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守候
2022-11-27徐颢视频高源视频提供青海省社保局
■文/本刊记者 徐颢 图·视频/本刊记者 高源 视频提供/青海省社保局
——记青海省社会保险服务局失业工伤保险经办窗口工作人员、四级调研员,“最美公务员”李若曼
因为深深热爱,李若曼矢志不渝地“站”窗口,一“站”就是21 年。2021年,49 岁的李若曼“站”上全国“最美公务员”的领奖台,一夜之间她变成了全国人社系统的名人。
平凡的一天
2022 年7 月7 日早上8 点,提前半小时,李若曼乘公交车来到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她几乎每天都是最早到达经办大厅的。工装是在家里就换好的,白色衬衣的纯洁,蓝色长裤的深邃,大厅里的“社保蓝”,融汇为一种深深的社保情结。工装加身的李若曼,总是将身板挺得直直的,不敢有丝毫懈怠。
同事们陆陆续续就位,一声声“曼曼姐,早!”亲切悦耳。在摆放着“文明标兵岗”标示牌的26 号窗口,李若曼打开电脑,用手机扫码登录青海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业务界面显示有3 项网办代办业务待审核。“减证便民”之后,用人单位办理工伤登记事项只需上传身份证复印件和工伤职工基本情况登记表。李若曼通过信息系统内部共享数据进行复审。
与李若曼对桌而坐的是于景芳,前期的工伤信息登记录入由她来完成。从2009 年开始,这一对搭档承担了工伤保险业务环节中最难的一环——医疗待遇审核,报销的药品是否与工伤部位相符、是否对症、是否在“三个目录”范围之内,以及所使用的剂量是否合适,等等。于景芳曾在药店工作过,算是李若曼的老师,她评价这个学生“肯学”“抠细节”“好钻研”,她说:“曼曼姐天天有十万个为什么,也会跟我争论到脸红脖子粗,然后我们会各自找证据证明自己说得对,也会索性一起到医院问个清楚。”于景芳虽然只比李若曼小1 岁,但一口一个“曼曼姐”叫得心悦诚服,毕竟,当她被情绪激动的工伤职工骂到哭的时候,是“曼曼姐”顶上去,为她“遮风挡雨”。
医学何其复杂,一个陌生的药名“艾地苯醌片”出现在一名脑震荡工伤职工的报销单上。李若曼眉头紧锁,一边询问于景芳,一边打开手机查药名,再逐字逐句地理解消化,直至疑点消除才“放行”。
多年的经验让李若曼养成一个习惯:每月汇总一张工伤保险医疗费用基金支出单。其中一栏明细注满了她的“心血”:每位工伤职工的自付部分,小到超标的10 元床位费、15 元营养评估费,大到上千元的目录外药品名称、超声测定——这是专门为了服务工伤职工的问询而设置的。李若曼告诉记者:“就在上周,工伤职工陈某打电话给我,问工伤医药费怎么不是全部报销,我一查上个月的支出单,立刻回复他:‘你的床位费超标245 元,取暖费56 元,即溶止血纱布580 元,这都属于自费部分。’这样一项一项说起来有理有据,对方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6 月份的支出单中,李若曼共汇总了83 名工伤职工的医疗康复费用。整张表格上,密密麻麻的药品名称、使用试剂以及单价,都是李若曼一项项核定,再盯着电脑一个个数字敲出来的。
临近中午,54 岁的工伤职工孙淑娥坐着电动轮椅进入大厅。1986 年,孙淑娥因脊椎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多年来,工伤的事情她一直与单位直接沟通,但自从2020 年认识了李若曼,重眼缘的她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位热情爽朗的“小李”。她今天过来,是询问更换髋关节锁具的事情,昨天单位已经在线上提交了申请,但她性子急,想来当面问问“小李”什么时候能到辅具厂家更换。
看见孙淑娥,李若曼马上从工位里走出来,沏了一杯咖啡迎上去,毕竟1 米多高的柜台不太适合残疾人办理业务。两人寒暄了一会,李若曼决定下午带她去一趟辅具厂家。吴孝文也是李若曼牵挂的工伤人员,27 岁的吴孝文家境贫困,大学刚毕业的那个暑假,他本想干个临时工减轻家庭负担,却不料被坠物砸伤,腰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他的母亲患有尿毒症,以农活为生计的父亲不得不放下锄头,全天候照顾他们母子俩。李若曼一直惦记着吴孝文说的“腿部锁具压得不太舒服”,一并将他和其父亲从50 公里外的老家接了过来。
下午,两位工伤人员在工伤辅助器具配置公司见面了。“还好国家有工伤保险制度,而且我还年轻,康复的路虽然长,但是李老师说要有信心,我相信她,也相信自己。”对吴孝文来说,是“李老师”用工伤保险政策“庇护”了他,也是“李老师”在他遭遇重创一心寻死的低迷时刻,不辞辛苦地带着轮椅和辅具驱车1 个多小时来到家中,鼓励他要坚强地活下去。这份情义和信赖,全部融进了“李老师”“李老师”的声声唤中。
在工伤辅助器具配置公司的时间是温情的,一老一少的两位病友共情交流,李若曼作为纽带,与大家一起闲话家常,并叮嘱公司负责人鄂伟铭加快进度,服务要更细致些。一晃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因为辅具升级需要重新测量修改,两位工伤职工还要继续等待。而李若曼则要赶往定点医疗协议机构——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与系统工程师汇合,沟通联网结算的事情。临走时,她交代鄂伟铭,到了饭点给两位工伤职工买排骨面,还不忘强调一句:“把吴孝文父子送回去的时候,记得也给他妈妈带一份。”说完就把饭钱用手机转给了鄂伟铭。同时,吴孝文父亲的手中也多了两样东西——一大桶菜籽油和一箱牛奶,这是李若曼自掏腰包给吴孝文买的“营养品”。
下午4 点,李若曼准时出现在省第四人民医院。医保科主任马少元与李若曼刚碰面就直奔主题:“现在全省范围内工伤医药费联网结算没有问题,就是伙食补助费没办法一起录入结算。”李若曼参与了联网结算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她当然知道这个“不足”有些麻烦:经办上,每次都是单独将伙食补助费付给用人单位,再由单位付给个人,但是单位常常搞不清是什么钱、要给谁。李若曼意识到这个问题必须通过系统优化解决,随即与一旁的系统工程师张叶沟通起来,两人也算是系统建设的老搭档了,一个提需求,一个给方案,用技术来满足需求。临走前,两人似乎已经有了答案,“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必须尽快解决。”李若曼给了马少元肯定的答复。
当天的最后一站是回到社保服务中心,李若曼说:“出来一下午了,我要回去看看系统里有没有新增待办事项。”“今日事今日毕”是她坚持多年的工作习惯。
令人信服的“老大姐”
“工作中,你是什么样的人?”记者问李若曼。
“我是个急性子,凡事都得理清楚,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李若曼的自我认知。
在同事眼里,这种认知有了不同的表达和延展。
局长鲁俊说:“李若曼在工作中有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黄牛精神。”
工伤处处长寇玉兰说:“她阳光直爽,干工作有激情。”
副处长张鹏说自己的业务是“曼曼姐”一手带出来的,他评价道:“她是令人敬佩的老大姐,在工作中高度负责,又爱护同事,最难办、最棘手的事情都是她冲在前面。”
年轻的系统工程师索南求吉折服于李若曼的学习劲头:“她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取新知,学习的劲头丝毫不输年轻人。”
今年新来的同事雷占强,在不足半年的接触中,对李若曼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她总是把最好的脾气留给工伤职工。”因为他常听到“曼曼姐”对着电话温柔细致地解释、安抚,甚至说上几十分钟,直到最后那句“有事您再给我打电话”;也常看到“曼曼姐”在窗口前躬身服务工伤职工,最后或搀扶或推着轮椅将他们送出经办大厅。
寇玉兰与李若曼是同期进的社保局,21 年的从业生涯里,寇玉兰轮岗的科室从企业养老到稽核,再到现在的工伤失业,她见到的李若曼却始终如一:一样的工作岗位,一样安于琐碎、充满耐心。窗口前,有情绪失控的工伤职工对着李若曼指责谩骂;也有频繁到访的“老工伤”,一旦有事情想不通了,或者身体不舒服了,就跑过来理论。寇玉兰至今还记得那个“可怕”的现场:“2015年,一位右眼摘除了的‘老工伤’到大厅嚷着要换义眼。按照规定,他换义眼的年限还没到,曼曼一直向他解释,但是他根本听不进去,大吼一声,突然把自己的义眼抠出来拍在办理柜台上。所有人都吓坏了,但曼曼仍然保持镇定,继续安抚对方。即便对方再不讲道理,她也不会当面掉一滴眼泪,更不会在事后抱怨。”
这样的心理韧性,大概源于李若曼21 年“宠辱不惊”的自我修炼。她说:“我从来不觉得工伤职工是来找我麻烦,他们只是需要我来解决困难,我必须尽我所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给出最佳方案。”
省核工业地质局放射性元素部副部长李宏亮因为负责全局的工伤申报以及工伤职工的待遇发放,与李若曼相识已久。“吴孝文事件”让他见识到李若曼既不违反政策,又极度体现人文关怀;既考虑单位利益,又照顾个人利益的一面。
吴孝文是地质局下属二级单位临时聘用的暑期工,“出事那天是个周六,又逢单位经办人员出差,参保的事一时没来得及报备,结果就出事了!”李宏亮还清楚地记得,吴孝文入院治疗的第一笔费用,单位就支付了10.7 万元。
之后,李宏亮找到李若曼。经过商量和多方沟通请示,李若曼通过了单位的陈述原因,将受伤后的吴孝文纳入工伤保险。之后产生的第二笔6 万多元的康复费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不仅如此,被鉴定为二级伤残的吴孝文每月能申领到共计5600 元的生活护理费和伤残津贴。在她的敦促下,单位按长期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吴孝文办理了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保障了这个年轻人的后半生。
李宏亮感恩工伤保险对个人和单位的“支撑”,更令他动容的是:“小吴年轻气盛,刚开始接受不了,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是李老师亲自上门安抚,鼓励他不要放弃,后来又送去了轮椅和营养品,还到康复医院探望。”这些暖心的后续,让地质局的人们感动不已,而对于李若曼,这些从来都不是值得言说的了不起的事情。她说:“就像我坐公交车给老人让座,举手之劳而已。”
重要的“珠线”
从事工伤保险经办21 年,当与李若曼同期甚至服务年限更低的同事都陆续走上管理岗位,她的晋升和调岗也一次次被纳入局党委的研究议题。但对于调岗,李若曼总是拒绝,说自己舍不得离开窗口。“面对参保企业和工伤职工,我只想把国家惠企利民的好政策带给他们。”她说得异常坚定。
坚持驻岗的李若曼像一根强韧的“珠线”,串起了青海省失业、工伤保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2017 年4 月,青海省启动工伤保险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旨在为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奠定基础。按照统一安排,李若曼参与全省新的工伤保险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上线运行工作。启动之初,最大的困难是对原有的3 套不同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和重新建构:对不同数据结构、运行逻辑和数量关系的数据进行统一整合;海量参保数据需要逐条核对、整理;新的功能模块需要反复测试论证——工作量可想而知。在此期间,窗口经办工作还不能停,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善于“死磕数据”的李若曼最终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300 多万条数据的核实、整理工作,200 余个菜单的功能模块测试工作。与此同时,陆续完成了对省本级、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玉树州、果洛州的工伤保险新系统上线和实地培训工作,提前两个月实现了青海省工伤保险信息系统覆盖全省的目标。
之后,青海省以工伤保险信息系统全省统一上线为重要抓手,推进“放管服”改革。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和“减证便民”工作要求,李若曼和同事们对34 项失业、工伤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的780 余个办事要素进行梳理,从字体格式、文字表述到基本框架的确立,再到不断充实完善,甚至连标点符号的用法,大家都据理力争。在一次激烈的工作讨论会结束之后,李若曼顺手在会议记录的结尾写下这样一句话:工作的过程是磨砺意志、锻炼能力、自我提升的过程。
2020 年疫情期间,社保“不见面”经办服务意义凸显。李若曼及时梳理失业、工伤保险“不见面”经办服务事项清单,提出“不见面”经办服务事项系统优化需求,重点做好“青海人社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各项待遇的初审工作,并优化了打印、查询“待遇明细单”功能,当参保单位收到支付待遇款项后,通过查询具体时间段即可打印“待遇明细单”,工伤职工姓名、申领的待遇项目及金额一目了然,实现了参保单位和个人“零跑腿”。
2022年7月7日,李若曼在工伤辅助器具配置公司询问吴孝文身体状况及康复情况。
2020 年2 月12 日,海东市化隆县牙什尕镇人民政府职工马晓明在前往上滩村宣传防疫政策、做室内消毒工作的途中不慎翻车,导致受伤。次日,李若曼主动与海东市、县两级社保经办机构对接,又在工伤认定后第一时间赶到化隆县,“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指导化隆县仅用1 小时就完成了工伤待遇核算和发放工作,支付待遇18220.62 元,及时为冲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职工撑起了工伤保险“保护伞”。
为应对疫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青海省政府出台了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社会保险费“减免缓”政策。李若曼接到任务,加班加点调整工伤保险信息系统参数,推动线上办理业务,采取“容缺办理”等措施,让企业顺利享受政策红利。“国家及时出台政策,我们一定要努力落实,做好助企纾困工作。”李若曼通过这样的自我加压和坚持,面对稳岗返还参保企业多、审核工作量大的实际,和同事们完成了全省5600 余家企业的信息筛查比对。这也成为同事们评价她“事业心重”的例证。
荣誉时刻
2021 年12 月1 日,青海省电视台演播厅的摄像机记录了李若曼的高光时刻。受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青海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在现场为“最美公务员”李若曼同志颁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
李若曼紧张极了。她始终难以置信,自己能在人数众多的公务员队伍中脱颖而出,作为全国人社系统的唯一代表站上“最美公务员”的领奖台。她说:“我做的都是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我的同事和全国各地人社系统的战友们,都在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我并没有比他们优秀,更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接过奖章和证书的那一刻,她如负千钧,心里的压力传导到脸上,让她的五官紧绷着,她大概从来没有这么严肃过。她反复强调:“这个荣誉对我而言,真是天大的!”
而此时,台下观礼的一名西北汉子已热泪盈眶。他叫李光伟,是李若曼的同事,执笔撰写了李若曼的参选事迹。在事迹材料中,他饱含激情地写下4000 多字。作为省人社系统12 名观礼嘉宾之一,李光伟被现场气氛感染,激动不已,看见李若曼这位基层人社工作者登上全国的舞台,他感慨于“再基层也能被看见,再大的荣誉也能通过最平凡的岗位获得”,他在心里默默为这个民意畅通的好时代点赞。
多年以来,母亲和丈夫都是李若曼坚强的后盾,母亲一手带大了唯一的外孙女,丈夫则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对于这两位至亲,李若曼充满感激和愧疚,尤其是母亲。对于女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席,李若曼的母亲很少抱怨,也从未指责。老人的眼睛患有湿性黄斑病变,曾经在上海做过手术,依然无法逆转,视力急剧下降,也去省医院看过,但都是女婿陪的,她不好意思跑得太勤,病情就这么被耽误了。2020 年,老人的左眼彻底失明。绝望的她对女儿也只是吐露了一句:“要不是你工作忙,我还想着去北京看一下呢。”语气依旧淡淡的。听着母亲的话,李若曼心如刀绞,她这才明白,因为自己的疏忽,对一直为自己奉献的母亲做了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
当她将这个“天大的荣誉”分享给母亲,老人才知道,这么多年来女儿在工作中承受了多少委屈和压力,“不容易啊,太不容易了。”这位76 岁的老人喃喃自语,用模模糊糊的视线望向女儿的那一刻,两代血脉相通的女人似乎通过眼神达成了和解。
领奖现场之外,更多人通过网络和省厅公众号得知了这个好消息,认识李若曼的人纷纷留言:“民心所向”“实至名归”“名副其实”。李宏亮则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转发了李若曼的“最美现场”并配文:
“最美来自人间,伟大出自平凡。——致敬像钉钉子一样干事,即使再小的事也能做到完美无缺的李若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