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在儿童专科医院中的应用

2022-03-23郑建珊黄湘晖吴裕超吴冠虹

上海护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同质化医师依从性

郑建珊,黄湘晖,吴裕超,吴冠虹

[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辅助检查项目的完善,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精确的诊断依据,但由于儿童年龄小,对医疗护理与检查存在恐惧心理,且部分检查需要进行检查前镇静,导致儿童不能主动配合完成检查[1]。传统镇静模式中,门诊患儿在门诊镇静中心完成检查前镇静,住院患儿则在病区内进行镇静,门诊和住院患儿的镇静存在一定差异。且由于分区镇静使部分需要长时间检查的项目如CT、MRI、超声检查等无法进行统筹安排[2],导致镇静后的患儿因检查等候时间过长而在检查中清醒,影响检查正常进行。厦门市儿童医院自2019年8月开始对门诊与住院患儿施行同质化的智能镇静管理模式,需要镇静的患儿均到由原门诊镇静中心改建后的镇静中心进行镇静,由麻醉医师评估后选择最佳镇静方案,由经过镇静培训的护士进行监护,使用信息化手段对检查项目或一人多项检查进行统筹安排,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9 年6—9 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检查前需要镇静的门诊与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5 岁;年龄≥5 岁但不能配合完成检查;患儿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患儿患有严重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将2019 年8—9 月的670 例患儿设为观察组,2019 年6—7 月的678 例患儿设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疾病类型、检查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伦理编号:厦儿伦审科研[2020]013号。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n(%)]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 对照组门诊患儿由门诊医师开具检查项目,对患儿进行镇静评估后开具镇静医嘱。家属至检查科室进行检查预约,随后至镇静中心,由镇静护士发放纸质版镇静健康宣教单进行宣教,宣教内容包含镇静的必要性、镇静注意事项等。镇静中心护士给药后并对患儿进行监护,患儿入睡后护送其至检查科室,完成检查后返回镇静中心复苏室进行复苏,使用Aldrete评分表[3]进行麻醉复苏观察评价,当患儿Aldrete评分≥9 分时可离开复苏室;住院患儿由住院医师开具检查项目并进行镇静前评估,符合条件后开具镇静医嘱,由病房责任护士对家属进行镇静前宣教并给药镇静,患儿入睡后到相应检查科室进行检查,检查后返回病区。

1.2.1.2 观察组门诊患儿由门诊医师开具检查项目,住院患儿由住院医师开具检查项目,均在医技预约系统中预约相关检查。患儿及家属统一到镇静中心由麻醉医师进行镇静前评估,符合条件的患儿由麻醉医师在医嘱系统开具镇静医嘱。医嘱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对镇静医嘱的用药方法、剂量等进行审核,当出现错误(如用药剂量过大、过小等)时,麻醉医师开具的镇静医嘱中会弹出错误提示对话框,以示警示。镇静护士通过“317 护”手机宣教平台向家属推送镇静健康宣教内容,宣教内容包含镇静的必要性、镇静注意事项等,并向家属进行宣教。由麻醉医师使用丙泊酚进行静脉镇静给药,后麻醉医师与镇静护士一同进行监测;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由镇静护士给药与监测。镇静后护士每15 分钟通过移动护理系统,使用移动手持电脑设备对患儿进行评估并录入生命体征。移动护理系统通过患儿年龄设置生命体征正常范围,对录入的值进行判断,当出现异常值时会有相应的提醒,护士在排除心电监护仪脱落造成的干扰后,通知麻醉医师进行观察,并遵医嘱予以相应的护理(吸痰护理、吸氧护理等)。镇静护士护送患儿到达相应检查科室完成检查后返回镇静中心复苏室进行复苏,使用Aldrete 评分[3]表进行麻醉复苏观察评价,当Aldrete 评分≥9 分时,门诊患儿可以离开镇静中心复苏室,住院患儿由镇静中心通知病区责任护士接回病房,流程图见图1。

图1 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流程图

1.2.2 评价指标

1.2.2.1 一次性镇静效果由镇静护士在镇静时使用检查记录表对镇静患儿进行观察并记录,包含患儿是否入睡、患儿是否完成检查项目,其中“是”为1 分,“否”为0 分。同时满足2 个项目即得分为2 分,判定为一次性镇静有效,否则计为一次性镇静无效。

1.2.2.2 家属依从性由镇静护士在镇静前以询问家属及观察的方式,使用家属依从性记录表进行记录,该记录表包含:阅读镇静健康宣教资料、按镇静宣教指引患儿进行禁食禁水、配合镇静流程、配合镇静操作4 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 级计分,非常依从计5 分、依从计4 分、基本依从计3 分、不依从计2 分、非常不依从计1分,得分越高提示家属依从性越高。

1.2.2.3 家属满意度由镇静护士在患儿完成检查项目复苏期间向家属发放家属满意度调查表,由家属自行填写,该调查表包含镇静健康宣教方式、镇静流程、镇静效果满意度、镇静前告知镇静注意事项、镇静前告知镇静不良反应5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计分,非常满意计5 分、满意计4 分、基本满意计3 分、不满意计2 分、非常不满意计1 分,得分越高提示家属满意度越高。

1.2.2.4 不良反应发生与再次给药情况由镇静护士在患儿镇静期间通过镇静不良反应记录表对镇静患儿进行观察并记录,常见不良反应包含因水合氯醛灌肠时刺激肠道导致的反射性排便、水合氯醛镇静效果不理想导致的哭闹不配合检查以及由于镇静药物会影响呼吸中枢,导致的血氧饱和度<90%。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时间之间的变化,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次性镇静效果比较观察组患儿一次性镇静无效81 例,包含镇静前进食16 例、未能入睡12 例、检查中清醒65 例,一次性镇静无效者再次预约镇静,使用丙泊酚镇静后均镇静成功,顺利完成检查。对照组患儿中一次性镇静无效288 例,包含镇静前进食82 例、未能入睡38 例、检查中清醒168 例,一次性镇静无效者再次预约镇静,通过延长睡眠剥夺时间联合水合氯醛灌肠后镇静均成功。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镇静有效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2。观察组中采用水合氯醛镇静的患儿共518例,一次性镇静有效437例(84.36%),一次性镇静无效81 例(15.64%);对照组均采用水合氯醛镇静,一次性镇静有效390 例(57.52%),一次性镇静无效288例(42.48%),观察组患儿使用水合氯醛一次性镇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99.163,P<0.05)。

表2 两组患儿一次性镇静效果比较 [n(%)]

2.2 两组患儿家属依从性与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家属依从性与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依从性与满意度比较 (分,)

表3 两组患儿家属依从性与满意度比较 (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70 678依从性得分17.55±1.75 15.55±2.92 15.297<0.001满意度得分21.64±2.27 19.42±3.58 13.164<0.001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再次给药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在反射性排便与哭闹不配合检查方面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血氧饱和度下降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n(%)]

3 讨论

3.1 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可提高患儿的镇静效果及检查效率患儿具有年龄小、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4],辅助检查结果对于病情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但患儿心智不成熟[5],不能配合检查,因此需要镇静辅助完成检查。表2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镇静有效例数高于对照组,一次性镇静有效率提高30.39%,这提示相比传统镇静模式,同质化镇静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镇静效果。本研究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患儿和家属可通过医技预约系统完成检查预约,改变以往检查窗口人工预约的繁琐与排队现象;并通过对门诊与住院患儿需镇静检查的流程进行同质化管理,包括镇静评估、镇静方法、镇静后评估等方面的同质化,优化镇静流程。麻醉医师通过医技预约系统对患儿检查项目进行信息查询,对一个患儿的多项检查进行合理统筹,将不同时间的多项检查进行重新安排,让患儿在一个有效镇静期间逐项完成检查,减少多项检查等待时间,提高检查效率。此外,通过医嘱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对麻醉医师的镇静医嘱进行辅助决策,对存在错误剂量、错误给药途径等进行弹框提示,可帮助麻醉医师快速开具正确医嘱,从而提高检查效率。

3.2 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家属的依从性与满意度表3 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通过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对镇静流程、镇静评估及镇静健康宣教进行优化与改进,能提升家属对于镇静管理的依从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6],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医疗过程进行辅助管理,扩大了医疗护理服务的潜力[7]。本研究首先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健康宣教内容的多元化、丰富化,让家属更容易接受健康宣教内容[8],有效避免家属常常遗失传统纸质宣教材料的问题,同时家属能通过手机反复查阅宣教内容,熟悉镇静注意事项,例如禁食禁水、镇静流程及镇静操作等,可以有效配合麻醉医师及护士进行镇静管理。表3 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通过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能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在传统镇静模式下门诊与病区无法配备麻醉医师,镇静存在一定的风险。实行同质化管理镇静模式后,通过麻醉科排班,每日有1名麻醉医师在镇静中心坐诊[9]。麻醉医师可以全面、细致地评估患儿条件,并与家属进行镇静知情同意谈话,告知家属镇静存在的风险与处理措施,包括必要时将进行气管插管等,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本研究从家属认知、流程体验、患儿安全多方面进行改进,得到家属的配合与支持,提高了整体满意度。

3.3 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能减少镇静不良反应表4 结果显示,观察组反射性排便与哭闹不配合检查这两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能减少镇静不良反应,提升患儿的镇静体验。对不配合检查的患儿进行镇静管理[10],传统镇静模式下水合氯醛镇静是我院的唯一途径。水合氯醛灌肠后经肠道黏膜完成吸收后,可以起到镇静作用[11],但灌肠常常导致患儿反射性排便,药液随粪便排出体外,使患儿未能入睡或入睡后在检查中途苏醒,进而哭闹不配合检查。通过优化镇静模式,让麻醉医师坐诊,增加丙泊酚静脉镇静的镇静方式,相比水合氯醛灌肠镇静,丙泊酚静脉镇静具有诱导快、镇静效果好、呼吸道刺激小、复苏较快的优点[12]。使用静脉镇静可以减少水合氯醛灌肠,避免灌肠造成的反射性排便,降低镇静不良反应。

4 小结

本研究对传统镇静模式进行优化,实行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镇静效果,提升检查效率、家属依从性与满意度,降低患儿镇静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临床服务质量。本研究未纳入镇静后入睡时间与镇静持续时间的统计,建议的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这两个统计指标,进一步探讨同质化智能镇静管理模式的长期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同质化医师依从性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中国医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