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教育时代价值的探索
——评《音乐教育的行与思》
2022-03-24丁紫涵,张炜晨
音乐艺术是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作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古老的载体,音乐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陪伴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凝结着人类对于生命的赞颂,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人觉得音乐仅仅是一种听觉艺术,以休闲娱乐功能为主,并没必要与教育关联,无法将音乐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其实不然,学会去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实则也是尊重和关爱生命本身。作为美育的主要载体,新时期音乐艺术教育创新机制的探索尤为重要。
《音乐教育的行与思》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19 年6 月,作者是苏世奇副教授。书中对音乐的教法学理、民间形态、存在现状以及局域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了深入挖掘音乐的艺术魅力,本书灵活运用了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并结合文献分析、田野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展现出苏世奇副教授对于音乐分析与思考的深度和广延。《音乐教育的行与思》共分为四篇,分别为“讲坛问乐”“田野寻乐”“书斋觅乐”和“心境评乐”,如果按照音乐学研究领域划分,将其分为课堂、民间和历史三个维度。从这一点看,苏世奇副教授关于音乐教育的研究是宽阔的、有广度的,尝试围绕该书的核心思想与内容探究新时期音乐艺术教育的创新机制。
首先,从课堂领域看,新时期的音乐艺术教育要始终以艺术课堂为核心,重点关注艺术教育所展现出的核心功能,挖掘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让参与其中的受教育者能够达到审美素养的强化目标。在书中的“讲坛问乐”章节中,作者结合自身的音乐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具体看法,如将视唱练耳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等方法运用到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实践策略。从该篇章的核心内容看,作者利用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凝聚成了研究理论,为新时期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从长远角度看,音乐艺术教育实践是美育的主要平台,音乐艺术教育要与时俱进,紧密围绕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为受教育者提供针对性的音乐艺术教育内容,在强化他们艺术素养的同时,使其感知音乐艺术传递出的文化内涵。
其次,从民间领域看,音乐艺术本身是开放性的,民间音乐是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在音乐教育的框架中,关于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的研究不断增多。在书中,作者使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贵州盘县马场乡苗族大筒萧传承、六盘水青林乡海发村芦笙艺术节等进行了调查,旨在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传承现状以及文化重构。结合书中的研究结果发现,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多元多样,对这一类艺术形式的保护性传承显得至关重要。结合当前艺术教育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民间艺术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未来的音乐艺术的教育实践中要重点关注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让民间音乐的价值释放出来,既能够让受众群体成为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人,也能够理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例如,在新时期的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引入民间音乐,利用真实的影像数据资料来表现民间音乐形式的独特魅力,加深受教育者对于民间音乐的认知和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类民间艺术活动,让民族音乐成为其中的关键一项,以此来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推动音乐艺术教育走向创新。作者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去探寻和发现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并对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生态重构进行了分析,以此为新时期音乐艺术的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探索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
最后,从历史领域看,音乐艺术的历史悠久,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抗战时期的音乐,从抗战时期的歌曲创作、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文化研究视角出发,认为抗战时期的音乐风格具有浓郁的红色属性,其内在价值是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从历史的领域看,音乐教育要遵循和肯定不同时期音乐的时代属性,并通过现代化的解读充分了解历史时期不同音乐类型传递出的文化属性。如将抗战音乐融入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挖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内涵,在达成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上也能够达成德育目标,展现出音乐教育更多元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属性。
该书以音乐学研究理论为核心,从课堂、民间和历史三个维度出发,彰显了音乐教育的学科思维的可拓展性。从课堂、民间和历史的三个维度看,新时期的音乐艺术教育要兼容并蓄,关注音乐的不同维度,并将其作为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中的重点维度,挖掘音乐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本质。在未来的音乐艺术的教育实践中,要紧密围绕音乐艺术教育的创新性,形成以音乐艺术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机制,服务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感知和价值的挖掘。音乐教育的行,重在行万里路,看不同的音乐风景,感知音乐教育的变化并做好针对性的教育实践。音乐教育的思,重在思维拓展,通过多维度、多模式的创新,让音乐教育的效果得到强化。苏世奇的《音乐教育的行与思》为新时期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