂诗》《相思》《山居秋暝》《秋夜独坐》《终南别业》等几首诗,让学生感悟王维的乡愁,最后,又延伸到其他诗人的十五首思乡诗。本节课始终围绕同一条情感主线,以达到和谐统一。

教学事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传统古诗词教学解詩题、晓诗意、明诗理、悟诗情的常规套路,充分信任学生对诗句和诗情的感知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继而从“景语”之中感悟“情语”,且找出两首诗中的“月”这一意象,引发学生关于思乡诗中其他意象的讨论,串联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回叩了教学目标——感知学习借物寄情的方法。学生明白了可以借“明月”“枫叶”等物寄托思乡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杂诗》《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中归纳出“诗人在思乡的时候不仅仅会写人、写物,也会写事”这一“寄情于事”的表达方法,并且勾连生活,学习迁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落实学法训练,引导学生分别品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夜独坐》《终南别业》三首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个性化阅读,进而完成表达。学生纷纷发现“独”“空”在王维的诗歌中反复出现,也较为深刻地体会出王维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王维诗歌中的“诗情、画意、佛理、禅趣”也悄然印在了学生的心中。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情感、经验去体味作品,注重对学生审辨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当有学生说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感受到王维的孤独时,教师趁机“煽风点火”,另一个学生辩驳道:“我觉得王维不孤独,因为他有明月陪伴着他,而且他也非常爱他所居住的地方。”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领着学生欣赏了王维的七首思乡诗,尤其是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又推荐了另外十五首思乡主题的唐诗,继而链接到《王维·诗中画》整本书。此举可谓大胆,但是又让人感觉到举重若轻,就好像在学生面前摆了一桌饕餮盛宴,“引诱”着他们赶紧大快朵颐!这样,学生课后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走进《王维·诗中画》整本书的阅读,阅读中继续探究“诗佛”王维的精神世界及其诗歌的文学之美,从而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与学,既体现了古诗文阅读的三大原则——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也完美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广度、深度,引领着学生从文字、文章出发,发现文学之妙,感知文化之美。这一切可谓是浑然天成,充分反映出教师开放的语文课程观、深厚扎实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

三、教学设计说明+教学实录+教学评价与分析

案例3:《巨人的花园》

教学设计说明: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根据学情,设计了梯次、范围、目标各不相同的读文环节。不做重复性的、无用的读,通过不同目标的读体会巨人的心理变化。

教学实录:

“请你们默读课文,勾画出巨人斥责孩子的话来。”

“请你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神态和动作是怎样的?”

“读书要做到字字入目,注意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再来一遍。”

“谁能模仿巨人的语气读一读呢?”

“这些词你能体会到什么?不用说,用你的朗读告诉我。”

“看到这一番情景,巨人的心里明白了什么?找到这句话,读一读。”

“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幸福的体验,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温暖的画面。”

教学评价与分析:

仅就以上提出的七次读文要求来看,读文的目的、方法、指向、作用无一相同,这不是同一个学习要求的七次复制,而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自我对话,帮助学生在读课文中理解感悟、在读课文中推己及人、在读课文中想象升华……

四、教学背景+教学事件+教学总结

案例4:《狐狸分奶酪》

教学背景:

知识是基础,课堂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但认知不是课堂的全部,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目的当然是运用知识去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认知中赋予学生能力,才是更重要的目标。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教师确立了对本课教学的设计理据,并付诸课堂实践。

本课的能力培养从课后习题一可以得知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又必须以“表情朗读”为基础。教师从表情朗读的指导入手以求实现“分角色朗读”,其操作是十分得体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内涵为抓手,把“读懂课文”与分角色朗读的指导结合起来:如对“拌起嘴”的理解;对“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的追问;对“狐狸笑了笑”的推想……与此同时,又把“分角色朗读”演化在“讲故事”之中,就更有了可操作性,而且将“分角色”具体化为一种“表演类”的口语交际能力实践。

教学事件:

在融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与“讲故事”的过程中,又融合了用词造句的指导。语文优课的秘妙之一也就是融合的艺术。所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其实都应当融合在言语生命之中。这种境界就是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追求。能力的培养不完全靠教师的讲析授予,更在于学生的身体力行。本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给学生以很多的实践来读、思、讲、演,使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现行语文课标十分强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编入的课文类型有“介绍类”(介绍自己、朋友、家乡、名物等)、独白类(说故事、说相声、广告、愿望、读后感等)、交往类(道歉、待客、商量等)、表演类(演讲、演课本剧等)和讨论类(小建议、小讨论、小辩论等),所有这些方面都不是通过教师讲析知识来实现的,而是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实践来达成。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由“表情朗读课文”推向“讲故事”的客观合理性。应当说,这一理念在本案中十分突出地得到了落实。

教学总结:

在本案中,教师从指导识字学词开始,要求学生能读通课文,进而能有表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讲故事,还要能挑战思维,形成自己的读书感悟。这么多要求看起来确是内容多元、头绪纷杂,但在教师的调遣下,却可以各占其位、各得其所、综合推进。这里的制胜关键在于能以学生的践行为核心,在实现“多元融合”上下功夫。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推进中,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其实,我们若从“认知”的角度思考,或许学词与悟句、读通课文与表情朗读、分角色读与讲故事等,都有其各自的知识范围,都须分块讲授;但若从“赋能”的角度看,所有这些都可以融于一体:怎样去做?這也许就是本案最大的特点体现和价值所在。

当然,教学课例的写法还有很多,受篇幅所限,仅能呈现出教学课例中的片段,仅做抛砖引玉之用,教师可以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课例的形式展示研究中的成果。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分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之对比赏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德语中表达被动含义的几种方法
图案的艺术表达
傲然不屈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