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11-23何艳琳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会展课程体系育人

何艳琳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会展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在我国各大城市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在各个领域的拉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新时代、新阶段的到来,社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专业人才培养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会展教育亦相对滞后,模式上还依旧延续着原有学科型教育模式,专业知识传授大于实践教学训练,学习方式方法尽管使用了信息化的形式,但人才培养多停留在校内、教室,与行业企业脱节现象还存在,导致会展人才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要,成为制约我国展会组织水平及服务质量的瓶颈。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从人才源头入手,从人才培养入手,要求学校与时俱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针对首都会展业人才需求现状,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适应首都发展需求和当前市场需要,从而促进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

一、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

(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国家战略部署决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新时代、新阶段、新布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领域,“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做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职教20条”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立新型职业教育模式,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会展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养是展览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2]126。会展专业人才质量直接影响到展会水平以及会展企业效益,甚至对行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3]。首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首都高职院校必须走在前面,要更加注重培养适应新兴市场需求的会展人才,因此,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二)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决定了必须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类型。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职业学校每年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1 000万左右。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70%以上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4]。职业教育适应性归根结底要适应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开设会展专业的首都高职院校不断锐减,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首都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仅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首钢工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和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5所学院,招生规模和数量大大缩减,另有2所院校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已停办,令人堪忧,正在开办或停办的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多数都存在各种问题,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亟需改革。

二、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剖析

调研显示,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以及师资力量薄弱,急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精准

多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立之初,主要参考本科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致目标趋同,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没有考虑到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本质的差异,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在综合素质上相较本科毕业生也不占优势,对口率和岗位胜任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会展企业的实际工作,其根源就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精准,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5]37。从全国范围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还遵循着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思维,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的深刻认识,缺乏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指导思想的指引,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行业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上存在困难,使得学生在独立完成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等工作中存在能力欠缺。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

多数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建设时间都不长,实践教学条件存在不完善的情况,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室仍在探索优化中,导致学生到企业还需要二次培养,不能达到职业教育有关技能在出校门之前就掌握的要求。对历届毕业生调查和企业访谈显示,学生在职业技能掌握上还有所欠缺,学校只片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和职业认知停留在表层。学生毕业入职后,企业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培训[5]37,增大了不必要的人力成本。

(四)师资队伍结构和能力不匹配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只有优良的师资力量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团队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师资数量少,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且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会展专业不匹配,多数教师是从管理类或其他专业转型来的。近些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要有职业经历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院校会展专业教师缺乏职业经历,以及相关企业实践经历,授课中对职业理解和技能讲授不能深入,也缺乏相关案例,授课质量不高,吸引力不足。此外,首都高职院校近几年生源数量少、质量低,教师授课效果不理想。尽管各个院校根据国家要求不断通过多种形式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教学团队,但仍然需要为教师创造由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企业对接的实践锻炼机会,为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培训机会,以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急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难点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直接表现为人才质量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影响。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目标。近年来,我国各高职院校会展专业面对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但突破性不够明显,主要受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首都的特殊性限制多元主体参与

首都地位特殊,高等院校在享受地域优势的同时,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和影响,相比较外省市高职院校,首都高校办学灵活度较小,多元化主体参与不充分,特别是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紧密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大,人才培养参与程度不深,功能发挥不够。

(二)教学管理机制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受传统管理体制机制限制,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制约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仍沿用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实践教学条件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注重学生职业实践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其优势所在。办学条件从外在看,高职会展教育对实践实训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多功能综合一体化实训环境,但大多数院校在实验实训建设上重视不足、投入不足,在实验室功能开发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现有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提升的要求。从内在看,校企合作的企业端存在不稳定性,教学实践基地得不到有效保障,也成为办学条件中的重要掣肘,给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带来困难,使得高职教育优势大大减弱。

(四)校企合作的程度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

首都高职院校受地域传统或政策影响,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有限。同时,由于对院校不了解或企业自身原因,企业能真正有效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授课等合作环节的积极性往往不高,导致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瓶颈。

四、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立足首都会展业市场需求,在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学设施优良供给的前提下,从产教融通入手、从企业实际项目入手、从企业标准与教学对接入手,通过深化校企紧密合作为主要路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立足首都功能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服务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动力。首先,随着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各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应该依托自有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为需要,确定专业人才在产业行业发展中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会展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其次,人才培养应顺应首都社会多样化需求,增强会展教育服务社会、服务首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后,会展教育应紧密对接“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促进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以关键技能培养为核心,转变教学模式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时,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遵循会展经济发展规则,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侧重技能培养,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社会需求、产业需要,随时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除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外,更突出专业技能掌握,毕业后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在教学方面,以产业需要为根本,以企业关键技能培养为核心,借助企业真实活动项目,启发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如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任务导向开展教学等。同时,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聘请企业专家协助开展教学,或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始终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

(三)以行业标准为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课程体系上也要创新。首先,应对接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标准,按最新标准要求捋顺课程体系。其次,对标最新会展行业标准更新课程体系。最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更新课程课程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以行业发展为导向,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标准,通过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实用的知识体系与能力架构,通过岗位实践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运用,适应行业及岗位要求,提升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质就业,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四)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实现育人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和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紧密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人才技能培养突破点,在于产教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会展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实行现代学徒制、建立工程师学院等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发挥好育人功能。大力推动现代学徒制,通过“双主体、双导师、双场所、工学交替”育人机制,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整合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育人,共谋发展,将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将企业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与学校讲授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就业所需要的岗位能力,离开学校就能胜任工作岗位。

首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应结合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6],与企业紧密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而言,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将行业和企业意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地人才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完善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实践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多元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前期评价与后期评价两种体系模式,通过前期评价帮助学生在专业内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方向,通过后期评价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岗位[7];通过校企共同育人,锤炼优化师资队伍,校企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在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培养过程中,突出“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进行现场学习与指导,使学生从最初岗位认知,到职业认同、熟悉与热爱,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和能力;使教师队伍在实践指导中不断丰富和建立新职业体验,掌握更多一手材料,为教材建设打好基础;使专业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更多是源于一线需要、源于实际需要、源于岗位需要,并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其应用能力,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五)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适应职业教育需要

会展专业教师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打造多层级“双师型”教师团队时,第一,重点考虑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专题教研,尽早使其确定研究方向,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第二,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走出去”,到会展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参与会展项目的策划、组织和运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并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寻找科研切入点,提高研究兴趣和能力,同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第三,根据需要“请进来”,积极引进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校参与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人才培养修订等,为教师做学术专题报告,讲述会展管理专业的新问题、新动向,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2]128。第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互聘教师、联合培训、竞赛、教研活动、共编教材,促进教师间交流和提高,并解决目前会展专业课程教材编写不专、不精、不多的问题,实现师资力量资源的整合,资源共享等,从而打造多层级“双师型”教师团队。

(六)“三全育人”重构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这对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将“三全育人”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重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和家长择校最看重的条件之一,事实证明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传承着学院的优秀传统[8],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灵魂。首先,重构校园文化,应与专业内容结合,顶层设计校园文化系列内容,构建育人大环境,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绘好图。其次,根据系列内容建立校园文化育人实体,设计持久育人活动,完善活动机制以及激励措施,实现可持续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能与专业结合,与产业对接,通过开展各种展、赛、节庆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比学赶超的氛围,使校园生活变得有意义。因此,重构校园文化势必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需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质量保证,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实施课程改革,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质量监督体系和管理模式、文化氛围等,以营造更好的人才培养的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特色。首都高职院校必须立足首都功能定位,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使教育更适应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首都会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为会展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会展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