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六国论》有感

2022-03-25陈紫霄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六国论国力苏洵

陈紫霄

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北宋军队的战斗力越来也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及商品。这样做无疑助长了辽与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洵写下了《六国论》。

苏洵虽然是文人,但也看到了北宋的政治和军事危机,展现出为国忧思的拳拳之心,以及试图救国救民的时代责任感。《六国论》是《权书》中比较精彩的一篇文章,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贿秦”为中心论点,以一个“赂”字贯穿全文,警醒世人,发人深省。

他将中心论点一分为二,直接指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是六国覆灭的主要原因),又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没有赂秦的国家也因此失去盟军,势单力薄,无法单独抵挡强大的秦国)。《六国论》通过分析赂秦的弊端,指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当时,北宋内忧外患。当权者为了寻求一时的苟安,每年都会送出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粮草布匹作为“岁币”和“岁赐”,用来贿赂大辽和西夏。据史书记载,北宋在建立政权之后,曾与契丹、西夏打了六十多次仗,但多以失败而告终。这和当时北宋统治者采取的高度中央集权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分不开。赵匡胤发起“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后,就一直在防范自己手下的武将。正是如此,才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把军事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使得“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大大增强了禁卫军的力量,忽略了地方和边防的军事力量,导致后来出现了“内重外轻”的情况。在契丹、西夏的威胁下,北宋每年都要给契丹白银二十万两、绢布三十万匹,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布十万匹,外加上等茶叶三万斤。每年都要将这么多的物资运送到敌国,这是在消耗本国的国力,增强敌国的实力。年复一年,此消彼长,北宋的国力越来越弱。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接预言了北宋“至于颠覆”的结局。果然,在苏洵去世六十年后(1127年),北宋发生了“靖康之变”,被金国所灭。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及他们的大臣、妃子等都被金人俘虏。至此,北宋灭亡。我们不得不佩服苏洵的远见卓识。

苏洵在论述齐、赵、燕灭亡的原因时,提到齐国灭亡是因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齐国对其他国家的灭亡视而不见、袖手旁观,直接导致自己失去了助力,最后也被秦国消灭了)。燕、赵两国虽然“义不赂秦”、奋力抵抗,但是“武而不终”,最终为秦国所灭。燕国的太子丹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结果招致祸患,让燕国被秦国所灭。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而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被李牧带兵接连打退。后来,李牧因受谗言而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最后赵国也灭亡了。苏洵希望北宋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避免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积极鼓励北宋统治者坚决抵御外敌的入侵,保卫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子民,而不是一味地贿赂敌国、一味地退让。

苏洵针对六国灭亡的历史事实,针砭时弊,阐述自己的主张,展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难怪欧阳修在评价苏洵的文章时会说:“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猜你喜欢

六国论国力苏洵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屈原之死
浅谈中式英语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苏老泉大器晚成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