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护理对心肺复苏急诊患者氧化应激及自主循环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2-03-23卞超凡刘思雨
卞超凡 刘思雨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驻马店 463000)
亚低温治疗作为目前心肺复苏急诊患者临床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对机体温度的降低以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耗氧量,减少创伤对机体造成的极度应激反应。而于亚低温治疗中辅以专业、完善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复苏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10例行心肺复苏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亚低温护理的干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CPR急救的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确定病例样本后,予以患者随机顺序编号,根据编号结果将其分为常规组和亚低温组各55例。再于统计学软件上予以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处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常规组和亚低温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CPR急救治疗,急诊护理中:
常规组5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体征监测、体位调整、建立并维护静脉通路、病情进展观察及判断等。
亚低温组55例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亚低温护理,具体干预措施:(1)合适设置室温:室温是影响机体循环代谢及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亚低温护理中将患者安置在安静、清洁的独立病室中,设置室温与22℃~24℃之间,相对湿度于50%~60%之间。同时,配置必要的空气净化设备和层流装置,适时净化室内空气,以预防感染。(2)降温干预:于患者躯干部位下方将冰毯(循环水温设置为4℃~10℃)合理放置,同时将冰帽于患者头部周围和全身大血管处放置,通过物理方法使患者全身处于亚低温的状态。且在干预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使肛温下降速度为每1~3h降低1℃,最终控制在33℃~35℃[1]。并加强循环功能指标(如心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排血量等)的连续监测,准确判断患者心脏射血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迅速做出反应[2]。(3)复温干预:于低体温干预结束后,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予以患者复温,以每4h上升1℃左右为宜,从体温至37.5℃左右的复温时间为12h,防止复温速度过快而引发循环障碍及颅内压增高[2]。(4)积极预防并发症:低温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临床护理中应加强患者凝血功能指标额密切监测,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冻伤 ;加强呼吸监测,一旦发现有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保持呼吸通畅。同时,低温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及各种心律失常。因此,须进行24h动态监护并监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的变化,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
1.3 观察指标
1.3.1氧化应激反应
于常规组和亚低温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分别采取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后检查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3]。
1.3.2自主循环功能
参照ROSC标准统计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并统计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即CPR开始至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4]。
1.3.3护理满意度
分为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分值在0~100分之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值在80~100分之间为满意,对护理分值在60~79之间为较满意,护理分值在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满意以及较满意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氧化应激反应指标
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GSH-Px、SOD、MDA比较(P>0.05);干预后亚低温组GSH-Px、SOD高于常规组(P<0.05),MDA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研究组产妇干预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2.2 自主循环恢复情况
亚低温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81.82%,高于常规组的67.17%(P<0.05);且亚低温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常规组和亚低温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情况比较
2.3 分析两组患者分别护理后护理满意度
观察可见,亚低温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分别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n(%)]
3 讨论
2005年,亚低温被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为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方式,并强调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5]。而临床上有关心脏骤停及亚低温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包括循环功能途径、氧化应激损伤途径、神经损伤途径等[6]。亚低温能够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7~8]。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9~10]。在亚低温护理中通过室温设置、物理降温、渐进式复温、并发症预防的综合开展,达到调控体位的目的。即亚低温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损伤[11]。临床上,亚低温通过全身或局部进行物理降温,可有效改善体液循环,降低机体耗氧量,减少细胞毒性物质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改善氧化应激反应[12~13]。但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对此,临床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14~15]。
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10例行心肺复苏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亚低温护理的干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干预后,亚低温组GSH-Px、SOD高于常规组(P<0.05),MDA低于常规组,自主循环恢复率高于常规组,亚低温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提示在临床的干预中加强对患者的亚低温护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拉进护患之间的关系,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即亚低温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主循环功能恢复效果,主要是因为亚低温下可有效保证各个脏器灌注,对机体多个破坏性程序起到阻断作用,起到恢复或改善循环功能的作用。因此,予以心肺复苏急救患者亚低温护理能有效降低氧化应激刺激,提高患者自主循环功能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