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改进对策研究

2022-03-24孙雨胡义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课程体系人才

孙雨,胡义伟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0)

2015年11 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是该方案的主要任务之一。“双一流” 建设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进行科学研究进而为经济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然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着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支撑体系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值得高校反思的问题。

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

1.1 把握知识经济时代机遇与挑战的需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环境纷繁复杂。知识经济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把握知识经济时代蕴藏的巨大机遇,成功应对高度复杂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就必须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率先占领高新技术的制高点。科技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现代社会的第一资源,而高等教育则是这两者之间的重要耦合点,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什么样的制高点。因此,高等院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院校必须要自觉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

1.2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为世界前列,但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就是人才培养水平,其核心问题在于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起点上,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重要部署,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使命就是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提出“要在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社会长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大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也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人才及智力支撑。高等院校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 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双一流”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过程,涉及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考核、师资建设、支撑体系等多方面要素,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但部分高校还存在一些与创新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 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教育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导航灯”,也是高校开展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行为纲领[3]。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倡导开设“金课”、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开始广为人知,但在实际授课时,部分教师仍然无法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对学生的共性要求,较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仍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最后,一些教师只是按照教学计划向学生讲授知识点,不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4]。

2.2 课程体系需要革新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融入课程体系,但部分高校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多以讲座、选修课等形式出现,仅《创新创业基础》等少数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程,且师资专业化程度较低。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只在专门开设的几门课中讲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实践型课程流于形式。设立实践型课程的本意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启发新思维。然而很多实践型课程中,仍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由教师来设计实践内容、实践步骤,甚至规定实践结果,学生真正自主设计开展的创新性实验较少。

2.3 教学方式单一

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量的标准化技术人才,高校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确定型知识为主。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对不确定性环境的适应与驾驭能力。但是许多教师没有适应这一转变,教学方式仍带有鲜明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烙印: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偏离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无法充分体现当前的社会需求,不能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2.4 评价制度亟待改进

尽管我国的教育管理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教师评价“破五唯”的政策导向和力度很大,很多高校在教师评价上进行了改革,但是关于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以及学生的评价模式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在职称评聘中仍然是以科学研究成效为主导,教学处于基础性要求地位,通常只要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和教学工作量就可以了。学生评价方面,很多还是以考察知识掌握情况的标准化考试为主,以考试分数定成败,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学生评先评优、保研等工作中成为关键因素,导致一些学生更加重视学业分数,而忽视了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5]。

2.5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自身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当前高校的教师队伍,虽然学历层次明显改善,但很多是博士毕业后,从高校走入高校,这些教师在学生时代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双创”的实践经验,教学时缺乏生动性,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无法带领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2.6 支撑体系不够健全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仍处于相对紧缺和匮乏的局面。首先,政府部门虽然已经陆续出台关于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对政策宣传不到位,实施过程中一些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不够完善,导致部分政策难以全面落实。其次,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短缺。各高校所设立的创业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但是大学生创业人群规模大、需求多,较为单一的资金来源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最后,创业基地建设滞后。创业基地的规模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内部管理制度落后等影响了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

3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对策

3.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要想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就必须摒弃传统教育理念中限制学生发展的种种因素。首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主体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侧重点,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个性化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其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扮演“引路人”而不是“灌输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如何学为出发点来设计如何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探究式学习。最后,教育观念必须从“知识接受型”转变为“能力开发型”。传统高等教育强调知识的接受,然而“双创”教育则要求把知识应用与开发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只有知识对学生自身能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3.2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需根据学生自身需求融合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6]。首先,在必修课中设置一定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的基础性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政策、现状以及人员必备的心理素质等。邀请领域内专家以及成功校友进行专题讲座,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创业形势。其次,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离开专业基础和知识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双创”教育必须实现与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停留在二者的简单叠加层面,而是要以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为载体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形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创新型人才。

3.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首先,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挖掘教学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以及引入新媒体技术等。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传授”转为学生的“求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识和新技能,体会知识的价值。其次,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大力开发和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堂,最大限度地实现各高校高特色、 高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最后,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考核评价中,改进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环节是否贯彻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以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也应打破传统的以标准化考试分数论成败的定式,建立多维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时考查学生在创业机会的敏感度以及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是否有实质性提高。

3.5 建设多元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要素就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教师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高校也应在评价考核、科研经费、工资福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型教学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吸收和借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成熟的高校的教学经验[7]。与此同时,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为专业教师搭建在企业短期实践的平台,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对话交流,了解各企业的现实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校友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聘请在各个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校友或成功人士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3.6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

健全的教育支撑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主要涉及政策、资金和产业等方面。首先,在政策方面,要在制度层面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框架,健全政策执行机制和督导与问责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其次,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进一步淡化高校的组织边界,畅通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互换的渠道,降低社会资源进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不必要的摩擦成本[8]。同时,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为连接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高校科研成果也可以通过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成果转化,最终实现技术商品化。最后,积极探索“高校—企业”合作模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可以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是促进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股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双一流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