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2-03-24谢瑞春

课外语文·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充分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要旨,在古诗文教学中注意合理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好古诗文。本文分析了小学古诗文教学常用的8种策略:诵读积累、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整体把握、活动激趣、品词析句、合理想象、拓展延伸。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3-061-03

【本文著录格式】谢瑞春.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2,21(03):61-63.

统编版教材非常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词的安排上,由原来人教版教材的六七十首增加到129首(篇)。从《诗经》到清人的诗作;从古风、北朝民歌、古诗十九首、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到宋词元曲,在教科书中都有所体现。除了古诗词数量的大幅增加,这套教材安排古诗文的渠道也非常多,除了课文外,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词句段的运用,阅读链接以及六年级下册专门安排了一个古诗词诵读的板块。因此,加强对古诗文教学策略的研究,能培育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育其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诵读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阅读的评价”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在“具体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这些论述和要求充分说明了诵读积累在古诗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古诗词韵律很美,读起来抑扬顿挫,趣味盎然。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此处“反复诵读”不是机械地重复地读,要体现读的层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读懂意思、读出情感;要体现读的丰富形式:根据自己的理解边读边表演,配上契合古诗情境的音乐入情入境地读,展示读,集体读,听名家朗诵读,师生共读……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其义自见的目的。

二、整体把握

古诗文诗意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领悟诗文大意”,学生能通过借助插图、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大体理解,整体把握即可,无须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更无须把翻译出来的意思进行背诵。古诗词高度凝练简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往往能勾勒出鲜活的场景,富有情趣的意境,像一幅朦胧绝美的山水画,给学生以无穷的想象。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赏析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还会破坏学生感受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美。以笔者教授杜牧的《山行》为例,这首诗中“寒山”“白云生处”“霜叶”的释义,都需要讲解。但是考虑到广州的学生对诗中描绘的意象比较陌生,笔者便下载了一个相关意境的视频,让学生能直观领略秋山林木黄叶如金,枫树似火,丹阳满山,小路屈曲盘旋,山林之中升起如云炊烟的美丽,在这个意境中整体感受古诗疏密、虚实、浓淡、显隐、远近、高低、冷暖等艺术手法,感受这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所抒发的枫叶的神采,诗人的感情,古诗的主题。

三、联系生活

诗词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艺术表达,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和精神世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古诗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更深刻地感受古诗文的意象,理解古诗文深刻的情感,强化古诗文的认知。通过古诗文与日常生活实现“梦幻联动”,能有效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促进学生灵活运用,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现实生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1.联系生活教授古诗文。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留意自己的生活,去现实中寻找与古诗文中相似的生活情境和感受。如《咏柳》《小池》《古朗月行》(节选)等古诗,内容简单,学生容易背诵,但是对古诗内容的含义及情感不甚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细致观察小区或公园里种植的柳树,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夜晚皎洁如玉盘的明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2.联系生活教授古诗文。教师要强化对古诗文的“灵活运用”,激活古老“赋诗言志”传统,让古诗文跨越时间的长河,突破空间的壁垒,走入生活,融入新时代,为生活赋能。如看见繁花似锦的春天能想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想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好朋友分别时能赠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遇到困难挫折能勉励自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创设情境

关于情境之于知识的重要性,德国学者曾精辟地比喻:将15克的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当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特别是中低年段的学生,喜欢具体形象的事物,感悟能力较弱。古诗词是真性情的流露,语言简洁凝练,含蓄而多意,意境或宏阔,或细腻,或繁复,或清冷……而引导学生入画入境既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要结合古诗的情感基调和意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设置疑问、借助媒介等手段创设情理交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古诗的形、声、色、情、意通过视觉、听觉对学生的直接刺激,学生能轻松入画入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强于教师的语言灌输、机械记忆。如学习于谦的《石灰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图片,形象地为学生展示石灰制作的过程:经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岩石,要在1000℃以上的煅烧下才能变成石灰。通过这样的视频动画或图片,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岩石熔变为石灰所要经历的磨难及痛苦,更能体会诗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定决心和浩然正气,体会诗人无比高洁的品格。

五、活动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喜欢探究,喜欢自己动手动脑。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古诗文的教学内容,拓展古诗文学习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画一画。绘画是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古诗配画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教学古诗常用的方法。在学生领悟诗文大意后,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根据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用画笔画下来。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形象地呈现诗文内容,重现诗中描绘的意境,同时培养了学生想象、审美和创作美的能力。

演一演。古诗文中,多有叙事性作品,如《小儿垂钓》《所见》《两小儿辩日》《铁杵成针》等,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文中所叙述的场面,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学生兴致盎然地表演跨越时空再现当时的情境,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唱一唱。自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后,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的形式颇受学生欢迎。该节目通过歌唱古诗词,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

古诗文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至课外。例如校园诗词大会、古诗书写大赛、校园广播经典诗词,利用教室布置、黑板报、手抄报、文化长廊书画作品展等,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优秀经典诗文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学习传承经典,感受优秀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六、品词析句

古诗中的词句简洁,诗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千锤百炼之后才创作出来的,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对古诗文的关键字词、重点名句的剖析鉴赏,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会基本的古诗鉴赏方法,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题”或“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通过“推敲”这些神来之笔,体会中国语言文字之奇妙,一字之差表达的意境就相差千里。

(2)探究引用或化用典故的妙处。如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西晋的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曾用“心若怀冰”来比喻心灵的纯洁,南北朝诗人鲍照《白头吟》中也用“清如玉壶冰”比喻清白高洁的品格。了解了这些典故,学生自然能体会出诗人王昌龄借玉壶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体会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文常通过比喻、夸张、拟人、对比、设问、叠字、双关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主旨,抒发某种感情。了解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

七、合理想象

《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低、中、高学段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中,均提出了“展开想象”和“体验情感” 的学习目标,在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中也多有体现。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传授学生想象的方法,促进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情境作具体生动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暮江吟》的教学为例,笔者为了落实课后练习题2的教学目标“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这个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

(1)“残阳”

A.“铺”——联系上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B.出示句子比较:一道残阳照水中(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洒开来的样子)

C.欣赏图片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2)“江水”

A.“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啊,怎样的红啊,你能展开想象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B.你们说得真美。带着自己的感受,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读出感情,集体齐读)

C.这两句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傍晚夕阳图(板书)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在想象“残阳”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类推法,寻找与“铺”相近或相似的字,如“照”“射”进行比较想象,从而感受到“铺”形象地表达了傍晚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洒开来的壮美和瑰丽;用图片所展示的具体景象引发学生想象江水的平静,感受夕阳的美好。在想象“江水”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创设一个类似的情境,并用上“仿佛”或者“好像”把脑海中的画面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如上的教学环节,笔者较好地达成了课后练习题2的教学目标。

八、延伸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意延伸拓展,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如介绍作者的资料及补充时代背景;增补同一题材,同一主题,同一诗人,同一写法的其他优秀作品;对比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同一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等,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实现互相渗透、有机整合,丰富学生的课文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古诗文的综合素养。

九、结语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引导学生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主阵地,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工作,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归纳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科学运用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热爱灿烂的古诗词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诗词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荣.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4(13).

[2]李艳.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J].速读旬刊,2017(1).

[3]何琴.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A]// 2018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2018.

作者简介:谢瑞春,女,1983年生,广东梅州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