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探究
2022-03-23刘婷
刘婷
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促进了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终生发展的能力。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语言美、文化美以及情感美的特点,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古诗字词、背景、情感等方面讨论了古诗鉴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核心素养
伴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地位的提升,提升民族自信心、传扬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古诗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从初中新版教材来看,古诗的篇幅占比较大,是语文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难以很好地落实。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着重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古诗鉴赏教学,以让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文化美以及情感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品鉴实践能力。
一、核心素养下古诗鉴赏教学内涵
语文是初中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考验学生日常交际能力,还考验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所以培育学生的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成长的重要阶段,古诗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初中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增强语文学科的素养,加强对于古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在古诗的鉴赏教学中。一是要开展语言教学,提升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的能力,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基本素养。二是完善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语言的构建和使用都深刻地体现了语言思维特点。三是培养语言鉴赏能力,使学生既能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文化美。四是培养文化品格,在诗词情感中塑造学生的内心和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核心素养下古诗鉴赏教学策略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策略
古诗言简意赅,每一个词句都经过作者揣摩和推敲,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如诗人贾岛曾在“推”、“敲”用词中摇摆不定,体现了文字运用的技巧和韵味。所以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语言建构与应用作为突破口,从诗词中挑选有关的意象展开分析。以《天净沙·秋思》为例,仅仅只是用简单的词汇就聚集了大量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词语所展现的意象就是一幅寂寥秋日风景图;紧接着,又以三个词语描述了三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羁旅思家的情感油然而起。而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意象则表现出苍凉、萧瑟、孤独的途径,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最后,夕阳、断肠人、天涯,意象的堆叠表现了思乡的情感,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
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句意,有利于学生把握诗句中的丰富的情感,感悟语言的魅力,从而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二)巧妙设疑,提高思维深刻性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想象性以及创造性,在深入思考中提升思维的深度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而营销良好的学科课堂氛围,需要创设丰富的情境。比如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
如在《野望》教学时,根据颔联的内容设计如下问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否可以改写成为“树上皆秋色,山中唯落晖”?哪一个句子比较少?通过设问的方式代替知识讲解,有利于学生思考叠音的用词手法,有利于学生体会诗词中的叠词的节美感。另外在探讨《野望》作者的情感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将首联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联系曹操的《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分析,可知诗人也渴望在政治上能够有所成就,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是“徙倚欲何依”,体现了孤独失意的落寞情绪。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在学习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
古诗是美的音乐、美的意境、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的结合体,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挖掘诗词内涵。以《泊秦淮》为例,一是对题材进行分析,初步把握诗歌情感。《泊秦淮》是“咏史怀古诗”,该类诗歌一般都会表现为以下情感:批判现实,感叹物是人非,对故人仰慕,渴望功名,对于历史规律发表自己的见解,显然这种诗具有非常明显的评判意味。二是对诗词背景进行分析,诗人在船上看到了两岸依旧灯火如昼,而此时大唐王朝危弱累卵,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诗人为唐王朝的前途感到分外的忧愁三是对诗词意象进行分析,“秦淮”“商女”“后庭花”等多个意象,都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通篇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每一个意象中都透露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从题材、背景以及意象中分析,有利于体会诗人暗含的情感,从而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关键在于教学中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因此在课堂中需要为学生扩大文化视域,增强文化的理解能力,对传统文化保持高度的认同。而古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结晶,承载了节日、民俗、季节、节气等诸多文化因素,同时还渗透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需要深入诗词要素,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以《观沧海》为例,根据学生积累的三国知识提出:“我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学生根据通过交流和讨论,了解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刘备和孙权三分天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煮酒论英雄。然后进一步提问:“曹操真的是在观沧海?”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全诗后可知,“观沧海”是托物言志,借助沧海星汉等意象来表达自己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以及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
结语
语文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探讨符合当前教育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課题编号:XJK19CJC06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瑞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读与写,2012(6):1.
[2]王汝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