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资格认证机制,严防基金流失

2022-03-23赵杰

中国社会保障 2022年8期
关键词:认证工作经办资格

■文/赵杰

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方式自2018 年以后出现转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求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社会化服务与远程认证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模式,不再要求领取待遇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集中认证,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待遇资格认证方式的转变是社会保险领域的一场改革。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方式为领取待遇人员提供认证便利。守护好老百姓的“养命钱”,防范新形势下资格认证工作的潜在风险是社保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健全制度建设

健全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制度不明确、解释不统一、执行的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一些违法冒领情况的发生。因此,应进一步明确资格认证制度的规定和解释,制定各种认证方式的制度,比如针对现在各地还存在的手工认证,制定手工认证制度,明确手工认证人员的范围,即什么类型的人员可以手工认证;明确手工认证的流程,手工认证时经办人员要留存相关佐证材料,要建立手工认证人员台账,对手工认证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再比如数据比对认证,各地比对的结果如何应用到资格认证系统,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安全性,是应当解决的问题。还要做好宣传和培训,实现政策理解和执行标准的统一,让政策执行准确到位。

规范手工认证制度。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应用到了资格认证中,目前除推广手机应用程序认证等自助认证手段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建立了大数据平台,利于比对数据。一些地方的做法较有特色,比如四川省把防疫健康码信息应用到资格认证系统中,认证效率明显提高,也很方便快捷。但这对部分特殊群体并不适用,比如未在养老待遇领取地居住的长期卧床人员、容貌受损人员等。为此,各地还保留了手工资格认证渠道。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风险排查结果看,个别省份对手工认证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地做法也不统一,给养老金发放带来一定风险。因此,应从防范手工认证风险入手,统一认证流程,明确留存要件,将养老金冒领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

完善系统建设

完善资格认证系统。资格认证是为了保障养老金发放的安全、准确,目前,有的省将资格认证系统单独开发,认证结果不能嵌入经办系统,需要工作人员手工调整人员状态再进行待遇发放,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产生了一定的风险。

笔者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组织的大检查时发现,青海省资格认证结果已应用到业务经办系统中,未认证人员在自助认证后可实现自动解冻,大大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风险。黑龙江省的资格认证结果也已经嵌入了社保经办系统中。首先,在养老金发放系统内,会对待遇领取人员的认证情况进行识别,工作人员在每月发放养老金之前无需对每个待遇领取人员的资格认证情况进行查询,待遇领取人员如果在认证周期内未进行认证,系统会自动冻结该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养老金被系统自动冻结的人员在进行资格认证后,认证结果会自动关联发放系统,系统会自动将该人员解冻;在工作人员发放养老金时,无需查询该人员从何时冻结、何时发放、需补发多长时间,发放计划里会自动对该人员未认证期限内未发放的养老金进行补发。这样既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降低了手工计算补发养老金的风险。

建立大数据共享机制。当前,各行各业在信息化建设上有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如果能够依托大数据共享来完成,将能更好地维护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很多地方的工作,但哈尔滨市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却丝毫未受影响,全市需认证751933人,除人脸识别认证、指纹认证外,通过数据比对认证12827 人,通过核酸信息比对认证62837 人。在笔者看来,应积极借鉴此类经验,让数据服务于资格认证工作,让群众更便捷,让养老金发放更安全。

猜你喜欢

认证工作经办资格
2023年,这四类考生拥有保送资格
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西畴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法国养老服务认证工作的实践经验
做好贯标认证工作 全面提高档案质量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资格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