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象』『造境』:指向深度学习的古诗文教学

2022-03-22何秀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造境冰心古诗文

文|何秀萍

古诗文是文学的灵魂,更是优秀的文化成果。学习古诗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拥有独立而丰富的思想,开阔视野,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使学生文明、高雅,变得灵秀。当下,古诗文教学大多停留在读背、理解、积累等浅层次的学习上,缺乏对诗文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悟等深度学习。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余光中在《论意象》中指出:“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和精神创造的结晶。胡应麟认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意象,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发展思维,丰富情感和审美体验,自然能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一、“举象”悟情

所谓“举象”,就是把意象打开、呈现出来。如何“举象”?

1.想象发轫

古诗文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塑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然而,古诗文的形象并不就是意境。它只是意境的触发器,意境的母体。加之古诗文的形象总是隐多于显,藏多于露,一首古诗文的形象,只有在学习者那里触发想象,才能形成意境。想象架起了学生与诗人、诗歌对话的桥梁。古诗的意境美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被不断丰盈。《元日》这首诗作于王安石初次拜相开始推行新政之时。当年新年,王安石看到春节情景,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作此诗。这首诗取材于老百姓过春节这一民间习俗,生活气息浓厚。诗中抓住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逢年过节燃放爆竹,全家上下饮屠苏酒,更换桃符,以求驱邪吉祥,充分表现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年时的真实体验展开想象,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再通过反复诵读,让诗文中的每一个意象活跃起来,鲜亮起来,从而拨动儿童情感之弦,达到理性与感性的交融。

当然,想象,不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凭空乱想,而是有目的、有创造性的高阶思维活动。需要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体验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深层次品悟诗歌的意境美,获得审美体验。

2.媒体渲染

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相对抽象。“显象”过程要化抽象为具象,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多媒体凭借图片、声音、视频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营造丰富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如《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寒雨连江”“楚山孤”等意象,学生难以把握。教师可播放视频,为学生提供一个感知“象”的最为基础的虚拟情境:夜幕中,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辽阔的吴地,浩渺的江水与其连成一片。这样的情境,营造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3.拓展丰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意象也在不断变化。比如“月”这个意象,在《月出》里面是美的象征——“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在曹丕眼里,月代表悲欢离合——“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在李白笔下,月代表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孟浩然笔下,月代表着广阔情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牧笔端的月代表着感伤和凄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在李煜笔下,月代表着永恒——“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月亮这一意象,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多重载体,意蕴丰富:纯洁、美好、永恒、凄凉、离别等,不同的审美意境,能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但是,也有一些意象历久不变,如“七绝圣手”王昌龄笔下的“冰心”意象。“冰心”“玉壶”的字面义和比喻义:“冰心”形容人心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冰心玉壶”比喻高洁、清白、纯正的品格。教学时,我这样适时拓展:

师:文化讲究传承。在诗人王昌龄前、后,有很多文人都借用“冰心玉壶”来比喻高洁的品格。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朝·鲍照《代白头吟》

周苛慷慨,心若怀冰。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唐·姚崇《冰壶诫·序》

教学中,教师可紧扣“冰心”这个意象,使用拓展资源。在拓展中,深化之,丰富之,逐步举起这个“象”。学生不仅一一领略了“冰心”的高洁,诗人为人做官清廉高洁的形象也在自己心中立体起来,还从“冰心”一词中窥见了意象的承接。

实际上,每一个意象的产生,大多留有时代的印迹。所以,借助资料拓展,不仅能让学生亲近诗文,体会作者情感,明晰意象内蕴,感受文化传承,还能让诗歌中的“象”带着诗人的情意、品格、志向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把“象”立起、立住、立稳,让静态的、动态的景物或人物相生相辅,进而让学生和诗人心心相印。

二、“造境”悟意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里的“悟意”,悟的是古诗文的意蕴。要对古诗文形象有恰到好处的把握,既要“意到环中”,又要“神游象外”,领略象外象,境外境,言外意和弦外音。悟意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目标。悟意,需在“显象”基础上通过造境方能达成。

1.品味语言,造境

品读一首古诗文,根本是入境,而入境的有效方式是聚焦关键词句,进行涵泳品味。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形成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

如教学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寒”与“孤”,借助课文暗淡的背景图帮助其体会雨的“寒”与楚山的“孤”,感悟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在配乐诵读中,学生渐入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刻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间的离愁别绪,以及诗人的志向与品格。

品味语言是古诗文教学的“魂”。古诗文的深度教学,不能紧紧停留在诗意的理解上,而要“在文字中出生入死”,聚焦关键词句,不断品味,反复咀嚼、咂摸,才能获得语言的情味,进入诗文营造的特定氛围和审美空间,经历独特的审美体验。

2.联系背景,造境

诗是诗人的心声。王安石的《元日》,是王安石刚任宰相时写下的,诗中所描绘的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也含蓄地折射了诗人推行新法、革新政治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期待。教学中,教师可以简介诗歌创作背景,启发学生揣摩王安石走在新年的街头,看到老百姓过春节时热闹的景象,他此刻的心情。接着追问: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仅仅是指新的桃符吗?(新的法规给国家带来新的面貌,能让老百姓过上新的生活)如果你就是王安石,你来诵读一下这首诗。这样创境,还原了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认知坡度,促进了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3.诵读诗歌,造境

经典古诗文,充满诗情画意,而这“画”则是诗的意境。诵读是学生抵达意境的常用方式,它可以将平面的文字转化为有声韵、有情感的三维立体。由浅入深的诵读,能让学生的眼、口、耳、心都联动起来,多方面地感受语言,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意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学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烟花三月”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生:春季。

师: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美丽画面?

生: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各色鲜艳的花儿竞相开放,五彩斑斓的蝴蝶翩翩飞舞,碧玉一般的柳条也随风起舞……

师:(播放)轻柔、舒缓的古筝曲《烟花三月》,让我们美美地诵读这两句诗吧。

(生激情饱满地诵读)

师:通过诵读,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遥看草色近却无。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来江水绿如蓝……

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通过诵读进行“举象”,将文字还原成学生喜闻乐见、似曾相识的情景,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因此,只要诵读到位,“入情造境”就能水到渠成。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意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读懂诗意、理解诗情,努力“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让学生精神得到升华、安慰和愉悦,这是一条指向深度学习的有效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造境冰心古诗文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吹泡泡
迎“春”冰心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造境、起伏、强化——妙用技巧增强故事感染力
《寄小读者》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