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辩证与融通

2022-03-23○李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思政

○李 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教育的显性和隐性之分,大部分是依据教育的形式和特点而言。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显性教育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隐性教育方式较为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表明,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非是割裂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渗透,如影随形地融合在一起”[2]。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关键作用,创新显性教育方式,最大化挖掘显性教育资源,也要充分重视并且挖掘隐性教育模式,明确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辩证关系,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二者融合发展模式,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显性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显性教育有明确的教育模式和外显方法,学校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并且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传输知识和外施影响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一般具有正式性,在高校中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中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授、学校的考试考查等形式。在我国教育模式中,显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学校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思想素质,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育形式中,显性教育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育方式的直接性。教育过程中,教学主体一般将教育方式通过直接的形式展现出来,如通过开设相关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灌输知识为主要教育方式,又如教师在教授完阶段性知识点后,通过期中、期末的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打分。以上这些教育方式通过把教育内容直接传达,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第二,教育内容的明确性。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务部门或者教研室会根据教育部门文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师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讲解知识点。这种以纲施教的方式决定了教育内容的明确性和计划性。第三,教育模式的有形性。显性教育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模式,知识的传授通过书本这种载体表现出来,期中、期末的考查通过试卷这种载体表现出来,课程授课、考试考查等全都体现出“教育的有形性”。可见,显性教育是在教育体系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都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来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显性教育在教育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

(二)隐性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也日益重视对隐性教育的研究。隐性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方式,指利用课堂教学、考试考查等直观形式以外的其他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对受教育者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如教师的品行魅力、学校校风学风及举办的各种活动等形式都是对隐性教育所展现的方式。隐性教育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育内容的渗透性。与显性教育不同,隐性教育的教学内容并不会明确地写入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并没有像显性教育那样成果显著,隐性教育更是一种对教育内容的渗透,是一种浸润和熏陶,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体现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这就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方式。第二,教育方法的无形性。显性教育的方法一般表现在课堂授课、试卷考核等有形的形式,而隐性教育没有成型的文字表明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任务、内容等都暗藏不露,教育过程中避免说教、灌输等形式,是一种不露痕迹、化人于无形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的人格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塑造,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3]。第三,教育影响的持久性。隐性教育通过教师人格魅力、举办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润物无声”的形式渗透在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传输和思政素质塑造中,真正贯彻进入学生心中,通过进行一种自我思想消化更容易内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信息,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终身受益。

(三)把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教育模式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从最初主导显性教育到不断重视隐性教育,到目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我们逐渐意识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两种教育模式,只抓显性教育和只抓隐性教育都是片面的,二者之间要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显性教育一直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通过课堂传输知识、课后考试等形式确保了教育效果实现的快速性和有效性,而隐性教育通过渗透后内化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深刻塑造受教育者的人格和身教,更加落实了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目的的深层次化。

显性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快速传输,隐性教育更注重对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应该深层次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握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在思想政治实践中,在发挥显性教育知识传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育中的隐性因素,探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模式,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协同育人,一方面让受教育者知识饱满,另一方面也让其塑造正确品格、品行、品位,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环境中,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显性教育而忽视隐性教育的问题,具体来讲,一方面,在针对学生教育问题上,显示教育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来讲授知识点,或者制定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来让学生遵守,有很多教学细节还有待完善。简而言之,高校对显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另一方面,高校普遍忽视隐性教育,在对待隐性教育问题上没有具体的措施,探索不深入。有些高校只注重显性教育,形成一刀切的局面。我们一直提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而坚持显性教育和教育相统一便是我们课改的重要创新点之一。那么如何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通发展是我们目前应该重点关注的,把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的谈话导向落地,既要明确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又要使二者相辅相成,显隐结合,协同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课程、教师、学校、网络四个方面入手,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育人。为了便于一目了然协同育人的方式,笔者将其以表格形式展示。

层面课程教师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知识讲授和价值观引导相结合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显隐结合网络授课和积极的信息引导相结合显性教育思政课程知识讲授规章制度、文化标语等网络授课隐性教育课程思政价值观引导校风学风及文化活动等网络积极的信息引导

(一)课程层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

为全方位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高校开设的课程各具特色,有公共课、专业课、通识课等多种类型。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实际上,其他通识课和专业课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优化思政课程的教育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思想政治课绝对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作为一门引领学生价值观走向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要注重思想性、政治性和针对性。课程不仅仅是透彻地讲授学术知识,更是站在为国育人的角度、培养高素质栋梁的角度,引领学生形成爱国、奉献等人生观,形成友爱、亲和、乐观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青少年正处在“拔节孕穗时期”,思政课的开设在引领学生成人成才方面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并且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仅仅开设思政课这种显性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更要在各类课程中贯穿思想政治理论,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课程思政是一种理念,认为高校的各类课程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都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利用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课程,最终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通。”[4]学校应该积极重视课程改革,倡导各学科教研室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校教研室应该把“课程思政”的思想传达到位,通过组织授课大赛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自觉去贯彻这一教育方式,真正实现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元素的教育,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教书”和“育人”同步进行。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

(二)教师层面:知识讲授和价值观引导相结合

教师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师德师魂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青少年正在“拔节孕穗”时期,其价值观还不成熟。在大学三年或者四年的时光中,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成长于课堂中,活动于生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建设、对人生观的塑造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广大一线教师更应该发挥主观性、能动性,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从自身做起,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显隐结合的教育方式创造出教书育人的最大化效果。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专业课、通识课的教师,在教育方面所遵循的方式都有共通性。首先,教师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把握好教书育人的大方向。只有自身具有正直高尚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育人方向上才不会出错,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教育的前提。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名教师,本职工作就是传授知识,在显性教育方面,要把显性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就是在课堂上教授好专业知识。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趣味教学因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课,真正把课程办成素质教育。各个专业课、通识课及公共课的教师也应该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贯彻“课程思政”的中心思想。“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一门课中都去讲授思政课的知识,而是把思政课所要表达的精神通过我们上课本身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最后,教师应该把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导相结合。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道德素质。近些年来,“高智商犯罪”的案例并不少见。一些学生把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转化成了犯罪依托,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隐性教育建设不足,教师只注重了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引导。我们提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要融通发展,就是说发挥我们教师的力量,在课堂上积极传递正确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一门课都要教授的知识,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到并且做好的本职教育工作。

(三)学校层面: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显隐结合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依靠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得以运行和发展,学校也是如此,依据政策文件、规章制度等规定具体开展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环境也有显隐之分。在教育方式上,规章制度的制定发布、标语文化的张贴等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方式,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根据文件内容进行教学等活动。但是除此之外,校园文化环境中还包含一些隐性因素,如学校的校训文化、开展的文化活动、规章制度及标语中有关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打造显隐结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促进二者融通的关键方式。一方面,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文化标语等方面也要加入价值观引导、人文关怀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制度的“温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训文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发挥大学校训、校史、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推动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5]校训传达的精神积极向上、坚定有力,激励着广大师生在逆境中攻坚克难,提醒着广大师生在顺境中保持谦逊,是一种精神文化载体,彰显着学校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有潜移默化的引领、激励功能。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校训文化教育,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举办校训文化征文、开展讲座等让校训文化精神深入每一名学生心里,让外在的文字表达形式内化为成长动力,达到校园文化熏陶目的。另外,学校应多举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丰富多彩的讲座、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形成良好品格的塑造。通过多种形式,打造好优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好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

(四)网络层面:网络授课和积极的信息引导相结合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一方面在网络平台上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一方面又在平台上展示自我、塑造价值观。特别是2020年疫情期间,号召大家居家隔离,尽量少外出活动,这段期间,有关国家政策、时事新闻、疫情防控等信息基本都是在网络上摄取。由于线下活动的暂停,各所高校教学主阵地也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网络授课。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网络更加彰显了教育新阵地的价值,因此我们更应该创新高校网络教育模式,打造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网络是高校显性教育开展的平台之一,高校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课堂开展,打造精品课程,通过录播形式,学生可以循环播放,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课后通过开设交流答疑窗口形式,增强师生间互动,推动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参与探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这样,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线上开展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名师讲座、优秀学生发言、名人论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网络的应用拓展了显性教育知识传授和吸收的范围,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立体、多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正能量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辅导员也要承担其自己责任,及时关注班级微信群、QQ群等平台内学生动向,做好引导工作。高校通过网络授课、交流答疑、开展线上讲座等形式,与建设好官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相结合,打造好知识传授的“骨架”,完善好信息引导的“血肉”,通过这种显隐结合的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