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构
——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24翁洁静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机电英语课程思政

翁洁静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海洋装备工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强调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在立德树人。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全局性部署[1]。这对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将课程思政建设推向新高度。

高职英语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理想平台。目前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未从专业出发,进行有效的体系建构;各门英语课程各自为政,思政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笔者认为高职英语的课程思政建设须立足专业(群),探索一体化的课程思政体系;教学方法要刚柔并济,以有效的模式指导学生学习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传承大国工匠精神;教学手段要不拘一格,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介质。鉴此,本文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在分析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背景的基础上,探索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路径,以期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一)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机电、工业、设备制造行业一线需要,面向机电设备的维修、安装、操作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增强“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和职业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在未来岗位上坚守奉献、开拓创新,是决定其能否成为技术骨干的关键因素。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非智力水平和职业素养,学院专业课教师有针对地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首先,全面分析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对接人才培养规格。其次,整体规划课程思政目标和育人主线,凸显不同课程的育人特色:专业类课程以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为出发点,公共类课程以“培养公民素质”为着力点。

(二)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共设置三门英语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机电英语”,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机电职场英语”。第一学年开设“实用英语”,与高中英语相衔接,教学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以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发展为目标。第三学期开设“机电英语”,依据机电企业的工作流程、典型的工作环节或场景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在机电行业领域内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的能力。第四学期开设“机电职场英语”,依据机电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从事目标岗位工作应具备的英语能力,侧重专业发展对英语的要求。相较“机电英语”,“机电职场英语”的内容更深入,职业岗位特色更明显。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应用、轻价值引领的情况。英语资源含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阐释,学生易受西化思潮侵袭,多元意识形态交流易对其思想观念塑造造成影响,令学生对国外物质生活、政治制度产生认同倾向,滋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对此,教师应利用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将“中国元素”与语言教学相融合,予以价值引领,呈现中国风格。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学院英语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之路,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未形成一体化系统。本专业的英语课程未围绕专业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前后课程的思政资源与育人内容,有重复且缺乏内在逻辑,难以形成有机整体。二是教学模式固化。采用硬性说理的显性模式,将思政内容生硬植入语言教学,未探索与语言知识、技能应用的结合。三是理论脱离实践。课程思政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以“思政元素”的融入为主,极少关注课堂外的其他环节,比如课外实践、育人环境等。四是欠缺信息化资源。缺乏体现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现有的数字化资源从专业维度设计的多、思政维度设计的少,资源类型与学习群体特征的匹配度不高。五是德育评价不全面。评价方法以量化考核为主,难以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评价内容片面,仅体现课内情况,难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构

(一)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思路

为形成英语课程的育人合力,以学院“海字号”办学特色为指导,以机电人才素质要求和课程思政教改实际为出发点,系统设计和逐层建设英语课程思政体系,通过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优化教学体系,详见图1。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构

整体的设计思路为:(1)重构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实用英语”“机电英语”“机电职场英语”的思政目标。(2)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创新育人模式和评价机制:利用中华优秀文化中宝贵的道德资源、行业产业文化中的典型案例,开发制作思政味十足的数字化资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一体化资源库,以数字化资源为载体,开展课内外活动,构建“分层、分类、分阶段”的新型育人模式和知行合一、“三课联动”的教育框架。通过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和多元评价,增强学生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提升职业综合素养。

(二)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路径

1.确立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内容重点

2021年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培育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用英语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

对标新课标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明确学生在不同英语学习阶段的育人目标和内容重点,将文化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金线”。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要吃透各英语课程的性质与内涵,“实用英语”的文化教学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从历史事件、时事要闻、典型案例,分类遴选适合的思政内容。同时为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适当选取区域文化资源,让学生从地方文化内涵中汲取养分[3]。“机电英语”和“机电职场英语”要重视汲取优秀的企业文化,将其作为重要的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提升育人实效[4]。

比如,“实用英语”确定以公民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目标,教学中突出价值引领的培养特色,通过对照与比较中西文化、介绍中华传统道德和“夸夸咱家乡”等话题,使学生加深自文化认知,涵养家国情怀。“机电英语”以机电行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培育为目标,通过阐释产业文化、企业精神,向学生灌输“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机电职场英语”仍以涵养大国工匠的职业品格为方向,但更注重特定岗位的实践领悟。通过实训学习,强化学生在电工、机电产品质检员等不同岗位的责任意识,遵守涉外行为规范、形成一定的契约精神,体验技能报国的使命担当。

2.构建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构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库,首先,教师要系统挖掘思政元素,课内外资源并重。一方面钻研教材,另一方面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素材,特别引入区域文化——舟山历史文化,探索与语言教学的契合点,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其次,将思政元素与语言运用相融合,制作微课、动画、PPT课件等多形式的数字化资源,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最后,遵循层级建构的原则,构建数字化资源库:将一门英语课程的多个“章节资源”组成一个“课程资源”,再将3门课程的“课程资源”整合成完整的思政资源库,通过混合式教学与研究、课程建设等途径,加强对资源库的动态更新,见图2。

图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路径

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师深化混合式教学,开展在线跟帖、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后应用等线上线下活动。比如,“实用英语”第七单元“饮食与健康”中,教师收集“牛肉大揭秘,早期牛肉如何走进舟山人的餐桌”的史料。看似关乎饮食,却涉及鸦片战争期间,舟山被英军侵占的历史。“因英军惯食牛肉,英军入侵定海给当地的传统饮食习俗带来冲击,当时定海市场上牛肉品种丰富,牛肉贸易的规模也较大。”将鲜为人知的史料制成微课,并在其中展示定海保卫战中中英双方武器装备的悬殊对比。学生自学微课、开展线上讨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抒发技能报国的情感。

相比“实用英语”微课中的红色基因传承,“机电英语”微课更注重融入行业先模人物的案例。由小电工到机电“神医”王斌俊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由“工”磨砺为“匠”经历的奋斗历程和匠心。课堂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机电神医”VS.“机电菜鸟”。由菜鸟向神医发问,请教车床维修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逼真的情景扮演使学生既能运用课堂梳理的词汇结构完成对话,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的语言输出,又体验了“一丝不苟”的电工工作,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职业道德。

3.构建“分层、分类、分阶段”的三分教育模式

(1)分层设计思政任务,明晰任务层级

按“专业—课程—课堂”的逻辑顺序,由上至下分层设置思政任务:对标各课程的思政总目标,明晰思政主题;再围绕主题,结合课程模块,确定单元思政话题;最后将单元思政话题分解到每堂课的思政学习中。应该明确,从总目标到思政主题、再到思政话题、最后到每堂课的思政学习,是上下统领的关系。

比如,“实用英语”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根据教材第一单元“初入校园”、第二单元“网络科技”,设计“诚信友善”“社会安全与责任”等单元话题,设置“利用网络交友工具,诚信交友”“正确认识网络科技,警惕网络诈骗”等思政任务。“机电英语”确定“蓝天模具公司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教育主题,结合第一单元“建立业务往来”、第二单元“市场调研”、第三单元“产品设计”,设计“诚实有信”“以人为本”“品质至上”的话题,设置“公司介绍,诚信建交”“考虑顾客需求,开展市场调研”等任务。

(2)分类规划思政内容,确定实施角度

根据课程性质,定位略有差异的育人功能,明确实施角度。“实用英语”以传扬中华文化和价值理念为主,从伦理道德、舟山历史文化加以渗透。“机电英语”和“机电职场英语”重视机电工作场景的真实性,以职场文化为主,从机电企业精神、机电行业准则/行业道德、职业品格进行渗透,但两门课程的育人角度存在差异。“机电英语”偏重产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理论阐释;“机电职场英语”偏重特定岗位实践,从反复实操中锤炼思想,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职业精神。

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设计时,需加强课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各门课程内容承前启后。比如,“实用英语”从广义的择业角度,以中国现代航运先驱董浩云的故事为典型,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勇于追求职业理想;“机电英语”从机电行业领域,以机电神医王斌俊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勇于登攀的事迹为例,示范学生“刻苦专研、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机电职场英语”深入一线,在企业导师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下,体悟电工的奉献与坚守。可见,前一门课程为后一门铺垫,后一门课程是前一门的深入,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

(3)分阶段实施思政教育,彰显育人层次

按照机电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开展逐层进阶的思政教育,加强各阶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实效。新生入学阶段,利用网络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思政需求调研,帮助英语教师精准掌握课程思政的实施基础,对部分不了解英语课程思政实施必要性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思想疏导,使其短期内转变观念;学生在校阶段,按照公共英语、专业英语、素质拓展英语的开课顺序,分类推进人文素养、理想信念、公民道德和职业综合素养教育。课程教学时,从思政主题到思政话题再到学习任务,分层次开展教学,将有价值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与此同时,结合课堂,组织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第二、三课堂活动。毕业生实习实训阶段,采取企业和学院“双导师”制度。企业导师现场示范相应岗位涉外工作的步骤与流程、学院导师远程指导与交流,加深学生初涉职场的体验,以行强悟,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4.搭建“三课联动”的三联教育框架

育德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内心和行为的改变。知行合一,方能夯实课程思政的深度。学生在校阶段的课程思政,应构建“三课(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联动”的教育框架,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第二课堂(课外体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和第三课堂(校园文化)是辅教场。课堂教学按照“感受—认同—形成”的育人过程,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案例导学、问题导思,学生对思政问题建立感性认知;课中分析和讨论典型案例,“故事思政”加强学生感悟,使其表达态度、思想上认同和进行价值判断;课后作业重思辨,学生通过完成多种形式的产出任务,提高思想高度,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课外体验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创新类英语活动,学生通过实践加强感悟,遵守社会活动规约,强化行为意识。校园文化通过筹划英文舞台剧、英文说唱等演出,提升活动品味,引导学生追求正能量的生活。

“三课联动”指课堂教学、课外体验、校园文化三种教学实践维度的动态关联。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之间的教学微循环,三者相辅相成。第一课堂关联第二课堂:“活动思政”,以课内语言训练和思政教育为前提,第二课堂活动真实再现课内思政主题、加强语言运用。第一课堂关联第三课堂:“标语读政”,利用课内思政成果,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比如,在机电实训楼,制作并张贴英文版的行业标语、优秀企业文化介绍,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环境育人。第二课堂反哺第三课堂:“经验悟政”,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等传播介质,宣传学生课外体验中的宝贵成果,制造榜样效应。

5.建立多元德育评价机制

为有效记录与评价学生道德发展轨迹,从两方面入手进行“考核评政”:一是课内德育评价,结合教师量化的课内观察(40%)和网络平台大数据统计(60%),从“价值观认知、学习情感、素质养成”三个维度综合测评。二是第二、三课堂德育评价。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学工部联合出台并实施“成绩单”制度,针对实践服务和社会参与等普遍要求,从工作内容、学分内涵与学分认定、评价主体进行系统设计,辅导员、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客观认证学生参与“第二和第三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同时,将“成绩单”制度与学生评奖评优相挂钩,使之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5]。

“实用英语”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一个计分项为“走读千岛”活动。为使学生研学于舟山海岛大地,深读海洋文化,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走读千岛”的第二课堂实践。在一学年中,教师会循例组织3次走读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如金维映故居、鸦片战争纪念馆和柳行民俗陈列馆,学生制作微视频、调研报告分享感悟;让学生担任以上基地的英文解说员,向观光客和外籍人士生动讲述相关故事,进行文化输出与跨文化交流。教师评定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文化输出成果,每次活动最多可得20分并转换为相应学分,由学院学工部录入教学管理系统。“实用英语”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学生探访、认知第二故乡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思想认识高度。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英语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英语课程思政现状,进行卓有成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建设过程中,团队教师凝心聚力,打好英语课程的整体战和组合拳,构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体系,产生了课程育人的叠加效应。

(一)内容系统的数字化资源库丰富了育人手段

通过系统挖掘、梳理和加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生成隐性的思政内容;通过微课、PPT课件、动画、音视频文件等数字化资源的制作和上传,使网络平台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资源库。用数字化资源库丰富课程育人手段,既符合“互联网+教育”时代高职学生的认知风格,又传扬了中华文化,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引导效能,能有效规避学生对硬性说理的抵触心理,为教师持久地教、学生随时地学提供了便利和强大的资源支持。

(二)“分层、分类、分阶段”的教育模式凸显了育人特色

依托数字化资源库,教师分层落实从课程到课堂的思政目标及思政任务;分类规划“实用英语—机电英语—机电职场英语”的思政内容;分阶段推进“入学教育—基础英语学习—专业英语学习—涉外职场实践”的思政教育。“分层、分类、分阶段”育人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德育目标逐层递进、德育内容相互支撑、教育进阶提升的建设和育人特色。

(三)“三课联动”的教育框架夯实了育人实效

“三课联动”的教育框架关注教学各环节且重视知行合一,强调课外体验,将价值理念灌输与道德实践融合发展,实现本专业学生英语能力、职业综合素养的同步提高。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联络外事部门、机电企业,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企业涉外体验活动,参与人数近500人次。很多学生通过实践,加深了自文化认知,提升了道德修养。

(四)教师主体发挥了育人优势

“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师德师风、文化素养、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育人效果。经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思政资源挖掘,团队教师分工协作,拓展了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积累了育人经验;通过参加专门培训、课堂观摩,提高了自身政治站位,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提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技术过硬、德艺兼备的能工巧匠。高职英语课程要因时而进,突出价值理性功能,强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英语教师应立足专业,将德育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目标相融通;加强数字化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法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和英语课程的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机电英语课程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机电商报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