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研: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
2022-03-23周坤亮
◎ 周坤亮
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职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可见,教研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新时代教研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理念、内容、方式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现教研转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教研正成为教研方式转型的热点。那么,“什么是精准教研”“精准教研有何特征”“如何开展精准教研”等是亟待理清的问题。
一、精准教研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准”一词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在教育领域,对“精准”的关注最先聚焦于教学领域。奥格登·林斯利(Ogden Lindsley)最早提出“精准教学”的概念,他认为精准教学是指学习者利用标准化工具持续记录和监控自身的学业成就变化,为教师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过程。他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表征学情,便于教师提供个性化辅导,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益。[3]近年来,对教师发展的精准性研究开始受到关注,“精准教研”的概念也被提出,并逐渐付诸实践。
那么,什么是精准教研?相比于“传统教研”,精准教研具有怎样的特征?对于精准教研的内涵,有研究者认为精准教研是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教师实施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教研方式。[4]也有研究者聚焦信息技术应用,将精准教研界定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愿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收集多模态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以支持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行为优化与宏观教研精准决策的一种教研形态。[5]还有研究者从教研需求、教研特征、教研对象、教研手段、教研主题、教研目标、教研活动、教研评价等方面通过与“传统教研”的对比,揭示精准教研的内涵。[6]从两者的对比来看,精准教研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教研提供条件和技术保障,它立足“精准性”,注重教研活动细节,关注教师教研需求和发展规律,基于证据和数据,有助于具体教学问题的解决。
综合已有研究,精准教研可以理解为: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支持下,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驱动教研活动组织开展,以使教研对象更具整体性、教学问题诊断和教研主题确立更加准确、教学改进措施更有针对性、教研效果评价更加客观的一种教研方式。
二、精准教研的特征
精准教研是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化平台和数据分析技术,依据证据改进教学的一种教研方式。它强调“实证意识”,用实证的方法开展教研,以弥补仅凭经验开展教研的不足,以使教研更加深入和有效。围绕教研对象、教研问题、教研过程、教研效果等要素,精准教研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教研对象的整体性与个性化
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面向区域内所有教师收集教学数据,并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使得教研对象既面向群体又关注个体。对于各级教研来说,以往通过有限的现场听评课活动,只能点状地了解一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大范围的教学数据收集,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区域教师的整体教学情况和共性问题,开展针对区域所有教师的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具体发现某一类甚至某一个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开展针对部分或个别教师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问题发现的准确性与动态化
根据实时或阶段性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随时、准确地发现教学问题及其变化情况。对于教研问题的发现和教研主题的确立,以往通常是依据几次现场听课或测试结果,教研员或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身经验而作出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一定准确;而且,教研问题发现的间隔周期较长,带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实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在数据支持下结合经验判断,可以使发现的教学问题更加准确和动态化,确立的教研主题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教研过程的实证性与数据化
从教学问题诊断、教学改进计划制订到教学改进实施、教研成效反思,都有数据支持,确保教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实证性。以往教研活动过程主观经验色彩较为浓重,研讨不够充分,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学问题解决有效性检验不够,究其原因是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在数据分析支持下,教师的研讨更加充分和客观,教学改进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有了实证依据,教学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也可以得到合理检验。
(四)教研效果评价的客观性与可视化
通过收集教学改进后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客观地呈现教研效果。以往教研往往忽视对教研效果的评价,即使进行评价,更多地也是从教师的视角谈参加教研活动的感受,很少关注教学改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如何以及具体的表现。借助过程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尤其是利用教学改进前后学生学习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教研的实际效果,使得对教研效果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合理。
三、精准教研的实践路径:学习数据分析支持的教学改进
精准教研的核心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由于数据主体的不同,其具体的实践路径也会有所差异。目前主要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数据主体,学生学习数据、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和教育质量评估数据。这三种数据主体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基于不同数据主体的精准教研有相应的实践路径。以下将以小学数学学科的实践为例,围绕“收集什么样的学生学习数据、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数据分析结果怎样应用”等问题,着重探讨基于学生学习数据的精准教研的实践路径。
(一)编制诊断练习,建立小学数学学习诊断管理系统
学生的学习数据有很多,在收集数据前首先要明确收集什么样的学习数据。那么,对小学数学学科来说什么样的数据与日常教学紧密相连,且能实时、动态、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呢?其中,课后练习能够及时诊断学习情况,反映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将学生完成课后诊断练习的情况作为学习数据的来源,并依此建立学习诊断管理系统。要想通过诊断练习精准地反映和诊断出教学问题,编制具有较强解释力和较高质量的练习至关重要,这是精准教研的前提。诊断练习的编制过程如下。
1.基于标准,确立诊断目标
确立诊断目标是编制诊断练习的基础。只有明确诊断目标,才能编制出有针对性和解释力强的练习。诊断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这两个文本的深入解读,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在教师和专家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中形成单元诊断目标。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用一位数乘”单元所确立的诊断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用一位数乘”单元诊断目标
2. 依据目标,编制带有系列属性的诊断练习
诊断目标确立后,最为关键的是对应目标编制相应的诊断练习。一般而言,练习编制有三种方式:选编、改编和创编。由于创编相对较难,以选编和改编为主。在编制练习时,需特别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指向目标,确保练习与目标的匹配性;二是指向题干表述,确保练习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指向选项设置,确保练习的诊断性和解释性。此外,为了便于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丰富数据的意义和内涵,针对每一个练习标注多维属性,包括诊断目标、学习水平、难度系数、所属模块、关键能力。例如,对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用一位数乘”单元第三小节编制了一道诊断练习,其属性标注如表2所示。
3.开发微视频学习资源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或者学生易错的内容,开发了一些微视频类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完成诊断练习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资源推送,以便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对于每个单元,根据需要制作不同类型的视频,包括“课堂再现”“习题指导”“错题解析”“知识梳理”“文化拓展”等。例如,对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用一位数乘”单元第五小节内容,制作了“知识梳理”微视频。
通过上述基础研究,建立了一个包含诊断目标体系、诊断练习、题目编码、微视频资源等基本要素,并具有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诊断管理系统,解决了学习数据收集问题,是精准教研实施的基础。
(二)多维度分析数据,发现教学问题
诊断管理系统实时、动态地收集学生完成诊断练习的数据,并提供数据分析功能。教研员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获取多种维度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对于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主要聚焦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常规的数据分析,如区域整体数据分析,学校、班级、教师数据分析,不同学校、班级、教师的比较分析;二是深度的数据分析,包括以诊断目标为维度的数据分析,如同一个诊断目标下不同学校、班级、教师的比较分析,不同诊断目标间的比较分析等,以及以学习水平、难度系数、所属模块、关键能力为维度的数据分析和对于同一个教师或学生数据的纵向跟踪分析等。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结合教研员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挖掘数据背后所隐含的教学问题。
例如,对于“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这一节,向学生推送了5道诊断练习,从全校三年级8个班级学生的完成情况看,有4道练习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其中有一道练习的正确率只有80%左右,且相比其他4道练习,每个班级在这道练习上的正确率都是最低的。于是,学校数学教研组就这道练习进行分析,从诊断目标、题目内容、选项诊断方向、学生情况、日常教学情况等多方面深入思考。通过教师们的深入分析和反思,一致认为这道练习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是:算理教学不够深入,忽视建立图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三)应用数据分析结果,开展教研活动
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围绕所发现的教学问题,确定教研主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教学改进实践。数据不仅支持教学问题的发现,也支持教师的研讨,使得教学研讨过程更为充分和客观。基于不同层面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开展市、区、校不同层级的教研活动。每一层级的教研活动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和聚焦的教研主题有所差别,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在数据的支持下精准改进教学。市级层面的教研活动参照全市的数据分析结果,更多关注的是全市普遍存在的关键教学问题的解决,具有引领性;区级层面的教研活动参照本区的数据分析结果,更多关注的是本区存在的一些突出教学问题的解决,具有区域特点;校级层面的教研活动参照本校的数据分析结果,主要关注的是本校日常教学问题的解决,更为频繁。围绕数据分析结果,开展市、区、校三级教研活动,从不同层面解决教学问题,形成教学改进的合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以校级教研活动为例,针对“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一节,通过数据分析所发现的“算理教学不够深入,忽视建立图和算式的联系”这一教学问题,学校教研组确立了教研主题——深化算理理解,建立图式联系。围绕这一教研主题,教研组组织了多次教研活动进行交流研讨,制定了三条教学改进措施:第一,完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关注图示模型与横式算理间的关联;第二,增加学习情境,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从情境中抽象出简图,加深算理理解;第三,增加数学阅读,对教材中的简图、横式算理、竖式算法等内容进行关联阅读,建立图式联系,促进算理理解。[7]随后,教师依据这些措施开展改进性教学实践。与此同时,教师制作了有关“简图—横式算理—竖式算法”的微视频,推送给答题错误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四)收集与分析过程性数据,检验教研成效
在进行教学改进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推送相关诊断练习,收集新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对比前后数据,可检验教研成效。教研成效的检验可以是短期的,如对某一课时或单元内容教学改进效果的即时检验;也可以是长期的,如对一个模块内容或一个关键问题教学改进效果的持续检验。
例如,对于“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这一节,教师根据制定的三条教学改进措施开展了教学实践,并在改进性教学后及时推送指向算理理解和图式关系的诊断练习。通过对学生完成练习数据的分析,经与教学改进前的数据相比,发现全校三年级各个班级在算理理解和图式联系建立水平上都有较大提升。当然,对于教研成效的检验还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通过此次教研,教师更加关注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处理,更加重视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既是艺术,也是科学。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经验,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基于证据的研究,经验与证据结合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教研是对教学的持续改进,既需要教研员和教师丰富的经验支持,也需要充分的证据支持。通过建立学习诊断管理系统,可以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基于数据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实施教学改进,并检验教研成效。借助数据的支持,使教研方式走向经验与实证的结合,促使教研问题与主题更加准确、教研过程更具实证、教研成效更显客观,这是精准教研的本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