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想象出发教学童话类课文

2022-03-22郑海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巨人小熊童话

文|郑海燕

在教材中,童话占有较大比重。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想象是童话的主要特征,有了想象,让童话更加精彩,对学生来说具有无穷的魅力。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为载体,注重对学生想象训练点的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一、锁定情节转折点

情节转折点是指事情的经过、结果突然发生了变化或者故事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等发生了明显转变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情节突然转变的地方,让学生猜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在有理有据的推测猜想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开始讲到小熊和松鼠是一对好朋友,可是后来因为一点小事他俩发生了争吵,小熊很难过,松鼠也很难过,这个地方就是课文中的情节转折点。教师可以由这个转折点启发学生想象,想象一下小熊和松鼠发生争吵以后各自会想些什么。教师依照课文提供的伏笔,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走进小熊与松鼠的内心,真正感受到小熊和松鼠后悔难过的心情,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感受小熊和松鼠和好如初奠定基础。又如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课,故事的转折点就是大象的想法发生转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大象的想法发生转变,决定继续把耳朵耷拉下来,再次遇到小兔子、小羊、小马、小老鼠等小动物时,小动物会说些什么,大象又是如何应答的。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新鲜、有趣,在想象中演绎了童话教学的精彩。

情节转折点是童话高潮或者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故事情节转折点展开想象,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想象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利用结构反复处

反复的结构是童话故事的主要特点。教材选编的童话故事有好多都是用反复的结构来架构故事,便于学生理解与讲述。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用反复结构架构故事的语言规律,让学生运用这种结构形式想象补写,丰富文本内容。

如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主要讲了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景,并且段落结构特点相似,属于反复结构。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其他小动物是怎么说的,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用处,请仿照课文中文本的结构形式想一想,说一说。又如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文中第3~5 自然段、第6~8 自然段在构段上具有结构相似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段落在结构上的特点,再让学生想象青蛙在卖泥塘时还有哪些小动物来了,它们对青蛙的泥塘提出了什么意见,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而且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教材中许多童话类课文都运用了反复结构。在这些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反复结构所隐含的语言规律,鼓励学生运用这种规律想一想,说一说,可以充分凸显童话的教学价值。

三、捕捉不可思议处

童话作品常常以超越现实的生活来创设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被童话作品中似真似幻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欲罢不能。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描写都感到不可思议:“春天来了,乡下到处开着小花,到处有小鸟歌唱。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仍旧是冬天的景象……”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就文本的不可思议处展开想象。有学生说:“难道巨人的花园被施了魔法吗?”有学生说:“除了巨人的花园,其他地方到处都是春天了,可是巨人的花园还是冬天,我觉得好像有一个在暗中控制着一切的人在盯着巨人的花园……”在学生的想象中,童话的奇妙得以凸显,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这篇童话故事中还有许多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以发现的眼光来审视文本内容,鼓励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让童话故事更丰满,更具体。

童话是作者在生活基础上的想象与幻想,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不可思议处展开想象,可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自由驰骋,使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四、聚焦“偷工减料”处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的,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童话作品中描写人物形象的相关内容,感受人物的心情,可以促进学生对童话中人物的深刻感悟。对于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描写不够丰满的地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并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加工”,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文第14~17 自然段主要讲了奶奶给王葆讲宝葫芦故事的事情,比如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这个宝葫芦是多么神奇,给他们带来了好运与变化等等。学生虽然喜欢读故事、听故事,可是看到课文中关于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这些人物得到宝葫芦的故事以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文写得太简单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是怎样得到宝葫芦的,得到宝葫芦以后发生了哪些事他们都特别想知道。教学这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对这些故事进行创编,给学生的阅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又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主要以巨人的变化与花园的变化串起了全文,花园的变化描写得比较具体,可是关于巨人的变化描写得却比较简单,研读课文中关于巨人的话的描写,可以发现课文是围绕巨人生气、失落到后悔,最后再到喜悦进行描写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巨人的变化,想象一下巨人每次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再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巨人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可以丰富故事内容。

童话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在编入教材的时候大都做了一定的处理。在教学这些童话故事时,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留白处,启发学生想象创编,让童话人物或者童话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提升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五、抓住意犹未尽处

教材中有一些童话故事看似完整,可学生读到课文结尾处的时候仍然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觉得课文没有写完。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故事内容进行续编,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故事内容,在续编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结尾处写到当蜘蛛看到顾客以后,却吓得匆忙回到网上,故事至此结束,它与四十二只脚的蜈蚣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蜘蛛以后还会开店吗?它会开什么店呢?课文中并没有交代,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着课文的结构形式展开想象,继续往后编,让故事更加精彩。又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小蜘蛛走后,还会不会有小动物来请求老屋帮忙,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说的,老屋是怎样回答,又是怎样做的,想一想,编一编。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以省略号为结尾,意味着故事还没有结束,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它的胡子在风中飘动着,接下来又遇到了谁?它的长胡子帮助人们做了什么事?请学生仿照着课文的结构形式继续往后编,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

在童话故事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故事的结尾,依据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仿照着课文的样式续编故事,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在续编故事中提升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童话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奇妙,并且能够在读懂童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丰富童话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让童话教学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巨人小熊童话
国内
童话镇
小熊
午夜童话镇
直立的石巨人
可爱的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