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以知识之炬点亮智慧心灯
2022-03-24罗祖兵
● 罗祖兵 赵 丹
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有当人们拥有正确使用这种强大力量的智慧时,才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向着光明、和谐的未来不断迈进。宋代著名文人李弥逊曾告诫读书人:“学必明心,记问辨说皆余事。”[1]这句话的深意是:读书学习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记住知识或掌握技能,而是要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获得圆满的人生智慧。在工业化、商业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价值以及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依然值得人们重视,但如何让学生在高效获得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智慧的启迪同样值得教育者们深思。
一、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之内涵解析
知识的哲理化教学并非新鲜事物,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它。近些年,随着“生命教育”“儿童哲学”“课程思政”“课程心育”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使用该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教师似乎越来越多。但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们都是在默会状态下使用的,极少有人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正因如此,目前有关知识哲理化教学的文献并不多见。
(一)知识哲理化教学的涵义
知识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要帮助学生高效获得课本知识,更在于“帮助学生个体进入社会历史、丰满精神世界与提升思想境界”[2],但传统的知识教学似乎只对前者感兴趣,对于后者,其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常以无能为力为借口进行粗略带过。这正是长期以来造成不少学生智商卓越但精神家园荒芜、思想境界低俗的主要原因之一。知识的哲理化教学则为该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可行方案。知识的哲理化教学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知识教学手段,即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借用诗意的语言将知识背后蕴藏的深刻哲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比如,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对正弦函数(y=sin x)的概念、特性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数学教师则可以指着黑板上的正弦函数图像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正弦函数是这样,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既会在波峰处感受到成功与喜悦,也会在波谷处体验到失败与悲伤。有上坡也有下坡,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此才是人生之常态。”
本文中的“哲理”指得是广义的哲理,既包括生活哲理、人生哲理等那些对人的思想、灵魂具有普遍启迪与指导意义的智慧性表达,如“人生最大的快乐往往来自利益他人,而人生绝大多数痛苦每每根源于追求自利”,也包括专业性的哲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等东西方哲学中的道理、原理。事实上,上述两种类型的哲理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交叉存在关系:一方面,很多生活哲理、人生哲理本身就内蕴着丰富的专业性的哲学道理;另一方面,部分专业性的哲理也常常被人们直接拿来当作生活哲理或人生哲理来应用。因此,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容易对二者做出截然区分。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哲理,都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育、心性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有人认为,一年级的儿童很难理解成人眼中的哲理,因此不宜对其进行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如布鲁纳所言:“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3]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学段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巧借比喻、动画、小实验等手段将知识背后的哲理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他们,让学生的慧眼、慧心从小就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知识的哲理化教学并没有改变知识教学的基本属性与主要任务,它反对将知识教学直接异化为专门的哲学教育,而是主张在常规知识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融入若干哲理元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综合育人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哲理元素并非脱离课本知识而孤立存在,而是以知识自身为载体绵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二)知识哲理化教学的学理依据
知识之所以能够被人们进行哲理化教学,其主要依据有以下两点。
其一,文“已”载道——很多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的哲理意涵。知识一方面是反映了客观事实的“真理性”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知识是一个意义的领域”[4],且“深度涉及心灵、精神,囊括人生存和探寻的所有方面。”[5]换言之,知识不仅具有以符号系统、逻辑理性为象征的“知”的外壳,同时还内蕴着人文精神、哲学道理等“道”的意涵。也正因如此,知识才被人们誉为“文化之种”“思想之种”“精神之种”[6]。举例来讲,语文中很多汉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哲理,比如“舒”字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该字本身即含有“只有舍得给予、奉献、布施,人们才能够活得舒心、过得幸福”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外,不少词语、成语、诗词也是如此。囿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再过多例述。自然科学中的很多知识也同样内蕴着一定的哲理,这是因为“哲学是其他一切学科之母,她生育并抚养了其他学科”。[7]通过研究科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原理性知识“都是首先从哲学中移植到科学中的”。[8]
其二,文能“生”道——人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赋予知识相应的哲理意义。虽然部分知识本身已内蕴了一定的哲理意涵,只要人们善于挖掘,并不难从中提炼出宝贵的哲理元素;但是,绝大多数事实性知识、操作性知识以及部分原理性知识本身并不(明显)具备“哲学基因”。这种情况下,教师则可以另辟蹊径,“望文生道”,即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建构知识的哲理意涵。比如,在讲解“用试管加热物体,试管中的液体一般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这种操作性知识时,化学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如下哲理化解读:“人心犹如被加热的试管,对身外之物不要过于贪婪,预装三分之一足矣,否则,一旦喷发,最受伤的还是自己。”正如建构主义教育家费尼克斯(Phenix,P.H.)所言:“从理论上说,意义的多样性没有止境。意义形成的不同原理也被认为是无限的。”[9]教师若能自觉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便不难对知识进行生动多彩的哲理化表征。
二、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之价值旨趣
知识的哲理化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采用该手段进行日常教学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教育在我国的及早普及,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意义感带来广泛且积极的影响。
(一)为哲学教育的及早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方学者怀特海(Whitehead,A.N.)先生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10]。人们若没有足够的智慧,掌握再多的知识也难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实际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对智慧品质的追求,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之根本使命的要求”[11]。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最有利于启迪人的智慧呢?答案无疑是哲学教育,因为哲学教育(“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即是“爱智慧”)是点化心灵、涵养德性、解放思想、润泽生命的教育。自上世纪60 年代末李普曼(Lipman,M.)教授正式提出“儿童哲学”教育理念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儿童哲学教育运动”便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数十个发达国家中陆续发展开来,部分欧洲国家甚至把哲学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必考课程[12]。我国学者从上世纪80 年代末就开始关注儿童哲学教育,但一方面由于有关儿童哲学教育的理论建设尚未完备[13],另一方面,受到专业师资匮乏、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观念滞后等问题的影响[14],我国的儿童哲学教育发展得比较滞后。知识哲理化教学的提出则为哲学教育在我国的及早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知识的哲理化表征增强了哲学知识的易学性。由于哲学内部派系林立,知识庞杂,术语繁多,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哲学时就对其失去了进一步了解的意愿,就连不少成人也认为“哲学有着一副让人皱眉头、感觉阴森森的可怕样子”[15]。也正因如此,不少教育管理者及一线教师才极力反对在基础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哲学教育。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不仅主张以简明、实用的哲学道理来代替繁复、深奥的哲学知识,还倡导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呈现知识背后的哲理意涵,这大大增强了哲学的易学性与趣味性,减轻了在中小学全面普及哲学教育的阻力。
其次,知识的哲理化表征保证了哲学教育的系统化与常态化。与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哲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多层次、多方位、终身性的,这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在某一学段、或某一专门学科内单独进行,而应在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中广泛渗透。如前所述,知识的哲理化教学本身不受学科的限制,只要教师掌握基本的哲理化教学技巧便能够对各个学段不同学科中的多数知识进行哲理化表征。这种间接的“学科哲育”显然有助于维持哲学教育的系统化与常态化。若各学科教师从小学开始就广泛运用知识的哲理化教学进行日常授课,那么学生在高中之前便能够积累数量可观的哲学知识。有此基础,当他们正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其他专门性的哲学时,必然会觉得无比亲切且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二)为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提升带来了多维促进
第一,知识的哲理化教学能够增强知识教学的趣味性、转变学生的知识观,让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对知识进行哲理化教学就好比在原本不甚诱人的食物中放入少许调料,进行适当包装,并给加工过的食物重新取一个相对雅致的名称,经过这般处理后的食物肯定更能引起人们的食欲。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使得知识教学更富诗意、更加灵动,大大增强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切实体会到知识学习不仅能够帮助他们通过考试、完成学业,还可以洞开自己的人生视野,启迪自己的内在智慧,让他们能够活得更加理智、更为豁达,他们自然会重新审视知识的属性与功能,并常以感恩、敬畏之心来学习、使用知识。这种知识观层面的积极转变同样会给学生带来源源不绝的学习动力。
第二,知识的哲理化教学能够拓宽知识的表征路径,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让学生记得更牢。所谓表征即“用一种形式(物理或心理的)将另一种事、物、想法或知识重新表现出来,其本质为指代对象的一个替代”。[16]现实中,由于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对同一事物常常会产生不同的表征形态。研究早已证实,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加工方式越丰富,就越容易掌握该信息[17]。知识的哲理化教学拓宽了知识的表征路径,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图式,有利于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知识、记忆知识。比如,当学生通过常规方法不能有效回忆起某一知识的具体内容时,则可以尝试先在大脑中搜寻、提取与该知识相对应的哲理图式,在此基础上继续搜寻,便很有可能“顺藤摸瓜”成功回忆起与该知识有关的全部信息。
第三,知识的哲理化教学能够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得更深、用得更活。与一般性的常规思维不同,哲学思维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反思性与抽象性特征[18]。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哲学道理、积累哲学知识,还有助于锤炼学生的哲学思维。这是因为,知识的哲理化教学反对将哲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主张学生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来欣赏、分析、验证哲理,甚至鼓励学生对教师呈现的哲理进行质疑、补充甚至重构。这对于学生养成敢于批判、勤于反思、善于小中见大的哲学思维习惯无疑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较高水平哲学思维能力的加持下,学生势必会看得更远,想得更透,学得更深并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以语文学科为例,如果语文教师平时就善于对课本中的语言、文学、文化等知识进行哲理化教学,学生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会比以往更加深刻、更为独到、更具哲理意味,其语文综合素养必然也会随之得以不断提升。
(三)为教师教学意义感的持续增强提供了有力抓手
理想的教学应是师生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教学,诚如叶澜教授所描述的那样:“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19]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转识成智、识智兼得,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意义感的持续增强提供了有力抓手。教师的教学意义感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做出的意义确认与价值认同的意识活动。强烈、充分、持久的教学意义感是提高教师工作热情、缓解教师职业懈怠的必要保障。知识的哲理化教学对于教师教学意义感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知识的哲理化教学可以通过重塑教师“人师”身份提升教师的教学意义感。知识的哲理化教学既强调“传知”——教授知识,又强调“传道”——传授哲理、启发智慧。教师使用这种极具诗意与浪漫色彩的手段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达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同时还能实现对学生生命与灵魂的深度观照。这种情况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绝不会是一群群“高智商低慧商”的“考试机器”,而是一个个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人生智者。相应的,教师的身份也会由“经师”转变为“人师”乃至于“生命教育者”“智慧启迪者”以及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二,知识的哲理化教学可以通过增强“课堂情趣”提升教师的教学意义感。知识的哲理化教学倡导民主式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童心与童慧主动建构、生成知识的哲理意涵。童心是天真、圣洁的,童慧是神奇、浪漫的,教师在运用该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在不经意间发现学生不可思议、美轮美奂的童心、童慧而收获无限的感动。其三,知识的哲理化教学可以通过助力教师“与生共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意义感。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心、开慧,还会给教师自身的成长带来诸多益处。这是因为,教师在深度挖掘、积极建构、精心呈现知识背后的哲理意涵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哲学素养、思考能力、思想境界等也会随之得以不断提升,这将会给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总之,教师若采用该手段进行课堂知识教学,便会常常获得“走进一座花园去寻找一朵花,但却始料未及地收获了宝藏,满载而归”[20]这样的美妙体验,其教学意义感也会因此变得愈发“浓郁”且源源不断。
三、知识的哲理化教学之运用策略
知识的哲理化教学虽然具有以上诸多教育价值,但如果教师运用不当,常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以下策略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知识的哲理意涵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做出的归纳性总结,各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对其灵活运用。
(一)精选典例知识,萃取哲理精华
一节45 分钟的课堂上,如果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讲解课本知识背后的哲学道理上,且不说该学科的知识教学质量会否受到严重影响,这种高频率、高强度的“心灵按摩”也是绝大多数学生所承受不起的;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对课本一两处知识点进行草率、粗略的哲理化解读,显然又不能发挥知识的育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首先要对课本知识进行全面评估,精心筛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富矿”知识——那些哲理意涵提取难度相对较小、育心价值突出的知识作为哲理化表征的对象。对于精心筛选出的这部分知识,教师还应投入足够的精力用心挖掘、建构它们背后的哲理意涵。为提升工作效率,广大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筛选而出的知识进行哲理萃取。
第一,溯本求源,深度提炼。知识本身内蕴着的哲学道理往往具有浓厚的历史、社会以及文化属性,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因此具有更为突出的教育价值。为成功提炼出知识本身已有的哲理元素,教师可以结合知识发生学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对于语文知识中的生字,教师可以借助字源词典来查询该汉字的繁体或甲骨文形态,以窥测该字的哲理密码。此外,某些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如《几何原本》《动物四篇》等)以及学科哲学类著作(如《物理哲学》《数学哲学》等)中也有不少对相关知识背后哲理意涵的具体论述,教师们平时也可偶尔阅读一下这类书籍,主动收集所教学科知识的哲理意涵,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多维切入,灵活关联。知识的哲理化表征不是封闭、固定、唯一的,而是开放、生成、多元的。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言:“教育的事实是有可能从种种角度作出多样解读的综合性的事实。借助各种不同视点的共识,有可能重新发现事实的含义。”[21]为提升知识哲理化表征的效率,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对同一知识进行多维分析。譬如,在讲解英语知识“第一人称单数作为主语时要大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出发对其进行哲理化表征。首先,从外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如下解读:“I——我就是一个头顶青天、脚踏大地、堂堂正正的我,每个我都是世界的唯一,每个我都不容小觑,每个我都应被大写。”其次,从发音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将其哲理化表征为:“I——我的名字[ai]是所有元音字母中发音最为饱满的一个,这说明每一个我的内在都圆满具足无穷的智慧与无限的潜能,但只有当自己学会站立,时时大写自我并开始向内追寻时,才有可能体会到生命本有的饱满与丰盈。”总之,在对知识进行哲理化表征时,教师应多维切入,灵活关联,力避因死钻牛角尖而造成“无征可表”的情况发生。
第三,精雕细琢,唯美呈现。知识的哲理化教学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要求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完初步的哲理化表征之后,仍然有必要从审美的视角出发对其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尽量使用深刻、生动、鲜活、唯美的文学性语言将其打造成一个个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文“艺术品”,以最大限度地契合学生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需求。如果部分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对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自信,也可以请求身边的其他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来帮助自己共同完成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二)营造哲思气氛,释放童心童慧
教师运用知识哲理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某一哲学道理,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哲学兴趣以及包括批判精神、自我认识、深度反思等在内的哲学品质。“唯有基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顿悟,才能让信息被接受、认可和悦纳。”[22]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以单向“布道”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哲理,而应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基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顿悟”积极开展“论道”之教。
首先,教师要把每个孩子如实看作是拥有独立人格与哲学本能的人。有学者指出:“几乎所有心智正常的儿童都有自己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23]诚然,由于很少受到各种世俗观念、名利欲望的染污,孩童有时候反而比成人更能洞悉真理实相,所谓“赤子之心,浑然天理”[24]。在雅斯贝尔斯(Jaspers,K.T.)看来,孩子具有天生的哲学本能,能够进行自然的哲学思考,“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25]。此外,他同样认为,“哲学是不能教的,只能靠自身的悟性去参悟人生与世界”[26]。概言之,教师要把每个孩子如实看作是拥有独立人格与哲学本能的“小哲学家”,通过激发、利用学生的童心与童慧进行知识的哲理化教学,而非自以为是地将学生看作是“思想矮人”或“哲学盲”并手执哲理“权杖”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单向“布道”。
其次,教师应基于童慧发展童慧,给足学生“论道”机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呈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哲理意涵,但呈现之后,还须灵活采取对话、叙事、实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人生经历对相关哲理进行深刻体认。更重要的是,即便教师确信自己对知识所做出的哲理化表征已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也不应将其武断限定为相关知识的唯一哲理化解读,而是要告诉学生这只是教师的个人理解,并鼓励学生对教师所呈现的哲理进行现场质疑、补充甚至重构。当然,随着师生对知识哲理化教学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师还可以大胆放手,将哲理意涵的呈现工作完全交由学生来主导。比如,教师可以吩咐学生在课下预习知识时,主动尝试构建知识背后的哲理,并将他们发现的哲理意涵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教师则以学生的身份平等参与其中,与大家一起共同“论道”。
(三)巧用哲理元素,润泽教学环节
教师除了采用上述策略对相关知识进行较为详细的哲理化教学外,还有必要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蜻蜓点水般地渗透哲理元素,即通过“哲理化提问”“哲理化点评”“哲理化实验”等使整个课堂更具哲理意味。如果说上条策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大口品尝美味的哲理“点心”快速汲取知识的哲理“营养”,帮助学生转识成智、以慧育德;那么本条策略则强调通过在知识教学这块“面包主食”上均匀撒入适量哲理“调料”,使面包变得更加美味、更有营养,从而助力学生在获得智慧启迪的同时高质量完成课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具体而言,教师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用力。
第一,复用重点哲理,展开就近关联。当教师利用上述策略对相关知识进行过较为详细的哲理化解读后,还应抓住时机,将这些已经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哲理及时渗透到当下的教学环节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某些重点哲理的育人价值。以文首提到的正弦函数课堂教学为例,当教师在课堂练习环节看到部分学生计算出的正弦函数值超出了该函数的值域范围时,教师则可以借用之前讲过的哲理对其进行哲理化提示:“平时,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各样的成功与失败。但无论经历再大的成功、再惨的失败,我们的情绪变化都应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如此才能身心健康。人生如正弦函数,正弦函数亦如人生,大家检查一下自己计算出的正弦函数‘情绪值’是否突破了它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第二,巧用“零碎”知识,进行无痕贯穿。各学科教材中都存在不少看似不成体系但哲理元素含量丰富的“零碎”知识,教师若能主动萃取其哲理精华并将其有机渗透到不同教学环节中,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演示加热氯酸钾(KClO3)制取氧气的实验环节中,当教师准备在试管中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MnO2)时,可以这样告诉学生:“热情是我们成就任何伟业的催化剂。氯酸钾自身虽然可以分解出氧气,但只有让氯酸钾具足热情——二氧化锰,它才会高效工作,更快分解出氧气。大家在做这个实验时,也不要忘记在你们的试管中加入充足的‘热情’噢!”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运用各种零碎知识进行教学环节的哲理化呈现时,务必瞅准时机、灵活渗透,尽量让学生没有任何违和感,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某个环节的哲理化教学而进行简单粗暴的哲理渗透。
第三,呈现优雅结语,升华课堂效果。一个深刻、优雅的哲理化课堂结语往往会给整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升华效果。因此,在课堂的尾声,教师有必要用一句充满哲理与诗意的话给本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在进行哲理化结语时,教师一方面要用唯美的语言对课堂中涉及到的最具教育意义的哲理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向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相关哲理的期待与要求,鼓励学生“悟”以致用。比如,临近下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对正弦函数这堂课进行如下结语:“正弦函数是充满哲理的函数,同学们要从中汲取智慧,学会自我定位,顺势而为:身处顺境时不骄傲不狂妄,随时提起忧患意识;身处逆境时亦不灰心不放弃,永远坚信光明就在前方。愿大家都能用智慧构建自己的正弦函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四)慧化学科测试,落实以考促学
众所周知,测验、考试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教师平时也许会不厌其烦地强调知识背后的哲学道理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但如果在平时的学科测验或考试中没有涉及任何有关知识哲理化表征的内容,很多学生或者学生家长还是不会从根本上重视知识背后哲理的学习。因此,在运用知识的哲理化表征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各科教师可以考虑在常规的单元测验或考试内适当融入一些与知识的哲理意涵相关联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实现以考促学。在题目的设置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知测道”,即教师以学生所熟知的学科知识为引子,让学生结合自身感悟写出与之有关的哲理。以生物测试题为例,教师可以试卷中适当设置一些诸如“请结合个人的实际经历,谈谈进化论对自己人生的启示。”“你从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与共生性这一知识中领悟到了什么样的做人道理?”等题目来引发学生的哲思;第二,“以道测知”,即教师先向学生呈现出相关哲学道理,然后让学生找出与该哲理密切对应的学科知识点。比如,在物理试题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的,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念、行为对待他人,他人同样会以什么样的心念、行为对待我们。本单元所学习到的哪一物理知识最能体现这条人生哲理?请说出你的理由。”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知识背后的哲理意涵并不是唯一的,而且每个学生对同一条哲理的理解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题目类型的选择上,教师应以开放性的主观哲理试题为主。而对于学生的作答,教师也应始终以欣赏、鼓励的眼光来批改,只要学生答得有道理,就应多给分;对于那些答得深刻、独到的学生,教师更应时常给予公开表扬,从而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