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区关系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模式探究

2022-03-24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区课程文化

周 聃 刘 姗

(1.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一、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的基本特征

(一)模块化特征

20世纪90年代,模块化教学被引入国内,模块化也可称为网状拼图模式。模块化教学是根据一定的系统来对整个教学设计整体进行知识点解构,通过丰富知识点表现形式,将其以具象模块方式呈现。模块化教学的重点就是将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块状切分,知识点被分解成现代信息化需要的点状可接受的知识体系,让知识通俗易懂并便于记忆。疫情下因国际学生课程多数转为线上,考虑到网络延迟性、信号源弱、可交流手段少、可监测性较差等特征,文化体验课程模块化授课方式逐渐增多,普遍操作是将之前整体教学系统化的教学方案进行点状模块设置,对每个块状知识呈现部分进行单独的子目标任务设置,这样既能满足教学对象差异化兴趣的需求,也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记忆性,还能根据教学对象及目标的不同,进行重新组合[1]。

(二)地域化特征

由于国际学生被录取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感知和文化认同,因此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不仅具有历史文化性,还具有地域特殊性。国际学生语言系列课程现大体可分为中国概况、中国文化等课程和中国文化体验课程。前两类课程主要针对学历生和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国际学生而开设,主要介绍国家人文地理、宗教习俗和历史文化等;文化体验课程既是针对短期交换生开展的文化感知类课程,也是针对所有学习能力层次的国际学生开展的实践类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包括书法体验课、茶文化体验课、烹饪体验课等。因为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课程体系和课程价值导向也因此受到了地域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文化体验课都有浓浓的“乡音村味”。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根据各地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有着不同的课程内容及表现形式,如《构建以黔东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9)中提到的傩文化,就是以地方特色为原型来设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用自己动手的方式感受地域文化的核心,着力培养知华、亲华、友华并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2]。

(三)异步化特征

因疫情催生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现处于必然发展阶段,同步课堂和异步课堂成为开展国际学生现阶段教学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同步课堂顾名思义,就是网络教师通过开启摄像头同步在网络进行线上教学,教学内容及方式和线下教学趋同,采取和传统线下“面对面”教学模式相同的教师“一对多”授课模式,课堂使用Zoom、腾讯会议、钉钉、网易云课堂等媒介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课程教学。在此期间,异步课堂成为同步线上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即教师通过提供阅读资料、布置预习作业和提供限时在线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自主进行自由探索式学习,以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由于文化体验课课程时长有限的问题,在开展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的时候,我们常会给学生制作短视频展示操作,并提前分发课程资料让学生预习。疫情下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必经时空阻隔,开设异步课堂成为此阶段文化体验课的新兴化特征。

二、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开展的现状

(一)“传统常态型”文化体验课程

对于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多数学校是归在中国文化系列课程中作为一个分支来进行授课,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让学生学习、实践和感悟知识,授课内容通常集中在中国书法、中国传统乐器弹奏、中国功夫、中式食品烹饪、茶文化等方面。以伦雪婷《国际学生茶文化体验课交替传译实践报告》(2021)为例,其用英文翻译授课的方式作了茶文化交替传译的实践报告,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常态型文化体验课授课内容由浅入深,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茶文化体验课涉及的相关操作步骤及泡茶器具等词汇进行列表讲解,为建模学习夯实基础;二是在了解步骤名称基础上对泡茶程序进行详细介绍,理论加实践讲授让学生可以理实一体化地得到更多的文化体悟;三是以名人名言和经典故事的形式来对文化体验课程做内涵延伸,将中国文化无形浸润于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的讲解中;四是针对目标学生的语言能力层次,将文化体验课程进行横向模块化教学设计,便于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挑选与重组,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3]。

(二)“地域特色化”文化体验课程

各地院校开展文化体验课程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地域特色,因院校所处的地域性文化差异,各地院校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有其地域课程特色。文化体验课程是采取文化体验的方式,从实际动手活动中呈现课程的内容,是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国际学生学历生整体认知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短期语言生的教育意义及影响很大,能将学生剥离语言能力之外用综合感官的形式亲身实践,从而去认识和感知中国文化,将语言和知识两项的综合能力独立于语言运用能力之外,从而更好地传递给国际学生。以地域为特色的文化体验课程,能够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讲好地方院校的故事,打造地域标杆型国际化院校,提升院校“一带一路”政策服务能力。“地域特色化”文化体验课程作为国际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文化系列课程的实践途径,有利于培养国际学生的中国文化情怀,拉动院校国际影响力。

(三)“影像可视化”文化体验课程

从2020年开始,全球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着“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宗旨,中国各大高校开始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大规模线上教学一时成为国际学生上课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国际学生进行线上课程开展时间紧迫,师生主客观上均缺乏充足的准备。线上教学常规存在时空阻隔、技术壁垒等问题,为保障国际学生在此期间教育常态化进行,开展国际学生线上课程教学的内容及模式引起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线上教学在互动内容和形式上要求较高,在已存在的诸多问题里,国际学生学历生和语言生对线上教学的需求点不同的问题值得关注。在一般情况下,学历生对互动方式要求不高,而相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语言生,因线上教学失去了肢体补充式教学的特质,而使得教学内容及互动方式出现与学生各项语言技能无法达到平衡的难题。线上教学存在网上信息留言刷新速度过快、网上交流受限、网络运用复杂等问题,造成学生在进行线上课程时阅读和理解的困难,因此具象成影像可视化就能很好地解决此类技术常态化难题。目前,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用影像录制的方式将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进行融合呈现的案例较多,教师纷纷使用超星、慕课等方式,用动画和真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作出很多可视化影像教学素材,让疫情下国际学生的线上教学呈现出更多的可探索形式,文化体验课在此背景下迈向独具时代阶段性特色的“影像可视化”阶段[4]。

三、社区关系视角下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构建

美国芝加哥大学第一任校长威廉·哈珀与詹·斯坦利·布朗于1901年共同创办了全美第一所公立社区学院“乔利埃特初级学院”,社区学院概念由此诞生。美国大学教育中社区文化较为有名,是美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现有研究中鲜有基于社区关系视角的国际学生教育研究。美国社区学院国际学生人数在其全国的占比为10%,在完成教育基本任务的同时,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文化效益,这也肯定了社区关系下的学院系统构建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性[4]。由于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在实际教学开展中模块化和地域性特征,将其置于社区视角下设计教学更为生动鲜活,可以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力,取得的办学效果更为明显[5]。

(一)“家—校—生”社区三要素联动关系机理

社区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的区域关系,指与某个社会组织主体在地域上互邻、在利益上相关的一种公众关系。在社区关系的概念中,主要有学校与学生关系、学校与家长关系、家长与学生关系这三类。在社区概念下,一是学校与学生关系:学校是社区的一个文化机构,学校能够通过社区将区域文化植入文化体验课程中,充分利用社区中的名人等文化效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二是学校与家长关系:学校与社区良性互动最主要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区域教育环境,国际学生家长虽在国外,院校教学这一形式较为普通,难以引起家长共情,而将文化体验课程放在社区中进行,既增强了学生课程兴趣,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通过网络等平台方式,国际学生家长也成为我国教育外事工作的宣传主阵地;三是家长与学生关系:现在国内很多院校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中,社区学院的概念也会常被提及,部分国际化发展较好的院校已开设家长社区委员会或家长社区学校,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走向社区,联合建立线上国际学生家长社区学校,满足了当下新时代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此既能让家长监督到学院教学,又能使其充分地将家、校、生等三者紧密连接和互动,最终,通过社区关系构建,将家庭教育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致力于打造身心健康并深受中国文化浸染的综合性高素质技能人才[6]。

(二)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课困境与路径

1.困境之思

(1)课程时长控制问题

很多教师在文化体验课的开展过程中已经自觉地进行了社区文化体验实践探索,通常将社区文化体验课进行以天数为计算的设计,甚至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是常规体验活动。如开展一天的春节窗花剪纸、中秋文化及月饼品尝活动、端午节文化及粽子制作品尝活动、元宵节文化及汤圆制作活动等,通常在开展此类“文化+实践”文化体验课程进行课程内容及互动设置时,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时间控制和现场把控能力,一天内就会无法完成。二是延时性体验活动。如在开展与发酵类相关的甜酒制作、菌落绘图体验活动、蜡染围巾及扎染等活动的时候,因活动过程中有发酵或晾晒等环节才能最终看到成果作品,体验活动过程的综合复杂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将课程严格地按照普通课程的45分钟时长来设计。三是立足将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置于社区中来开展。因为伴随着社区参与主体的增多,影响课程开展时长因素的复杂性也增加,由此造成了社区关系视角下开展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的课程时长不可控性的问题。在实际进入社区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时,因为区域延展而造成课堂边界没有明确地理上的划分,参与活动学生容易分散,社区文化体验课程对教师的课堂管控能力的高要求,课程内容延展性大幅提升,这些都导致社区关系下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会延长甚至严重超过原本文化体验课程设计中制定的原始课程时长。虽然文化体验课课程时长延迟证明了课程参与度肯定高、气氛较好,但是教学设计原则上规定了教学中课程时长需按照教学计划开展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社区中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如何控制好时长问题值得我们一线授课教师深入思考并进一步研究。

(2)协同完成风险问题

近年来,研学旅行专业因疫情而新起,现阶段发展势头及各高校招生生源量较好。研学旅行专业是将学习植于旅游管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型学科,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能力、熟悉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政策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常国际学生语言生的教学阶段和研学旅行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课程设计和目标具有一定的适恰性,这阶段两种教学对象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因此其出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第一,将国际学生教学置身于社区中来开展文化体验课在很多方面与研学旅行专业小学教学阶段在课程场景设置、授课对象环境运用、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都基本一致。第二,近期全国研学旅行讲师及考评员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培训中我们发现,研学旅行的课堂除了需要教学教师、辅助实践教师以及需要安排教师作为课程的安全员,以确保研学外出活动开展时提前评估和规避学生在课程开展中发生的一切风险。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中,由于课程外出科学实践会出现安全隐患的现实需要,而增加了安全员作为教学师资的一部分。第三,在研学旅行课内容设计和师资配置的特殊性思维的引导下,基于社区关系的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即可理解为国际学生选择社区环境来开展研学课。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课协同社区完成时,与研学旅行专业课程设计对象、内容和要求会高度吻合,因此,协同社区共同派出教师等人员做好安全保障成为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课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研学旅行课程,还是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课程,二者开展课程中都存在因外出而带来的活动风险性问题。针对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课,如何协同社区院校共同防范课程风险,成为基于社区关系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课程内容设计和互动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

(3)课程质量评价问题

课程质量评价往往有自评、教师间互评、专家评、领导评等形式,评价方法通常有量表评价法、随堂听课评价法两种。首先,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进入社区进行文化体验课程设计,就是将国际学生学习的课堂搬到了社区中的会议室、健身房,甚至是街道上,地域丰富性带来课程管理分散的情况,让此类文化体验课课堂评价环境、评价主客体关系,以及评价方式出现了新的挑战,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课的课程评价呈现出质量考核综合多样性问题。一是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课仅凭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无法全面客观地进行课程质量的考核及评价。我们需要借助更多方式来进行社区文化体验课程的质量评价,可以采用社区专家参与课程质量打分、社区管理员模拟测试进行课程考核等方式,来综合全面地对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课中国际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文化浸润度进行监测。二是社区文化体验活动的课程成果可能比传统课堂形式更为丰富。经济测量型文化体验活动,如售卖社区特色土特产品,可以根据经济价值大小来判定课程质量高低;服务效益型,如服务社区老人康养料理,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问卷进行课程质量高低的评价;社会效益型,如参与社区组织的比赛、会议等,可以根据获奖情况或者现实表现情况来对课程质量进行考核判断。在进行分类课程考核之后,我们也需要对不同类型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活动进行总结和凝练提升,在社区环境下,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家长—学生”四方关系从四个视角来分维度进行课程评价,并从多角度去找出基于社区关系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质量提升的最佳实现途径。目前,就已开展的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来看,会有与社区产生联系的但完全置于其中的案例并不多见,国际学生社区文化体验课课程评价及质量考核问题值得大家深思,能够更好地促成此课程的实践,并促成国际学生高质量文化体验课办学之路稳健可持续发展。

2.路径之思

(1)师资互通共融

将学校师资通过文化体验课的方式,安排到社区挂职实践,在社区具体活动开展中对其进行专业类业务指导,如给教师发聘书在基层担任社区宣传员、活动策划员、摄影师等。同时,针对社区内行业专家,我们主动聘请其带着特长技术进入国际学生校内课堂来进行文化体验课讲授,用手艺人独特的魅力丰富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社区与学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师资互通共融,合力打造出高质量、可操作性强的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再者,通过社区集会、社区展会、社会拍卖会、寄卖会等形式,学校教师和社区专家同时参加到各类活动中,将集会作为教学的一个分平台,将集会的筹划、经营以及开展营利性或公益性活动的过程在社区中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实训及培养,如线上平台土特产售卖、水果产地等地域特色性产品的推荐以及旅游地区旅游产品民宿等的宣介。让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通过和社区紧密结合而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和存在感,最终达到师资互通共融的目的,让社区和院校形成教学新主场来开展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合力培养高质量国际学生[7]。

(2)资源互用共享

国际学生以往都是在单一的学校环境中培养,学校的公共设施基本上是校舍、图书馆、校园文化服务中心等,只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才给学生们提供免费的健身馆和休闲文化区域,而在国际学生的培养中,很多时候我们首要培养其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环境的浸润。社区丰富的资源设备,弥补了学校资源设备不足的问题,给国际学生创造了更多语言、文化等学习平台。另外,社区不仅有优质的配套设置,还有很多普通高校没有的技术技能设备。如很多社区有自己的经济支柱产业,如吸塑厂、面粉加工厂、粮油厂以及自行车零件生产地,甚至部分发达城市社区中就有高端甜点生产基地、高端汽配厂等,这些企业资源都是学校无法去实现和比拟的。在这样的社区经典产业内容的驱动下,高校国际学生能否进入并参与到社区经济建设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实践能力,还能够将我们的文化体验课程的设置从原来的体验式文化课程变成体验实战式课程,可以全面革新原有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的课程设置内容及模式,倒逼院校来创新制订新的基于社区环境的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人才培养方案。

(3)共建社区家长学校

在社区关系角色下,以社区与学校在师资、物资融通使用为基础,家长参与到国际学生的文化体验课中的设想也最大化延展了开展国际学生教育的意义。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共建社区家长学校,借鉴国际学生校友库管理经验,建立社区家长学校,把国际学生家长也邀请进我们的文化体验课线上课堂。社区家长学校能够融洽亲子关系、增进教育质量,用社区这一最小社会细胞构成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新时代现实感的中国,建立国际学生社区家长学校是弘扬中国文化的有益渠道。具体建设路径有以下思考:其一,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具有文化宣传的开放性特征,在给国际学生进行线上文化体验课教学的同时,邀请国际学生的家长也参与到线上课程课堂,让家长们了解中国文化,培养支持子女就读中国院校的热情,提升赴中国就学的渴望度;其二,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具有松散型特征,让学生家长在进入教学课堂的同时,建立线上家长社区小组,让国际学生的家长们有自己的线上讨论空间,及时了解子女在境外就读的学习及生活情况,防范青春期以及其他就学过程风险的不定期出现影像教学效果;其三,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具有操作随性化特征,让国际学生家长在建立好沟通群组的同时,选拔出热情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国际学生家长委员会,并选出家长委员会代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运用到文化体验课的教学上,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式,让国际学生在学生中自觉纪律加持并产生自我精神约束;其四,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是具有全民化特质的,我们可以通过社区联动家长,反哺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中因对象本身具有的滞堕性、随意性、欠缺组织管理等特征带来的课程开展相关不利因素,将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作出特色,并进行全面推广,将其变成一种展示性课程,融入社区概念本质,丰富国际学生的文化体验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国际学生对文化体验课的学习热情和活力,共建家长社区学校进行动态情感管理,全面提升国际学生从文化体验中得到的收益获得感和社会认同感[8]。

猜你喜欢

社区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社区大作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3D打印社区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