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的价值确证与推进策略

2022-03-24满忠坤岳蕾蕾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群体老年人农村

满忠坤 岳蕾蕾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公民健康既是国际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重要的国家资源,把健康教育作为国家战略业已成为国际共识。健康既是医疗问题,也是教育问题。2013年6月,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芬兰召开,主题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明确提出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强调要“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加快普及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口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新时代推进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的价值确证

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推进健康教育普及无疑是落实预防性健康策略的最有效途径。早在1978年,为保障并增进世界所有人民的健康,由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订立的《阿拉木图宣言》就提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1]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之医疗基础条件的城乡差距,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诉求更加迫切。

(一)应对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迫切需要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据最新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据预测,到2025年,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4.3%,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2]。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事关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支出等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事项,老龄人口数量逐渐攀升,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养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

1.老龄化与健康问题城乡差距依然突出。伴随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问题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就世界一般规律而言,人口老龄化水平通常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比,但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地区[3]。在现实中,我国普遍落后的农村地区,无论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还是数量,均显著高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表现出典型的“城乡倒置”特征。面对老龄化的加快发展和青壮年人口持续“外流”的双重压力,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更具紧迫性。健康是老年人享有高品质生活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单单依靠社会医疗力量难以应对老龄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挑战,教育作为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策略,业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经验与共识。教育既是最好的疫苗,也是高回报率的健康投入。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无论是地方公共资源,还是个人家庭资源,健康教育的各项保障条件都相对有限,城乡二元差距问题依然突出,推进健康教育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2.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更具迫切性。进入新时代,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是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无论是健康素养的提升,还是健康水平的维持,农村地区都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比例为40.42%,与城镇相比为最低,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为3.32%,与城镇相比为最高[4]。城乡二元的制度设计及其历史积累,加深了农村老年群体健康需求的迫切性、复杂性。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各种迷信陋习、传统信仰等的不良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对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的价值认同普遍不高。在现实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必要的健康知识、健康技能,许多本可以预防、控制的疾病往往任其恶化,不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而且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要如期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2年不低于22%,到2030年不低于30%”的目标,应将健康教育的天平向农村老年群体倾斜,重视农村健康教育普及的迫切性,推进农村老年健康教育精准供给。

(二)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伴随国家各项惠民性、倾斜性和帮扶性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加强,医疗设施条件和健康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在经济发展还未达到“富”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积极推进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保障。“如果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会有效降低养老压力和医疗压力,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都十分有益”[5]。进入新时代,物质贫困已不是制约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主要受制于自身健康状况,特别是与卫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有密切关系。农村老年群体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状况均明显低于城市老年人口,加之个人和公共医疗保障资源的有限,更易受各种疾病的侵袭,制约着农村老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一方面,就经济条件而言,农村老年群体大多缺少稳定充裕的经济来源,一旦因健康原因不得不入院治疗,无疑会使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高质量的生活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伴随城镇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加剧,增加了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相伴而生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日益严峻,大大加剧了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健康教育既是一项以健康知识宣传为途径、以疾病预防为目标之一的基础性社会教育,也是一项以人民为中心、助力民生改善的科普教育。通过健康知识宣讲,普及健康基础知识,旨在提高基础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为养成,消除或减少威胁健康的潜在因素,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健康是民生之本。进入新时代,普及健康教育既是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面向农村老年群体健康教育兼具普遍意义和特殊价值。伴随青壮年人口的持续大量外流,农村老年群体大都独居或与尚未成年的孙子女生活在一起,不但生活起居、身心状况等均由自己照看,甚至还要承担必要的农业劳动、照顾未成年孙辈。如前所述,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二元差距依然显著,制约了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水平和实际成效;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之传统观念、迷信陋习的不良影响,老年群体对健康教育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精准定向农村老年群体开展健康教育,是全面改善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全民健康”目标高质量达成的应然使命

以健康教育为抓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生活的需要,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保障。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应以城乡一体化推进为前提,应重点关注各项基础依旧薄弱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健康预防”。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农村人口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是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摄入量显著增加,加之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均衡、养生保健意识缺乏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老年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率日趋严重。加快推进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普及,全面提升农村人口健康素养,业已成为促进“全民健康”目标高质量达成的必然要求。当前,“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作用最大的新农合等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健康预防’的功能,仅仅从事后补偿的角度对农民就医费用进行分担”[6]。向农村老年群体普及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知识,增强农村老年人维持、改善、促进健康的主体性,是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高质量达成的战略任务。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落实这一理念需要人人具备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高度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自觉等。在现实中,农村老年群体既缺少健康知识的有效来源,又缺少积极获取健康知识的主体性、自觉性,是制约健康素养提升、享有高质量生活的双重因素。任何帮扶性、倾斜性民生健康政策的高质量落实,均有赖于对象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全民健康”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协同参与。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增强参与“全民健康”治理的主体性,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公民应尽的义务,成为新时代促进“全民健康”目标高质量达成的应然使命。

(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基石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乡村建设,必须把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放在重要位置,把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作为民生改善的优先事项。脱贫攻坚任务目标的如期完成,标志着“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不仅要着力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要关注提升农村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根本在于农村人口高质量生活品质的实现。健康作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石,农村人口的健康问题如果不能有效保障,乡村振兴便无从谈起。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保障水平,是乡村振兴目标达成的题中应有之义。健康是人生存以及享有高质量生活的基础前提和重要目标。老年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实现安乐祥和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才能真正享有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进入新时代,农村人口的健康素养能否得到提升,身体状况是否得到显著改善,高质量生活水平是否得以实现,将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重要指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健康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提供了目标导向、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树立大健康理念”“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农村地区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薄弱地区,改善农村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地区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活动,不仅节约了疾病治疗成本,而且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重要基石。

二、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推进的现实困境

伴随“健康中国战略”的纵深推进,面向农村常住人口大多数的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成为新时代健康教育事业的重点对象。总结分析制约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实施的现实因素,确证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问题的特殊性,是相关推进策略建议有效性、科学性的前提。

(一)老年群体文化观念制约健康教育的推进

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健康观念,是健康教育高质量实施的前提保障。健康知识的掌握与内化情况,直接影响着健康观念的形成与健康行为的改善。农村老年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是制约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农村老年群体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甚至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的水平,制约着健康教育的价值认同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和迷信陋习的不良影响,导致农村老年人接受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强。他们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延续着“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错误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印发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典型病例,提高老年人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兼具必要性和针对性。

医学研究表明,戒烟、限酒、限盐、限脂、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健康起居等,能够有效降低常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恶变风险。例如,以老年人常发病高血压为例,由于文化程度低、健康意识差,缺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用药常识,增加了高血压的发生率与恶变风险。一方面,虽然各地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但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农村老年人参与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亟须加强。农村老年群体在参与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健康保健意识,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对健康教育持有否定、回避乃至排斥的偏见。这一现象在某些少数民族、偏远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年人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把健康知识转化为有效健康行为的能力普遍较弱。无论是健康意识的转变,还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都不是一时一事可以达成的,离开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成效都将大打折扣。在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既对自身的健康需求很难“说得清、道得明”,又缺少必要的获取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引导老年人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掌握基础的健康保健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健康教育的均等化供给

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乡二元差距依旧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城乡差距仍然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精英式教育”特点,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年人极少能接受到正规和可选择的老年教育内容,导致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老年教育的城乡“马太效应”被不断放大[7]。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置,还是保障机制的落实,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是制约健康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客观因素。一方面,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外部输入与自主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都十分有限。另外,虽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利用电视、网络、微信等现代传媒技术宣传健康知识,但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基础差,他们接受此类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导致有限资源的低效、闲置,乃至浪费。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加速了农村年轻人口的外流,造成农村健康教育人才的匮乏。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医科大学等六所大专院校就已经开设健康教育专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培养出大批健康教育专门人才[8]。农村在人才争夺战中的劣势处境,对健康教育人才缺少必要的吸引力。与之同时,健康卫生事业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与管理体系,导致城乡居民在健康资源和基本医疗保障待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健康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健康公平,实现城乡健康服务一体化,应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点领域。当前,从事农村健康咨询、健康服务、健康教育的相关人员多为业余兼职人员,主要以间或性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和常规化的制度保障。不难理解,对于本就吃紧的地方财政,聚焦脱贫攻坚、基础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等更具有紧迫性,依靠地市、乡镇安排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和专门人员,无疑增加了新的财政负担。

(三)传统居住生活方式制约健康教育的实施

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我国老年教育还存在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部门协调亟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需进一步拓展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这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诉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基础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在“健康中国”的大战略下,统领整个农村地区的老龄工作。重视健康教育与农村生活方式的适切性,关照农村老年群体的特殊性需求,着力提升健康教育成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受传统居住生活方式的制约,在农村地区普及老年人健康教育,将面临诸多特殊困难。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远程健康教育”对于农村老年群体的成效并不理想,灵活多样的“送教上门”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增加了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难度。对老年群体而言,无论是不愿出行的意识限制,还是普遍较差的出行能力,都制约了他们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成效,增加了现场开展健康教育的复杂性。特别是对于西部一些偏远的山区,居住分散与交通不便相叠加,给依托“送教上门”的健康教育带来极大困难。对广大农村老年群体而言,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参与常规化、制度化的健康教育缺少必要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大都怀有“学与不学无所谓”的消极态度,导致健康教育的组织难度大、流于形式,难以阶段性地深入推进。此外,“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的双重影响,以及以民族语言、文化习俗为核心的文化差异等问题,都对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提出了特殊要求,制约着健康教育的实施成效。

三、推进新时代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人民健康既是民族昌盛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良序互动机制的形成,离不开广大农村人口的健康保障和目标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予以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构建健康教育普及的协同推进机制

经过“新医改”十余年的推进与完善,我国的人民健康事业在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基础上,逐渐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重心,落实预防为主,加快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大健康战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保障了“以基层为重点”和“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落实。“健康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补齐短板的过程中,构建健康教育普及协同推进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公共健康服务均等化。加快补齐农村健康教育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优质健康服务,转变单一被动的疾病治疗服务,筑牢农村老年人健康防线。

公民健康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发展目标,维护和促进公民健康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对广大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而言,健康教育的普及离不开政策制度的支持和配套措施的保障,要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9]。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农村实际出发,构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明确主体责任,聚焦老年健康需求,发挥各部门自身优势,调动部门间协作的积极性,形成健康教育合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健康教育人才流动与共享等方式,提升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充分发挥乡镇、村寨基层医疗组织和人员的作用,畅通农村健康教育保障机制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教育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有赖于政府充裕的物质保障和配套政策支持,要为农村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岗位和待遇保障。整合形成能够满足地方独特需求的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使各级单位、各部门在此内容的基础上开拓更加具体、贴合当地老人需求的健康教育内容。

(二)完善农村基层健康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抓好乡村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既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第一道防线。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也对农村地区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贯彻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应重视基层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在现实中,农村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中间或展开,尚未形成常规性、制度化、专门化的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应加强农村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构建切合农村实际的集健康情况调研、数据分析、健康风险识别、健康教育干预于一体的老年人全程健康促进体系,增强制度的引导和约束机制,把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体系中。积极构建农村健康教育专门人员培养与管理体系,推进实施基层卫技人员公费定向培养、培训,稳定优化乡村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例如,参照山东、重庆等省份实施的“公费培养全科医生”政策,重点为乡村培养从事健康卫生教育的专门人才。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建设不能仅限于学历教育,要搭建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制度教育与继续教育立交桥,创新健康教育人才培养与供给方式。例如,通过城乡结队、专家进村、网络交流、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健康教育普及搭建灵活的服务保障体系。

农村健康教育事业的振兴有赖于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其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补齐农村健康教育发展短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加强农村基层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制约农村地区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农村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在诸多方面尚处于空白状态,对农村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迫切需求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进入新时代,以乡村振兴为依托,推动城乡健康教育人才有序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农村健康教育服务建设水平,是提高农村人口晚年生活质量的迫切诉求。

(三)关注农村老年群体健康教育需求的特殊性

伴随国家各项惠民性、倾斜性和针对性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乡镇医院、村级卫生室建设等不断加强,医疗设施条件和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但是健康教育普及作为一项公共卫生策略,在农村地区依然面临诸多特殊难题。其一,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差序格局,导致农村健康教育处于被忽视的弱势地位;其二,健康教育普及的“城市化”倾向,又导致农村健康教育的低效或“形式主义”。农村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10],因此,仅仅通过发放健康宣传册,悬挂健康宣传标语,举办健康宣传活动,并不能使农村老年人真正“健康”起来。面向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应充分关注其特殊需要,减少“客位立场”“城市思维”的观念偏误。

瞄准农村老年群体健康教育的特殊矛盾,应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引导老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由于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论是接受健康教育的意识,还是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农村老年群体都明显低于城市老年群体。如何以喜闻乐见、易学易用方式转变老年群体的健康观念,引导其正确认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健康教育有效推进的前提。其次,精准定位农村老年群体面临的健康问题。应充分考虑健康教育的城乡差异,避免贪多求全、过于超前的误区。应立足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隐患与现实难题,避免教育供给与实际生活的脱离。从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做起,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做起,摒弃迷信思想和传统陋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养成“无病预防、有病早治、合理用药”[11],预防或减少患病风险。最后,重视健康教育的文化观照。特别是对于某些语言文字、传统习俗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对于健康教育的特殊需求。

(四)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多样化健康教育形式

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农村人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善和提高促进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当前,虽然各地出版发行了各种形式的农村健康教育读本、农村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指南、健康教育宣传册等,但由于农村老年群体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和积极性,导致此类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成效很不理想。另外,现行健康教育活动又多是零散性、偶然性的,缺少专门性、经常性、持续性。推进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实施,应充分关注农村老年群体健康需求的特殊性,避免健康教育实施中的形式主义和城市化倾向,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

在现实中,以微信APP、网络在线课堂、电视专题节目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形式,虽然在城市地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便捷性,但对于农村老年群体依旧不太理想。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的有效推进,应遵循通俗易通、便捷灵活的基本原则,积极发挥村委会、乡村学校、乡村卫生室、乡镇医院的潜在功能,丰富拓展农村健康教育多样化形式。探索以乡村医生为主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送教上门”与“驻村咨询”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便捷、实用的健康教育服务,协同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监测、健康体检等健康卫生服务。例如,以乡村学校为中介,探索实施“小先生制”健康教育形式;以乡村大舞台、标语口号、文艺演出等为载体,将健康教育融入乡村生活和文艺活动中;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为依托,把健康教育普及与村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等。

(五)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普及

国民健康是国家共同的宝贵财富,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需要且应当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专业和优势力量,促进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的高质量普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民生工程,是国家致力于改善民生和共享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应该进一步激活社会活力,拓宽工作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教育普及。普及健康教育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力量既有能力也有义务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的普及。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公共服务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自觉发挥其在资源、服务、专业、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地区健康教育普及的积极性,多渠道补齐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短板。

健康教育是一项常态化的服务性系统工程,政府作为主体责任人要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教育普及的政策渠道和实践路径,通过整合资源、激发活力、创新机制、凝聚力量,精准服务农村地区老年群体健康教育需求。其一,建立健全面向农村地区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推动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家庭,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更加精准规范、常态化的健康教育服务。鼓励引导医务工作者、健康科普专家走进农村,通过结对子等方式开展志愿或公益性健康宣传,推进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网格化普及。其二,鼓励引导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承办“健康入户”等健康知识宣讲活动,推进乡村健康工作从“健康扶贫”向“健康促进”转变。调动医疗卫生机构,协调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定点对接农村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常态化、制度化的健康教育服务。

总之,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序推进的基础保障。进入新时代,面向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实施,应充分关注农村教育、农村社会、农村文化的特殊性、时代性,着力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高质量达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猜你喜欢

群体老年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