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体系探索
——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23卜佳锐
○卜佳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这为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应为劳动者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在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之时,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如何通过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背景,岭南职院通过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体系,从而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构建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体系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教育肩负新使命的根本要求
教育乃国之大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需要高质量教育。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平民出彩的教育、让百姓致富的教育、让落后变先进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我国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需要高端研发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产业大军,因此,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优秀产业大军的主要场所,除了要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应为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片面追求职业实践能力会将学生训练成一个缺少灵魂的“机器”,高职院校不仅要抓好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更要抓好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立足点。
(二)新形势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引起区域整体主导产业的不断更替,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倍增,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高等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体系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要避免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通过构建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体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为各行各业输送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职院校创建良好学风的必然选择
随着毛入学率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生源质量出现一定的波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群体出现了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强、学习风气不浓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职教人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与管理措施来改变现状,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加强学生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重视学风建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创建优良学风,不仅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这是构建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体系的构建路径与实践
我院以培养“博学雅正,业专技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铸魂工程”“阳光工程”和“培优工程”三大育人工程,通过成长引领与成才培育的有效结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职业迁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建立了符合高职院校特点、具有一定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工程、一项机制”成长成才育人体系。
图1 “三项工程、一项机制”的成长成才育人体系
(一)建立以“铸魂工程”为引领的学生成长体系
为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公民教育和职业素养的融合。我院搭建博雅教育平台和心灵关爱平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学习相融合的博雅教育特色,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信念坚定,全面发展又具有个性的人。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巩固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注重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重心向实践环节倾斜,通过加大实践课程教学,把思政教育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开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法制教育四个专题,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宿舍文化节、网络文化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季系列活动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机制,开展最佳党员评选活动,建立新媒体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学生党员、带动学生方面的主导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
2.搭建博雅教育平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结合专业特色,完善国学早读、国学精粹和国学竞赛等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孝道、诚信和仁爱等传统美德,同时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全面实施志愿服务教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层次和服务水平。编制志愿服务校本教材、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打造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提高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设计和运作的实践能力。推广公共艺术教育,举办校园文体艺术节,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育德、启智、怡情、创新”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重视学生审美教育,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职场形象与礼仪》《生活美学》等职业美学课程,通过艺术的引领与宣泄作用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发展与生活学习。
3.建立心灵关爱平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每年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对其进行鉴别排查并且做好转介工作。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制度,选拔一批乐于帮助别人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朋辈心理咨询员,每年组织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新生心理健康活动月”和“‘5·25’心理健康 5 月行”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开展大型现场心理咨询、心理趣味游戏、心理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成长。
(二)实施以“阳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素质训练体系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对未来的职业自信;开展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使学生见贤思齐,逐步建立学习自信;开展体验式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树立“人行我也行”的人格自信;开展“阳光工程”体育运动,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行为自信。
1.实施职业课程教学改革。学校成立职业规划课程研究小组,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围绕大学生涯规划、职业导向训练(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定向训练(职业目标规划)、求职能力提升四个阶段展开,根据能力导向和职业需求,使得课程与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明确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重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与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增强职业自信,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2.打破唯分数论,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推出独具特色的“卓越岭南”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特色班集体评选和岭南学习达人三大独具特色的学生评优活动。这些活动能挖掘学生中的优秀个体和群体,并借助校内报刊图片、网络媒体、视频广播等多种渠道,加以广泛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增强学习自信和学习动力,在校园中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3.实施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应急处置等为内容的体验式教育。书院作为一个具有实体的组织机构,拥有独立的物理空间、组织架构、管理队伍,能够为第二课堂建设提供新的平台和管理模式,学生更能利用书院社区实现广泛自治和自主联动,拓展第二课堂的内涵和空间。我院鼓励每名学生至少参与一次户外拓展课,并作为体验式教育的普及渠道;将“青年成长修炼特训营”“菁英计划”等作为学生干部体验式教育的提升渠道,建立覆盖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学生群体的培训体系。
4.以“阳光工程”系列活动为载体,强健体魄,磨炼意志。推进“阳光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组织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健身运动;每年举办一次校运动会,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毽球和乒乓球六大球类联赛等活动;以摆擂台、刷新纪录为手段,开展“挑战岭南吉尼斯”活动,包括定向投篮、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近十个运动项目,借此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构筑以“培优工程”为主导的学生创新体系
建立大学生创新中心和创意成型中心,从制度设计、平台构建、项目落实三方面,鼓励学生开展以创意、创新、创业为途径的重构项目课程,把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养成落实在项目化的训练中,提升学生创新水平,促进学生创新创意成果转化,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建立“两中心,四平台”,拓宽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渠道。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共同组建大学生创新中心以及创意成型中心。建立“金点子”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岭南TED”创意展示平台、企业专题创意征集平台和创新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作水平;依托创意成型中心,孵化优秀学生创意,将创意方案制作成实体作品。
2.举办“双创”活动,完善“双激励、双挂钩”机制,提高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依托大学生创新中心,进一步推进“岭南科技节”“专业社团竞赛”“创业大赛”等“双创”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提升的机会和舞台,引导学生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队参与专业实践。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以《培优工程学生奖励方案》及《培优工程教师奖励方案》为主轴的“双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大奖励资金的投入。
(四)完善以“全员育人”为宗旨的综合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体系,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各阶层的愿望意志和利益诉求,符合人才和学生成长规律及个人发展的需要,使教育改革向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有序迈进。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为了形成一种能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改进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我院从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出发,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职业迁移能力的高新技术技能人才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培养目标,设立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打造一支专业辅导员队伍,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完善全员育人机制,形成教书、管理、服务、科技创新“四位育人”的综合保障体系。
1.完善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企业代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度,强化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学指委”制定学生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和管理工作在育人上的协同和配合,加强部门之间以及二级学院(馆、中心)之间在学生工作中的统筹和协调。
2.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培养校内的学生工作专家团队。定期组织学生工作专题培训,定期举办辅导员素质拓展活动、学生工作创新论坛和科研立项讲座,引导辅导员向创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规划师、专业学习顾问等方向发展。重点培养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校园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艺术指导、青年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六个校内专家团队。
3.搭建信息沟通平台。通过建立与95后、00后学生有效沟通的话语体系,实时跟踪反馈网络舆论,将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建设成学生表达合理诉求、与校方良性互动的新渠道,使社交新媒体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定期举办学生与校领导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搭建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信息沟通平台。在此基础上,推进辅导员驻校值班制度,促进师生无缝交流,为学生提供更细致贴心的成长辅导。
4.完善全员育人机制,构建由全体教职员工、企业骨干共同组成的育人队伍。一是在校园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统筹下,完善学生管理和后勤安保联席会议制度与信息沟通反馈制度,从宿舍管理、校园安全、学生服务等方面,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保障。二是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度,使专任教师参与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职业技能考证、专升本等方面的指导。三是聘请企业骨干担任学生“职业指导师”,使学生获得面对面的指导机会。
三、工作成效
学校在示范校子项目建设中,以培养“博学雅正,业专技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紧抓思政教育和学风建设两条主线,大力推进“铸魂工程”“培优工程”“阳光工程”三大育人工程,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职业素养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我院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工程、一项机制”成长成才育人体系符合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具有一定示范和辐射作用,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诚信守法、充满自信、具有较好创新意识以及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成效显著。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校风学风实现“双突破”
该育人体系的实施让学生增强了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三年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具备工匠精神、敬业、诚信、团队合作四项指标方面,平均比例达85%以上。学生成长成才体系还促进了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学校承担了全国职工运动会、清远马拉松、全国演讲大赛与海峡两岸校园歌手大赛等诸多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学生人均学年志愿时长30小时以上;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平均为99.3%;2019届毕业生平均薪酬4253元;近五年毕业生创业率达6%,远超全省高职学生平均水平。各具特色的书院成为校园文化新景观,营造了校风优良、学风端正的良好氛围。学生历年获得CCIE、华为认证、蓝桥杯、挑战杯等科创类奖项200余项。近三年共吸引思政教育专题考察团33个;成果在广东高校实践育人、高校学生事务等研讨会上作经验分享;被央广网、中国教育在线、南方教育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二)共建清远市大中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通过开展“铸魂工程”,有力加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阵地建设,促成我院党委与清远市委宣传部共同建立起一个清远市大中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通过在我院清远校区举办面向广东职教城九所高校的思政基地挂牌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观摩会、岭南大讲堂等形式,加强了广东清远市大中专院校思政教育的分享交流,全面贯彻落实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了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突显了我院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创新95后新生文武兼修的军训文训入学教育
依据95后、00后的学生特点,在新生军训的同时进行“博雅文训”。始于2013年的“博雅文训”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新生养成教育,由《安全与应急避险》《大学生礼仪修养》《感恩教育》《健康养生》和《太极拳》等实践教育课程组成。文武兼修的军训文训相结合的新生入学教育方式,给学生以全新体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博雅文训”不仅提升了高职新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还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得单一枯燥的军训变得色彩斑斓。这一适应时代需求的入学教育新模式,实现了国防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融合的预期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新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习惯养成教育两大内容贯穿到整个“博雅文训”中,成效显著。2015年3月,“博雅文训”项目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2016年11月,“让95后新生文武兼修的军训文训入学教育创新实践”获得第五届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成果二等奖。
(四)推行书院制改革,开创“双院制”育人新局面
学生成长成才是个系统工程。为了实现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教与学互通共融,教师与学生协作配合,克服“重技能,轻素养”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学院推行书院制改革,以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2014年,学院在清远新校区成立第一个书院——明德书院。到2019年,学院已完成七大书院的组建。同时,学院推行的“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也不断深入,即书院负责博雅教育,学院负责专业教育,两者互相融合,逐步形成新育人模式。经过七年的建设,书院的文化品位和风格不断提升,书院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越来越大,书院已成为大学生德育和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初步形成了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一书院一特色一品牌一阵地”深受学生喜爱,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依托书院开展导师项目技能竞赛及文化活动,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兴趣拓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既有过硬职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受到省内高校广泛关注。
(五)实施培优工程,学生“双创”成果亮眼
学院始于2010年的学生“金点子”科技创新大赛,已举办了八届,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校园“双创”文化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每届的学生“金点子”创新大赛,就如同学生科技创新的嘉年华一样,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从首届有1000余人参赛,提供了131件作品,到2019年,第八届参赛人数已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有6589名学生参与了竞赛,提供了2021件参赛作品。“金点子”大赛孵化出一批优秀作品,如医药健康学院获批的4项专利就是来源于“金点子”大赛的学生作品;药学专业学生的“簕芷糖果及其制备方法”等3个专利成果获得企业转让费合计28万元。2019年,我校通过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复评。以“金点子”大赛为首的培优工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