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节质控模式在消化内镜洗消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23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合格率菌落器械

彭 显 茜

(郑州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郑州 450000)

消化内镜在早期胃肠道肿瘤和胆胰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消化内镜由于其结构复杂、材料特殊,不易满足完全灭菌的要求。一旦手术中人体的防御屏障被破坏,将大大增加医源性感染的机会。病人在检查前没有发现传染病或隐瞒病史,在检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粘膜和上消化道粘膜破裂出血,或由于患者凝血机制差而导致粘膜出血,含有乙型肝炎等病毒的血液会污染管道,如消化内镜消毒灭菌不彻底,病原微生物会被保留和传播。当检查其他患者时,病原微生物可通过受损的粘膜侵入人体,导致医源性交叉感染,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因此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预防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是当前医院消毒供应室关注的热点。消化内镜因材料特殊、结构复杂、精密度高等因素的影响,对洗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节质控模式以整体护理理念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将质量控制贯穿于项目组织的各环节[1]。本研究以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400件消化内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节质控模式的实施方法及在内镜洗消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消化内镜中选择400件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0件消化内镜分为C组和C+H组各200件。予以两组内镜基本资料统计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组和C+H组内镜基线资料分布

1.2 方法

1.2.1C组

C组200件内镜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即参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开展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使用专业的清洁工具与干燥的毛刷对使用过的每套腔镜器械进行清洗与消毒,重点检查管腔类器械的清洁程度与干燥程度,每个月都要对每套清洗消毒后的腔镜器械进行细菌抽样检测,光学类器械采用涂抹式清洁法,管腔类器械采用灌洗法,提高工作人员对器械的正确认知,提高器械的使用年限。

1.2.2C+H组

C+H组200件内镜在C组常规清洗、消毒管理的基础上开展环节质控模式,具体干预措施:(1)制定环节路径。以内镜洗消流程(即预处理-清洗-消毒-润滑-干燥-检查)为纵轴,以各流程环节开展的质量干预措施为横轴,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力资源、仪器设备、专业技术等质量管理要素进行统筹规划,进行各环节的质量提高决策。(2)实施环节干预。对送来的器械进行清洗前的处理,由专业负责人员对器械进行清点,确认无误后采用蒸馏水无菌纱布将器械整体擦拭,完成后将器械所属科室与房间进行标注,由消毒中心人员配送至清洗区,清洗完成后再次进行清点与擦拭。①预处理环节:有效的预处理是保证洗消效果的前提。将回收后内镜器械合理拆卸后先严格参照《医疗器械产品清洗过程确认检查要点指南(2016版)》规定的程序予以预处理:即流动水清洗-刷洗-高压水枪冲洗-纱布擦拭,确保器械表面污物去除干净;②清洗和消毒环节[2]:重点是清洗剂的选择和清洗消毒方式的制定。清洗剂类型不同,生物化学性能各异,在选择原则上清洗剂以中性多酶剂为主,能有效去除血液、体液、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而在清洗消毒方式上,以手工清洗+清洗消毒机洗消为宜,充分发挥人力和自动化的优点,将手工和机械循环泵水的冲击力量相结合,高效清除器械内外污物;③润滑和干燥环节:润滑以水溶性润滑剂为主,可于器械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器械表面与空气中氧气接触而生锈。在干燥管理中采用低温真空干燥柜,其利用水的沸点随气压变化的特性对器械内外表面附着的水分进行快速干燥;④检查环节:内镜洗消质量检查是评价内镜洗消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保障内镜诊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滤膜法是《中国药典》以及各国药典和规定的无菌检测的方法,于内镜洗消检查环节可采用滤膜法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进行有效监测[3]。清洗完成后再次对包装检查与灭菌检查,表面注意是否有残留的血迹与污迹,内腔注意是否完全干燥,可以在管腔内置入无菌纱布,采用高压枪进行吹腔体,若纱布上还有污迹,则要重新清洗。器械的包装材料要根据器械的灭菌方式而定。(3)实现质量持续改进。根据洗消质量监测结果,将发现的新问题进行环节质控分析,并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促进洗消质量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洗消合格率

于C组和C+H组内镜清洗后,采用ATP测试统计清洗合格率。同时,于两组内镜消毒后,采用无菌琼脂平皿细菌培养法评价消毒效果,消毒合格:菌落计数≤20cfu/件[4]。

1.3.2内镜表面菌落数和镜腔菌落数

于C组和C+H组内镜洗消前后,分别统计内镜表面菌落数和镜腔菌落数[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洗消合格率

C+H组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依次为98%、96%,均高于C组的81%、75%(P<0.05),见表2。

表2 C组和C+H组内镜洗消合格率比较[n(%)]

2.2 内镜表面菌落数和镜腔菌落数

洗消前,C组和C+H组内镜表面菌落数和镜腔菌落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洗消后,C+H组内镜表面菌落数和镜腔菌落数均低于C组(P<0.05),见表3。

表3 C组和C+H组内镜表面菌落数和镜腔菌落数

3 讨论

据美国消化内镜学会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内镜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约为1/180万,而在国内数据报道中,内镜检查相关的医院感染率高达0.8%[6]。同时,美国急救医学研究所(ECRI)在其发布《2018年十大医疗技术危害》中强调,随着内镜诊疗技术应用的不断广泛及各种精密内镜仪器设备的快速研发,提高内镜洗消质量,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内镜洗消质量管理是一个多因素、多流程参与的复杂过程,预处理-清洗-消毒-润滑-干燥-检查各环节中各种的人力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因素等均对内镜洗消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临床中所需的消化内镜器械都属于高密度与精确度的仪器,导致器械的内部构造较为复杂,制作材质也比较特殊,增加了使用后的处理难度,造成医院对各种器械处理难度增大,难免会有疏忽,如果消化内镜灭菌消毒的工作没有做到彻底化,会给医护人员与就诊患者带来严重的感染风险,所以对于预防感染要落实到每一处细节。

环节质控模式旨在以内镜洗消流程图为纵轴,以各流程环节内镜洗消质量控制要点为横轴,对人力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因素等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内镜洗消的规范性、科学性,进而提高洗消效果。本研究中,C组和C+H组内镜分别采用常规洗消质量管理、常规洗消质量管理+环节质控干预。在环节质控干预中,于预处理环节加强重视,为提高内镜洗消质量奠定基础保障;在清洗和消毒环节,强调清洗剂的合理选择,为器械的洗消提供良好的去污材料,并建议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消毒方式,充分发挥人力和机械的联合优势;在润滑和干燥环节,润滑可有效防止器械生锈,而低温真空干燥柜具有干燥快速彻底、节能高效、精控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检查环节,实施滤膜法监测,是评估并检验洗消效果的重要方法。并于上述环节质控后,采用PDCA质量管理经典方法,实现内镜洗消质量的持续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C+H组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依次为98%、96%,均高于C组的81%、75%(P<0.05);洗消后,C+H组内镜表面菌落数和镜腔菌落数均低于C组(P<0.05)。即环节质控模式通过对消化内镜洗消各环节质量的管控,从人力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因素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可有效提高内镜洗消合格率,说明环节质控模式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医院消毒中心清洗工作效率与质量,还可以降低误诊率,减少医疗意外事件的发生与医患纠纷,有重要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环节质控模式通过对消化内镜洗消各环节质量的管控,可有效提高内镜洗消合格率,降低内镜表面菌落数和镜腔菌落数,在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同时,减轻工作压力,也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于消化内镜洗消质量管理中。

猜你喜欢

合格率菌落器械
无缝隙管理在手术室术后器械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2020年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样品合格率99.49%
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菌落图像分割与计数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
提高铝电解电容器合格率的多元化工艺技术
健身器械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