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校企合作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探索
2022-03-24刘秋华蒋玮城张美艳
刘秋华,蒋玮城,张美艳
(1.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 医药健康系,广东深圳 518053;2.猛犸基金会,广东深圳 518083;3.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对接。”这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区域产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3年深圳市率先提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出台《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护航[1]。不到十年的时间,深圳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 创新能力强的生物科技企业,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飞速发展,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尤其在基因测序领域,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位居世界第一。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深圳生命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促使高职院校要聚焦产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提升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水平。本文以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为例,探讨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可为其他高职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1 深圳基因测序产业分析
1.1 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准认定深圳为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2009年起深圳开始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13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1 055亿元,2016年产业规模超过2 000 亿元,2017年产业规模超过2400 亿元[2]。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优势领域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拥有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基因库,培育的企业例如华大基因,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和科技服务机构。2020年发布的《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新的目标,争取到2025年,深圳基因检测数据产出能力要达到全球第一。
1.2 基因测序仪国产化,产业链日趋成熟
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测序主要应用于科研服务、临床服务、健康服务、分子育种等领域。随着测序速度和精度的提升以及测序费用的降低,中国老龄化、二胎政策以及肿瘤高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基因测序拓展应用到无创产前检测、肿瘤早筛、基因治疗、司法鉴定等领域[3-5]。基因测序产业链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上游的测序仪、试剂和耗材的供应商;中游的测序服务、测序数据处理和解读提供商;下游的临床、科研、司法鉴定、健康管理等消费终端。深圳通过加大产业扶持配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华大智造是世界上可以量产基因仪的三家企业之一。上游有华大智造,中游有华大基因以及下游巨大消费终端的基因测序产业链日趋成熟。
2 高职院校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的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属于新兴专业[6],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学校对接产业的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定位、实训实践条件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普遍。
2.1 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专业特色不鲜明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确定为类型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专业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双修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突出就业技能训练,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也有别于中职教育,高职专业着眼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 技能培养又弱于中职的现象。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存在培养方向不明确、专业特色不足、学生就业不对口、专业成鸡肋等问题[7]。
2.2 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低
实训室是开展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现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技术迭代带动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药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存在资金不足、实训场地狭小、实训设备落后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8]。
2.3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与市场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学校所处区域、当地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专业培养方向和学生就业。药品生物技术专业要精准对接产业中的中高端,凸显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不能满足区域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的问题[9-10]。
3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路径
基于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本着“服务地方产业,专业与产业共生共长”的理念,我校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对接基因测序产业,联合深圳领军企业华大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用人需求、先进技术元素、 企业文化元素融入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中,对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3.1 明确了“1 主+3 辅”点—线—面分层靶向培养基因测序技能人才的定位
针对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我校靶向对接行业领军企业深圳华大(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对接企业产线(线),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结对(点),开展“面—线—点”分层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共同为基因测序产业链企业培养输送合格基因测序技能人才。
围绕华大的岗位群,明确了1 个主岗(产线技术员)+3 个辅岗(产线管理专员、产品销售专员、售后服务专员)职业岗位。对“1 主+3 辅”四个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和素养进行分析,确立了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立足深圳,面向基因测序产业,校企协同培养“1 主+3 辅”基因测序高技能人才。
3.2 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训、练、战”双元四阶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为实现学生所学与企业所用同步,达到基因测序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华大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了国内首个基因测序实训中心,配备了华大智造MGISEQ-200 基因测序仪,将华大“铜人阵” 培训项目和肿瘤筛查项目融入校内课程体系,同时将华大BGISEQ 培训和认证引入校内,构筑了以学生为中心,“学、训、练、战”四阶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阶“学”(入学—学生身份)。
实践教学的第一个层次,在学生刚刚入学的第1和第2 学期进行。学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期间到华大进行短期的参观认知实习,华大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基因测序业务进展等方面的宣讲报告。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之初步形成职业意识。
第二阶“训”(入门—学员身份)。
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在第3 和第4 学期进行。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专业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完成华大“铜人阵”项目和肿瘤筛查项目的校内实训。期间华大企业人员会受邀来校给学生进行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的宣讲报告。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职业活动的专业能力和岗位核心技能,完成从学生到学员身份的过渡。
第三阶“练”(入行—准员工身份)。
实践教学的第三个层次跟岗实习,在第5 学期进行。学生进入基因测序产业链企业,置身真实的工作环境,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真实的岗位工作,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中内化知识,锻炼技能,形成职业能力。校内教师跟踪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协调各种问题的解决。学生逐步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考取企业上岗证书,完成从学员到准员工身份的转变。
第四阶“战”(入职—员工身份)。
实践教学的第四个层次顶岗实习,在第6 学期进行。学生在企业岗位进行“实战”,独自完成工作任务,强化专业技能,发展职业人格,形成生产力,达到毕业要求,并收获稳定就业能力。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和评价。学生实习结束后,通过双向选择转正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学生完成从准员工身份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
3.3 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是“落地”教育,以实现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产业和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为适应基因测序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确保各个培养环节的落实,无缝对接企业用人需求,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推行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第4 学期征集包括华大在内的企业人才需求订单,组织学生和意向企业完成实习双选会,确定不同企业订单班学生名单;第5 学期企业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开展跟岗实习; 第6 学期学生在企业实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根据学生综合实习表现选择性留用,实现毕业即就业一体化,保证了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
4 结语
基因测序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11-12]。我校与华大的校企合作由来已久,从2009年开始为华大基因输送毕业生,2018年又与华大智造开展校企合作,2020年联合猛犸基金会和华大智造共建国内高职院校首个基因测序实训基地,为深圳基因测序产业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2020年和2021年,大量毕业生参与国内、国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工作,抗疫足迹从国内的深圳、石家庄、北京、哈尔滨、香港、青岛、云南瑞丽延伸到国外以色列等地,抗疫表现突出,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