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2022-03-23凌弘梁波
○凌弘 梁波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提出了发展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至此,拉开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篇章。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成效。当前,女性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女性体育教师在女生体育课堂教学中展现出了特有的魅力,拥有着男性体育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思潮中,加强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分别以“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共计189篇,整合提取相关信息,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特尔斐法。参照安钢等人的研究结果[1],运用特尔斐法对体育教育、体育管理方面19位专家经过3轮调查,构建了一个由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体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3.问卷调查法。依据制定的体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体育教师核心素养调查问卷。采用重复测量法对制定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81,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19位专家进行问卷效度检验结果显示,专家对问卷效度评分的平均分为0.74,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调查问卷采用李科特5点量表的形式,1分表示被调查者与调查内容“完全不符合”,5分表示被调查者与调查内容“完全符合”,其他得分情况依据被调查者与调查内容的符合程度分别赋予2分、3分、4分。
问卷调查对象分别从全国东、中、西部选取女性体育教师1671名进行问卷调查。为了对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进行性别间的对比,同时从上述地区选取了男性体育教师1548名进行调查。
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23.0社会学软件统计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显著性水平ɑ=0.05。
二、研究结果
(一)新时代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
通过对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统计分析显示(结果见表1),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总体得分为0.78,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男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总体得分为0.79,男、女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总得分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新时代女性体育教师同样可以具有与男性体育教师等同水平的核心素养,这一结果对于消除用人单位对体育教师职位招聘时存在的性别歧视,以及调整体育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调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表1 新时代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得分统计表
(二)新时代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与男性体育教师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
1.女性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性别之间不存在差异。通过对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调查结果显示(结果见表1),女性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指标得分为0.84,该指标属于良好等级;男性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得分为0.85,该指标也属于良好等级。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男性体育教师在该指标的得分比女性体育教师略高,但是两者在统计学上并没有差异(P>0.05)。可见,在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女性体育教师与男性体育教师一样优秀,能担当起传授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任。
2.女性体育教师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性别之间不存在差异。职业信念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对自己所从事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定程度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劳动价值方面所形成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坚定的职业信念会激励体育教师坚持从事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让体育教师知道该如何做、不应该怎样做,并且还能够促进体育教师对本职业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自觉按照体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进而形成体育教学自律[1]。
对女性体育教师职业信念指标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结果见表1),女性体育教师职业信念指标得分为0.85分,该指标处于良好等级;男性体育教师职业信念指标得分为0.84分,该指标也处于良好等级,两者在统计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体育教师职业信念的调查结果来看,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职业信念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体育教师均具有与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方向基本契合的价值观念,这将为发展中国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信念支撑。
3.女性体育教师具备较强的反思与发展能力,性别之间不存在差异。反思与发展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的反思与发展能力是体育教师提升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2]。通过对体育教师反思与发展能力指标调查分析可知,女性体育教师在该指标上的得分为0.79分,该指标处于中等水平;男性体育教师在该指标上的得分为0.78分,该指标也处于中等水平,两者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女性体育教师与男性体育教师一样具有较强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说明女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不断自我反思,真正能做到对实践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反思,不断形成新的实践性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4.女性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管理能力,性别之间不存在差异。工作与生活管理能力反映的是体育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多种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沟通与协作、课堂管理、情绪管理、日常教学工作管理、家庭生活管理以及工作—家庭生活边界调适等六个方面[3]。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管理能力是保障体育教师工作顺利进行和确保教师家庭生活幸福和谐的基础,是体育教师实现生活、事业双丰收的基本路径与方法。通过对体育教师工作与生活管理能力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女性体育教师在该指标上的得分为0.77分,该指标等级为中等水平;男性体育教师在该指标上的得分为0.76分,比女性体育教师得分要偏低,但是男女体育教师的该指标得分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上述结果说明,新时代女性体育教师比男性具备更好的工作与生活管理能力,女性体育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互动、交流、合作及课堂驾驭等方面比男性体育教师更具有优势,并且女性体育教师比男性体育教师能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好地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这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三、分析与讨论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新时代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并且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与男性体育教师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异。这说明女性体育教师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职业信念、职业行为等各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为契合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核心素养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
(一)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无性别差异的制度因素
我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封建宗法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在封建宗法制度中,女子被冠以畸形的家庭角色“寝门之内,妇人治起业焉”和“男女授受不亲”的观点将女子的经济和社交角色固定在家庭之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化和男子“学而优则仕”的科举考试使女子失去了追逐教育角色的权利。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长驱东入,先进的知识女性开始觉醒,提出“巾帼而欲含有新造中华之资格,舍教育其仍无由”“其所代替兴复权利者,亦首以教育为归”,强调女子接受教育不仅是应有的权利,而且是取得独立人格和复兴一切权利的前提。1907年清政府颁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了女子学习章程,首次把女子小学和师范列入学制,在女子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开启了女子教育的新纪元[4]。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的颁布正式从法律制度层面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地位,女性的教育角色获得了新生。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了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1986年和199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强化了女性平等受教育角色的法律保障依据。202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中明确指出“妇女享有教育权利……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全面推进,教师和学生男女平等意识明显增强,促进女性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为21世纪中国女性的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5]。2021年的教育统计结果显示,全国6岁以上女童受教育人数占受教育学生总人数的48.9%,与接受教育的在校男生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6]。
在妇女教育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制度的指引下,我国各省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广大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切实提高女性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女子无才的落后现状。通过对山东省的调查可知,1986年山东省政府颁布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1986)》中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2000年颁布的《山东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指出“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保持在99.8%以上”“初中阶段女童入学率在98%以上”“高中阶段女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提高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与男性基本接近”;2009年重新修订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鲁政发[2009]141号)》中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2011年颁布的《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性别平等原则在教育法规、规划、政策和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体现”“女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在97%以上”“妇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保障下,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山东省女子教育角色得到了完全转变,不仅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在受教育内容、受教育方式、受教育年限等方面与男性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全国其他省市也是如此。据2020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7],本年度大中专以上的在校生中,女大学生在校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8.4%。由此可见,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得女性受教育权利得到了回归,有效地提高了女性的专业技能水平。
(二)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无性别差异的经济因素
首先,经济上的独立使得女性从附属品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具备了独立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使得妇女依赖男子,无自立之能力,成为男子的附属品。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出现,女性大规模从家庭中走出来,参加社会劳动。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使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中国广大女性开始有机会从封建家庭走向公共劳动领域,开始有了独立的经济收入。伴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女性的进一步发展有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女性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参加劳动的妇女人数达到妇女总人数的90%左右。改革开放后,女性的就业数量不断增加,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女性逐渐成为劳动大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女性就业岗位向体育教学领域的扩展使得女性拥有了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机会。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最初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就业领域基本上集中在手工业和纺织业。“五四”运动以后,由于民主思想的广泛深入和女子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谋求职业日渐盛行,女性就业范围逐渐扩大。女性就业领域由最初的手工业、纺织业逐渐扩展到金融行业、教育行业、新闻行业等领域。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广大女性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成为全国劳动大军中的“半边天”。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女性专任教师总数为9387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2%;高中阶段女性专任教师人数为10763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6%;初中阶段女性专任教师人数为22712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8%;小学教育阶段女性专任教师人数为45824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1%[8]。由此可见,随着女性自身的独立和就业岗位向体育教学领域的扩展,打破了原有的体育教学岗位被男性体育教师垄断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女性体育教师与男性体育教师平分秋色的态势,从而缩小了男女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之间差异。
(三)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无性别差异的文化因素
首先,性别平等的教育文化提高了女性的体育专业知能水平,缩小了男女之间的专业知能差距。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文化是制约女性教育发展的潜在因素。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歧视女性的传统教育文化造成了女性的弱势,阻碍了女性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整体提高。受西方男女平权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女性教育在性别平等观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从清末开始兴女学运动、办女子学堂。“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以192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为标志的解除“女禁”教育制度,正式确立了男女同校、平等接受教育的新体制。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营造性别平等的教育文化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更是对提高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在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社会性别主流化观点开始纳入到教育决策和教育体制改革中[9],如在《山东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指出“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保持在99.8%以上”“初中阶段女童入学率在98%以上”“高中阶段女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提高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与男性基本接近”;《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鲁政发[2009]141号)》中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山东省妇女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教育要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在普通高考招生录取中明确规定“未经教育部批准,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的录取比例”。由此可见,性别平等的教育文化有助于提高教育者性别平等意识,将性别平等的观念贯穿在教育过程之中,弱化传统的性别之分;同时使女性逐渐摆脱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更多地进入先前被男性垄断的体育运动领域,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缩小与男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之间的差异奠定了基础。
其次,女性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女性职业价值观念的转变,缩小了与男性体育教师之间的差距。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职业期待方面,男性大多适于从事具有竞争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如科学家、建筑师等;女性则适合于从事家务以及服务性行业,如教师、秘书、护士等。然而,作为兼具“竞争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更多的则被认为是男性所从事的行业。所以,女性体育在女性以家庭为核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发展缓慢。“五四”运动后,伴随着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女性受到了现代思想的冲击,个体意识、独立意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更主动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女性更加愿意加入到运动中来,女性运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0]。以近十年中小学在职专任女体育教师为例,2010年全国小学女性体育教师数量为48318人、初中阶段女性体育教师数量为32349人、高中阶段女性体育教师数量为13954人。到2020年,全国小学女性体育教师数量增加到109967人、初中阶段女性体育教师数量增加到46909人、高中阶段女性体育教师数量增加到19121人,2020年中小学各学段女性体育教师的数量分别为2010年的2.3倍、1.5倍和1.4倍[11]。由此可见,近十年来女性体育事业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体育教师这一行业中,从而为抹平男女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之间的差异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
新时代女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男女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总得分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女性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较强的反思与发展能力、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管理能力,核心素养各构成要素与男性体育教师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得女性受教育权利得到了回归,有效地提高了女性的专业知能水平,为抹平男女体育教师核心素养间的差异提供了法规政策方面的保障。
女性自身的独立和就业岗位向体育教学领域扩展,打破了原有的体育教学岗位被男性体育教师垄断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女性体育教师与男性体育教师平分秋色的态势,成为男女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无性别差异的经济因素。
女性体育事业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体育教师这一行业中,从而为抹平男女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之间的差异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成为男女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无性别差异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