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本位培养策略探究
2022-03-23○蔡武
○蔡 武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海外学习中文的人数不断增加。作为在海外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主要力量,国际中文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少研究探讨了国际中文教师应该拥有的能力结构,如语文教学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等职业能力以及外语能力、科研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而作为国际中文教师的储备力量,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国际中文教师高度衔接,同时具备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因而被称作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国际中文师资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既表现为“量”的短缺,也表现为“质”的不足,这就对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培养的是符合当前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国际中文教师,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产出和能力。本研究将立足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通过穷尽式的文献梳理,运用NVivo11软件提取有效能力指标,以构建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指标。这些能力指标可为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策略提供依据。
一、理论述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教育所带来的效果。教育的成效如何?能为社会提供怎样的效益?这成为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雇主希望所雇佣的毕业生能充分满足其需求,而学生也开始反思教育的意义,期待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将来在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能力和技巧。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力本位教育(或称能力导向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现代能力本位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和教师教育与培训紧密相连。当时,美国的教育部门支持10所院校开展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试点工作。在这些项目中,“能力”一词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对教师的绩效制定了标准。有学者将能力本位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来证明学生的进步。与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相比,能力本位教育更倾向于学生的能力与执行技巧,注重学生接受教育之后能做什么。
能力本位教育的形式多样,并在其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美国学者Spady指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概念可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来定义。一种是描写的方法,寻求在实践中发现能力的共同要素;另一种是先验的方法,从理论层面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条件来定义。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来定义,在能力本位教育中,能力都是重中之重。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都是围绕着能力展开的。因此,如何界定能力是关键。
不同的学者对于能力的定义不尽相同。能力的内涵较为广泛,有其具体的使用范围与需求。广泛意义上的能力可指具体情境下的处置力,这需要成功地应对特定领域的形势和任务。这时,能力的范围不仅包括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其能进一步提高、加深或者再加工。换句话说,能力不仅仅包括完成指定或者具体任务时的能力以及对以往所获得知识、技能的常规应用,还包括面临新问题时充分运用已有技能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在狭义层面上,能力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所得,或者说将能力定义为要学习什么以及期待学生掌握绩效的详细等级。
在知识经济时代,雇佣市场对于高校毕业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已无法满足雇主和社会的需求。复杂的、科技主导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不断改变的世界要求学校提供比以往更高质量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具备应付复杂多元社会的能力。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许多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应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来制定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希望藉此培养出符合雇主需求,具备足够能力,可在后工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
总而言之,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注重的是学生在其行业领域具有所需要的能力,能应对动态、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变化和工作环境。换句话说,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着眼于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备的能力,以此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方案,落实评估方式。这为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因此,要将其应用于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中,首先须全面、客观了解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指标,并根据指标来设计相应的培养策略。
二、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指标构建
自2007年到2021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多,当前,全国已有硕士点近200个。该硕士属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国际中文教师,因而也被称作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教师这个职业,与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其他职业是一样的,都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业内公认标准的“专业”。从这一角度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其他专业硕士的培养是共通的,培养模式应该围绕实践能力,以之为培养核心。
对于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的构成,学界有不同的观点。王素梅提出,须掌握能力包括可解决中文的语言问题,进行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李泉指出,应该掌握的核心能力包括能充分阐释中文、进行教学组织与教学以及落实教学评估等。与上述学者所提出的能力相比,施家炜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应有的能力结构包括汉语表达能力、处理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等。宋如瑜则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层面,从课堂教学能力着手,提出职前国际中文师资应该重点培养涵盖处理教材、教学管理、运用教法、观察对象、教学应变、规划作业及设计评量的课堂教学能力。
由于各个学者所聚焦的角度不同,每篇文献所展示的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也不尽相同,使用传统方法往往顾此失彼,很难把握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的全貌。为了更客观、全面地了解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本研究运用NVivo11软件对2007—2020年这14年里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发表的所有关于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能力的学术论文(共343篇)进行编码分析,以构建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指标体系。
NVivo软件具有强大的质性分析功能,能对所需关键参考点进行精准编码,从而辅助科研分析。本研究进行编码的方法是,对每篇文章中作者提到的关于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的信息点进行编码,若一篇文章中某项信息点出现多次,仅编码统计一次,这样能统计出343篇文章中某项信息点出现的频数,而这种通过统计大量文献中共同出现的关键词(信息点)的共词分析法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界的热点,并可作为提取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指标的重要依据。
经过NVivo11软件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将343篇文献编码的结果分成多级节点,得到能力指标32项。我们选取了参考节点在10次以上的22项能力指标进行汇报,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列出了参考节点在10次以上的能力,并按照节点从高到低排列。其他没有在表1中体现的能力指标为教学设计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开拓进取能力(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和生活)、观察力、理论性文章写作能力、汉语基本知识的解释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教学的体态语运用)和抽象概括能力。这32个指标全面地反映了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所需的能力。
表1 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编码参考点数
具体而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华文化素养及其传播能力是所整理文献中排行前三的能力。教学能力是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最核心的能力,后面的指标,如教学反思、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计都与之相关;由于国际中文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语言教学中往往涉及文化教学,进行中华文化素养及其传播也是国际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其不可或缺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排名前三的三种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英语或目的语语言的能力、学术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汉语交际能力(口语和书面语)等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之外,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批判与思辨能力等通用能力也是学界所关注的能力。如何培养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这些隐性的通用能力,也是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工作的一大挑战。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培养策略
本研究运用NVivo11软件对2007—2020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343篇学术论文中所提到的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相关能力进行编码分析,梳理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能力指标。这些指标可作为制定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培养策略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本研究对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及其硕士生导师、项目管理者与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访谈,以补充文献中所梳理的能力指标的不足,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培养策略。
(一)保证各课程质量,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当前,各培养单位的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往往都有与之对应的相关课程。例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通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调查与分析》《课堂教学观摩与体验》等课程进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来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通过《现代语言教育技术》课程来培养。然而,由于缺乏对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体系的全面把握,各类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培养单位因为没有合适的指导教师,就没有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因而,应构建全面、科学的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指标体系,以体系为参照,落实各类课程,保证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与此同时,做好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指标的监控工作,将各类能力指标细化量化,并编制学生量表、教师量表、用人单位量表等,对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通过将外部评价数据作为持续改进和调整课程方案的依据,使外部评价反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二)注重通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本研究所获得的职前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指标中,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理论性文章写作能力、观察力、批判与思辨能力等通用能力也在其中。事实上,这些通用能力对于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将来其就业方向如何,最终从事哪种职业,都需要这些通用能力,以在就业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虽然这些潜在的通用能力较难通过课程设置的方式来培养,但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参加学术研讨会、参与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实现。职前国际中文教师的各培养单位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机会,例如,安排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参加各类语言文化实践活动,担任学院学术沙龙的组织者和负责人等,让学生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解决问题、随机应变等通用能力。
(三)兼顾教学实践和学术科研,提供平台与资源支持
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既是学习者,也是未来的教学者,还是将来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者。这就要求在其求学期间,不仅要熟练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学术科研能力。
各培养单位应该兼顾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教学实践和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其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持。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习实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而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大部分职前国际中文教师无法到境外进行实习,其培养单位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去国内留学生培养机构实习的机会,或为其提供在线汉语教学实践平台。侧重案例教学,增加教学与实践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在学术科研方面,各培养单位可鼓励导师将学生纳入到其课题组,增加师生学术上的互动,同时安排各类线上线下的专场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研学术学习机会。由于每位导师的研究领域不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行双导师制或者导师组负责制,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培养。
(四)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追踪学生就业发展
不少职前中文教师希望能到海外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但在当前大背景下,其在海外的实习机会大大减少。即使能出国,回国之后也往往由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机会,致使很多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流失到其他行业。这就要求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单位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支持。学生毕业之后,还应追踪其就业发展状况,做好职业上的指导工作。另外,有关部门也应该提高国际中文教师的薪酬待遇,尤其是对在外服务两年及以上的志愿者应提供就业方面的相关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