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教育市场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继续教育研究

2022-03-24董天予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教育

董天予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在经济新常态下,创业继续教育既是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创业难题,重视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继续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促进大学毕业生的长远发展。高校教育主体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继续教育研究不够深入,对大学毕业生群体面临的现实问题了解不够全面,这导致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继续教育发展陷入瓶颈。为突破教育瓶颈,高校教育主体需深入研究与大学毕业生创业继续教育联系的不同元素,为革新创业继续教育体系开辟新路径。

一、创业教育市场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理念与就业现状不符

高校面向大学毕业生开展的创业教育与就业形势并不完全相符,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创业教育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需求认知存在误差。许多高校将就业问题归纳在创业教育中,这导致大学毕业生认为创业便不需要就业,只需要在创业与就业两条路径中任选其一即可。错误的认知导致高校创业继续教育发展缓慢,难以适应新的经济需求[1]。我国现有经济环境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但创业是具有持续性的过程,各类经济因素的支撑作用也应当具有持续性,能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全过程提供充足资源。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之初对创业的难度缺乏正确评估,同时,受限于各种因素无法获得启动资金,创业缺乏资金支持。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不够充分,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因而难以取得经济主体的信任。高校的创业继续教育体系化程度不足,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活动缺乏引导,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状况看,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会在企业中工作一定年限,在获得充足工作经验后进行创业活动。大学毕业生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与创业经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显著提升,但我国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将创业与就业剥离开,而没有认识到创业和就业之间的联系。教育主体给予学生的创业指导也和就业完全脱离,大学毕业生创业缺乏经验与经济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项目难以获得成功。

(二)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性不足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高校创业教育充分支持,尤其注重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高校也以此为主要目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指导,但在大学毕业生继续教育方面,高校依然存在缺乏专业教育支撑的问题。部分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创业活动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课程毫无联系,如在校就读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开设网店,在校内学习的知识并没有起到应有作用[2]。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革新创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解决高校创业继续教育缺乏专业支撑的问题,使大学毕业生身心以及能力都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得到发展。如就读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到学校周边的服务中心工作实习,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困境,从而将知识应用到实习过程中,并完善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学习法律的学生则可在毕业初期进入律所工作,积累丰富的从业经验后进行自主创业。这种先实习后就业再创业的方式能提升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概率,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奠定良好经验基础。

(三)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案例可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初期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因而选择自己创业,但由于创业项目并不复杂,需要的资金量不多,能够迅速经营成功。此类案例最为典型的有淘宝网店创业、个体经营、开小吃店等。二是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业,大学毕业生寻找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创业项目,并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制定、参与创业项目。如就读于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可发挥自身优势开设教育培训班,具备医疗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可发挥专业优势开办药房等[3]。三是围绕市场最需要的产品进行创业,部分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自身已经拥有开发新产品、研究核心科技的能力,因而能够在创业活动中取得科技上的优势,并在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大学毕业生在后续的创业活动中投资具有强大发展潜能的产品,从而获得丰厚利润,取得创业的成功。这部分大学毕业生还能与其他企业合作,改造生产经营方式,对产品进行小批次生产。

高校现有的创业继续教育并没有关注市场需求,大学毕业生根据学习的理论进行创业,对市场发展的状况认识不全面,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一般而言,高校开展创业继续教育应当结合经济领域的现实需求,实现创业继续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由于我国高校创业继续教育起步晚,教育主体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发展路径缺乏研究,大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初期通常会感到迷茫,高校也难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在未来,高校要在创业继续教育方面取得成效,必须强化对市场状况的研究,使学生具备相应创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创业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开展创业教育。只有学生创业的领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相符合,创业具有坚实知识基础与市场环境基础,创业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二、创业教育市场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继续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一)创业继续教育定位不够明确

创业继续教育应当致力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创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将促进大学毕业生创业视为最终目标。教育主体应当对创业继续教育进行合理定位,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调整创业继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面向不同的教育群体,创业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应当有所差异, 以大学毕业生为受众的创业继续教育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联系,能够体现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4]。教育主体应当明确,创业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辅助大学毕业生成功创业,因此,各类课程应当充分考察社会经济领域现实状况,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参考。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都应当有所差异,但当前许多高校将就业与创业教育混为一谈,教育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创业教育市场化理念无法渗透在教育实践中,创业教育也因此难以培育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对创业继续教育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就业为中级导向的模式上,高校开设的创业继续教育活动大多停留在基础技能教育层面,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而非促进其长远发展、辅助其创业。由此可见,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市场化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合理、准确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模糊导致各项创业教育工作难以有序开展,继续教育效率不高。

(二)大学毕业生创业继续教育缺乏社会资源支持

创业项目需要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逐渐发展,大学毕业生创立的创业项目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创业项目由大学毕业生创造,并在市场环境中获取发展的资源。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经验来看,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继续教育不应当以学校为唯一主体,而是要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实现不同主体继续教育力量的整合,从而推动创业教育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打破传统大学毕业生创业继续教育的局限性,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目标。大学毕业生在市场环境中磨炼、成长,对社会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这对他们了解创业项目的成长背景,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创业项目的运行过程、目标有所帮助[5]。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发达地区的高校能够获取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社会资源,且在高校创业继续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校所能获得的资源变得愈加分散,社会资源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被削弱。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缺乏大学毕业生创业相关扶持政策,社会中的不同主体对大学毕业生创业项目缺乏信心,因而少有社会经济主体愿意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项目投入资金。大学毕业生难以从社会获得创业实验、模拟的机会,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的难度提升,高校培育市场经济人才的相关工作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三)大学毕业生创业继续教育缺乏市场化的课程与师资力量

我国部分知名高校在推动创业教育课程与师资力量市场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清华大学在20世纪末于校内举办首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一大赛的举办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式开始。清华大学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高校开始模仿清华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并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与此同时,我国部分政策已经明确,高校应当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育出具备较强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6]。部分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入高级管理人才,并组建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要求这些教师利用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构建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使创业教育与社会、市场的发展更加贴合。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导致创业教育局限在课本知识中,学生实战经验不足。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创业教育经验,实现先进经验的本土化,从而解决创业教育缺乏市场化课程与师资力量的问题。

三、创业教育市场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继续教育问题应对方案

(一)打造专业化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在大学毕业生继续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应当从内部体系出发探寻解决的方法,通过设置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相符的教育课程与师资体系解决现有问题。

1.高校应当明确大学毕业生创业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这一定位应当培育出社会需要的经济型人才,并能够在实践中良好地运作。从现实创业教育状况而言,高校应当将创业继续教育的目标主要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技术型的创业人才,鼓励毕业生了解与创业领域相关技术性知识,掌握相关技术,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形成应用技术开辟新创业道路的意识;二是培育产品型人才,开设产品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发掘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将新的产品设计思路应用在创业过程中,通过设计富有新意的产品找寻商机。继续教育中有关技术类、产品类的课程设置将给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思路,学生创业的领域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行业,而是延伸到不同行业,实现不同行业创业契机的交叉融合[7]。在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学生具备学科交叉的思维,这有助于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搜寻新的创业契机,满足更多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从而增强产品、服务的竞争力。

2.学校应当设计更加科学的市场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市场的接轨,避免出现课程与经济发展现实相脱节的状况。学校在制定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时,应当广泛搜寻不同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参与创业教育的不同主体对创业继续教育课程市场化的看法,并提出调整与革新传统课程体系的建议。大学毕业生既是创业继续教育的对象,也是创业继续教育的深度参与者,他们对创业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感知最为直接而深刻。学校可利用现代化工具调查大学生对创业继续教育的看法,为改革创业继续教育体系提供可靠依据。应用问卷星等工具设计电子问卷,要求大学生对学校设计的课程体系、自身参与课程的感受、学习所得进行评价。电子问卷平台与大数据相连接,能够为参与调查统计的主体提供调研结果及评估方案[8]。大学生根据系统给出的评估方案反思自身学习效率,教育主体则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调整课程体系,实现创业继续教育课程与大学生学习需求的结合。学校还应面向企业设计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其对人才的要求反映着各行各业的现实经济需求,能够为大学生发展自我、学校调整课程体系提供依据。学校调查企业对继续教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对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了解更加全面,企业身处市场经济环境中,因而对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着深刻理解,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学校提升课程的市场化水平,体现创业教育市场化的趋势。

3.学校需为进行市场化的创业继续教育配备专业师资,提升师资力量的市场化水平,鼓励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主体加入师资队伍。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但实践能力存在严重不足。许多教师自身并未参与过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实践活动的理解停留在课本上、课堂中。在大学生提出具有实践性的问题时,教师倾向于用理论回答问题,而非结合实战经验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对大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教师的解答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大学生对创业继续教育的有效性质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要推进创业教育市场化进程,必须重视市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9]。学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教师队伍中引入企业导师,逐渐构建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创业继续教育机制。大学生通过校内导师了解创业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夯实创业理论能力,又通过校外导师了解市场经济的实际状况,实现创业目标与现实经济发展背景的对接。

(二)建立大学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大学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旨在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为大学毕业生创业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应重点培育大学毕业生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但在缺乏创业氛围的市场环境下,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难以长足发展。因此,高校需强化与政府、企业的合作,通过密切配合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使大学毕业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广泛的创业资源,支撑个人的创业活动。具体而言,各主体可通过以下措施营造创业氛围:

1.强化意识引导,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舆论宣传,积极宣传大学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使大学毕业生形成主动提升自我的意识。高校可通过学生社团等群体宣传创业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使校园内的不同个体能够了解参与继续教育对创业的重要性。积极向学生展示创业继续教育的成果,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创业继续教育对创业产生的现实作用。在“微”时代,学校还应善用“微”工具,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创业继续教育的作用,引导更多主体参与到创业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宣传的内容将逐渐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的意识形态,从而在校园中营造共同创业的氛围,为学生从事创业活动奠定舆论环境基础。

2.落实政府创业政策,利用政府的红利政策激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精神和参与创业继续教育的动力。大学毕业生创业初期需要多种物质与平台资源的支持,学校需引导大学毕业生关注政府平台提供的信息,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获取创业资源。如利用减税、免税等政策优惠减轻创业压力,或依据政府发布的产业政策选择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中融入政策性因素,提升创业项目的与时俱进性。

3.与市场主体合作,构建推动创业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的新平台。如与企业合作,打造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将日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整理成教学素材,供大学毕业生学习使用。大学毕业生依据现实经济环境对企业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迸发新的创业灵感,为个人的创业活动提供新思路。企业构建的实践基地通常具有丰富资源,能够满足大学毕业生模拟、实验的需要。企业和学校长期合作,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更多高质量人才,企业运行也有更加强大的智力支持[10]。高校创业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能够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维路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夯实创业继续教育的物质基础,企业能够为高校开展创业继续教育提供高质量的物质资源与实践性教师资源,学校传统的教学缺陷因此得到弥补。

(三)疏通“校社协同”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继续教育路径

在信息化工具迅速普及,创业继续教育也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新时代,高校首先要建立起大学毕业生创业数据库,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了解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现实状况,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数据支持,并对该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保证数据库中的所有信息具有实效性。这一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有所不同,这一数据库侧重于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活动的测度,因而具有较强针对性,能够反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特征。该数据库应当采用动态监管的模式进行管理,管理主体需根据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更新数据库中的创业信息,保证大学毕业生能够利用该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为创业决策提供依据[11]。在建成数据库的前提下,高校需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精细化分析,如对大学毕业生投融资的模式与特征、企业管理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在为其他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思路的同时,构建起包括经营模式、资金筹措在内的数据决策生态环境,也给教育主体开展创业继续教育提供鲜活案例。

为明确创业继续教育的实施主体,使大学毕业生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和创业有关的信息,高校需建立起创新导师制度,向有意开展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提供全程指导与持续帮扶。根据高校现有的创业继续教育资源,学校可将创业导师制度转型升级为创业顾问制度。从指导内容的角度看,创业顾问需关注创业实践存在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提升销售能力、创业规划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将创业导师制度升级为创业顾问制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创业视野,使大学生认识到创业活动的综合性特征。大学生对创业活动产生全面认知,学习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更强。传统创业继续教育只关注大学生在某一领域专业能力的提升,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应当认识到专业交叉、学科交叉的社会发展趋势,逐渐形成“跨界思维”,跳出传统创业思维的束缚[12]。学校创业顾问提供创业指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积极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给予大学毕业生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还要厘清思路,把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问题,给予社会实际状况提升指导意见的针对性。

学校还可建立专门机构、团体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继续教育服务,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校内感受到创业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如建立起创业俱乐部,引导大学毕业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参与创业活动的经验,吸收他人提供的创业经验,从而达到开拓创业思路的目的。创业俱乐部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创业俱乐部举办的各类联谊、娱乐活动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并构建起有助于创业的人际网络。创业俱乐部还具有心理功能,成员在俱乐部中疏解创业压力,或在俱乐部中分享就业趣事,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俱乐部的凝聚功能则能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资源和信息,俱乐部的活动在促进创业信息流动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俱乐部活动,在为俱乐部成员提供资源的同时,获取对自身创业活动有益的其他信息,不同成员的创业活动、资源在分享中流动、升级[13]。部分高校具有规模庞大的校友资源,创业俱乐部可凝聚校友资源,营造平等、自由沟通的氛围,促进校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开放的氛围中,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高校创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将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