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担心:桑娜的真实心路历程
——《穷人》一文重读后的思考

2022-03-22戴灿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桑娜西蒙渔夫

文|戴灿传

教学《穷人》一课时,我抓住了“穷”和“不穷”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关注人物心理活动,体会人性的光辉。两节语文课下来,却感到存在一些缺憾。一是缺乏核心问题,问题之间处于离散的状态。二是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刻画分割开来,两者关系不够清晰。三是“穷”与“不穷”的关系,六年级的学生理解基本没有问题,完全能意会,无须多加引导。

于是,我又翻开《穷人》,潜心会文,沿波讨源,渴望达到虽幽必显的境地。渐渐地,一个核心词语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对,就是“担心”。细读文本,我发现文中的桑娜是一个体贴贤惠的妻子,善于持家的主妇,也是一位纯朴热心的邻居。

责任:三重身份

这篇课文的“担心”的前提,我觉得是一份责任。站在“责任”的角度去理解桑娜的行为,可以更深刻地感受桑娜的人物形象。

作为妻子,她有责任去担心家庭的“主心骨”,所以渔夫捕鱼未归,屋外的恶劣环境让桑娜心惊肉跳,这是一份相濡以沫。作为母亲,她有责任担心孩子的生活起居,把他们照顾好,“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入睡”,这是一份舐犊情深。这两者的“担心”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作为邻居,她是否有责任在自己家都如履薄冰的境遇下去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答案是否定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西蒙死了,两个孩子面临死亡的威胁,这考验着这位普通妇女的良知和人性。从市侩、功利的角度,桑娜完成可以选择不作为,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她是没有责任的。高明的作者却选择让桑娜无法回避她本能的善良。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视角的切换。在前文中,文本叙事一直是全知全能型的上帝视角,而故事叙述到第7 自然段,却转换到“桑娜视角”,这个视角非常有意思,用西蒙之死的惨状和孩子无助的可怜叩问桑娜的灵魂,唤醒她母性的良知,让她“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一家扛起了抚养两个家庭孩子的重担,这是一种本能的善,是一种守望相助。

沉默:二处留白

“贫贱夫妻百事哀”,冒着生命危险外出捕鱼的渔夫归来,一无所获,渔网还破损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桑娜如何向渔夫吐露实情,真的让她难以启齿。一段简短对话之后,渔夫和桑娜陷入了第一次沉默。此处的沉默不正是两人内心的担心、自责、愧疚吗?渔夫因捕鱼落空,担心一家的生计难以维持。桑娜不计后果,收养两个孩子。两人内心如波涛汹涌,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处是“桑娜沉默了”,她担心这两个孩子的命运。如果渔夫不同意怎么办?是固执己见还是向现实妥协?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惜墨如金。也许这两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的读写结合留下对话的空间。

情节:一种匠心

文中的情节安排也是一种匠心。第8 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一个动词“抱”,第9 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一个动词“想”。这种安排从表达上讲,有什么高明之处?研读文本,就会发现桑娜收养孩子是不假思索的决定,没有深思熟虑。一方面反映出她作为母亲直觉的善良,另一方面看出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真实性的追求。毕竟桑娜只是普通的主妇,收养后的忐忑和懊恼以及陷入深深的自责才真切动人。如果调换顺序,表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另外,小说结尾处,渔夫催促桑娜赶快去。我们想一想这么重大的抉择,渔夫和桑娜商量了吗?两人在一个重大的决定面前,真的是毫不商量,自行做主。小说结尾这样的安排,不正是要告诉我们渔夫和桑娜身上是不约而同的善良,是心照不宣的默契,是彼此之间的心心相印吗?

到此,在温馨的一幅小图中小说戛然而止,却把“担心”留给我们读者:他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这也许就是小说的魅力。

猜你喜欢

桑娜西蒙渔夫
穷人
《穷人》梗概
渔夫和小猫
渔夫之利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充分检查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