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
2022-03-22郭彦萍王永治盛朋飞
郭彦萍,王永治,王 欣,盛朋飞,张 楠
(1.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2.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2003年SARS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双重破坏性,不仅有生命危险、经济损失,而且会造成心理创伤,甚至还会让部分人患上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对公众进行心理干预已成为共识[1-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疫情的突发,不仅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5-6]。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此次疫情与其今后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既往研究发现,SARS流行期间医学生群体有很大程度的心理障碍[7-8],医学生的心理障碍将对其职业认同感、学业成绩、自身健康及未来医疗服务质量造成影响[9-10]。本研究旨在分析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全力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秩序的稳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学、麻醉学等11个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问卷星进行线上调查,经专家咨询及预调查后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涉及4个调查问卷。本研究将有缺漏项或异常值选项的问卷判为无效问卷,共收回问卷3 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 304份,有效回收率为96.89%。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及基本新冠肺炎知识,共22个条目。
1.2.2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ale,CCSMHS) 由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11],CCSMHS测试内容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12个维度,量表共104个题目,每个题目按照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5个等级依次计1~5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得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遵循知情同意原则,要求匿名及限时填写、提交,问卷不涉及姓名等隐私信息和敏感问题,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网络问卷后台自动监测每份问卷的答题时长,答题时长<120 s问卷无效。
2 结果
2.1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调查对象的CCSMHS得分与2004年全国大学生常模得分(n=54 708)相比,除自卑、社交退缩、偏执维度,其余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医学生CCSMHS得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分)
表1 医学生CCSMHS得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分)
t值医学生(n=3 304)P值维度 全国常模(n=54 708)13.27±4.24 16.60±5.36 16.00±5.37 15.12±5.15 15.59±5.57 14.27±4.38 11.37±4.01 15.13±4.95 18.23±5.32 16.78±5.45 14.72±4.49 12.00±3.65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12.08±4.51 9.13±3.95 10.39±4.42 17.02±6.74 16.12±6.52 13.06±4.65 9.82±3.40 18.84±6.72 11.71±4.42 11.05±4.48 11.93±4.66 7.48±2.73-14.777-103.121-69.907 15.925 4.573-14.572-25.168 31.226-81.308-70.438-33.488-90.41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不同性别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以女生偏多,占62.35%,女生焦虑、自卑、社交退缩及冲动维度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社交攻击、性心理及精神病倾向维度得分低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2 不同性别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注:*P<0.05,**P<0.01
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维度 女(n=2 060)12.19±4.49 9.28±3.89 10.45±4.36 17.27±6.62 16.45±6.45 12.85±4.27 9.63±3.12 18.92±6.55 11.77±4.25 11.11±4.31 12.06±4.53 7.39±2.55男(n=1 244) t值-1.803-2.876**-0.995-2.683**-3.828**3.185**4.020**-0.842-1.080-0.869-1.999*2.388*11.9±4.55 8.87±4.04 10.29±4.52 16.62±6.91 15.56±6.60 13.41±5.20 10.14±3.78 18.71±6.99 11.60±4.69 10.97±4.76 11.72±4.86 7.63±3.01
2.3 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医学生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大三年级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医学生(P<0.01,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注:**P<0.01
维度 大一(n=1 023)F值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11.86±4.45 8.83±3.83 9.90±4.12 16.67±6.59 15.82±6.41 12.76±4.39 9.74±3.32 18.53±6.59 11.49±4.38 10.94±4.66 11.69±4.64 7.39±2.62大二(n=1 081)11.99±4.39 9.06±3.91 10.34±4.44 16.84±6.63 15.97±6.52 13.06±4.61 9.84±3.42 18.65±6.73 11.58±4.35 10.89±4.34 11.85±4.59 7.41±2.62大三(n=690)13.02±4.98 10.11±4.40 11.54±4.94 18.60±7.41 17.40±6.92 14.02±5.27 10.32±3.74 20.45±7.29 12.71±4.71 11.90±4.68 13.01±5.03 8.06±3.09大四(n=240)11.43±3.59 8.57±3.09 9.68±3.46 15.98±5.23 15.24±5.64 12.24±3.63 9.14±2.53 17.88±5.26 11.26±3.86 10.45±3.46 11.30±3.88 7.01±2.33大五(n=270)11.54±4.35 8.49±3.61 10.11±4.30 15.99±6.46 15.32±6.25 12.44±4.45 9.39±3.17 17.46±6.11 10.86±4.22 10.53±4.42 10.99±4.16 7.08±2.72 10.548**15.407**16.850**13.543**9.568**11.684**7.468**14.976**12.970**8.817**14.138**11.692**
2.4 不同居住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主要居住于城市,占54.15%,不同居住地医学生躯体化、性心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进一步分析得知,居住在农村的医学生躯体化维度得分低于居住在城市的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住在城市的医学生性心理维度得分低于居住在农村及城镇的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居住地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注:*P<0.05,**P<0.01
维度 农村(n=839)F值城市(n=1 789)12.29±4.75 9.19±4.09 10.44±4.54 16.96±6.84 16.05±6.63 13.02±4.56 9.66±3.26 18.85±6.77 11.67±4.54 10.95±4.45 11.97±4.68 7.45±2.68 11.69±4.01 9.01±3.60 10.22±4.08 17.06±6.49 15.98±6.21 13.09±4.48 10.03±3.48 18.65±6.49 11.60±4.26 11.13±4.43 11.77±4.41 7.51±2.75城镇(n=676)12.02±4.41 9.10±4.02 10.46±4.50 17.13±6.75 16.46±6.62 13.13±5.05 9.98±3.61 19.05±6.86 11.95±4.30 11.24±4.63 12.02±4.88 7.52±2.73 5.142**0.569 0.797 0.180 1.200 0.184 4.423*0.668 1.368 1.132 0.659 0.218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
2.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以非独生子女为主,占75.82%,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在焦虑和性心理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注:*P<0.05
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维度 否(n=2 505)12.14±4.52 9.22±3.95 10.41±4.41 17.09±6.73 16.19±6.47 13.05±4.63 9.90±3.45 18.96±6.72 11.77±4.43 11.07±4.45 11.92±4.66 7.50±2.78 11.93±4.48 8.83±3.95 10.30±4.45 16.79±6.76 15.87±6.68 13.10±4.68 9.57±3.21 18.45±6.72 11.51±4.42 11.02±4.59 11.94±4.66 7.43±2.57是(n=799) t值-1.142-2.463*-0.628-1.099-1.223 0.242-2.507*-1.853-1.437-0.233 0.110-0.666
2.6 不同家庭情况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以原生家庭医学生为主,占87.62%,不同家庭情况医学生躯体化、抑郁、性心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得知,原生家庭医学生躯体化维度得分低于重组家庭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家庭医学生性心理维度得分低于单亲家庭医学生,且得分高于原生家庭医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不同家庭情况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6 不同家庭情况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注:*P<0.05
维度 原生家庭(n=2 895)F值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单亲家庭(n=287)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3.32±4.31 12.02±4.50 9.07±3.88 10.31±4.35 16.94±6.63 16.03±6.42 13.00±4.61 9.79±3.36 18.77±6.60 11.65±4.35 11.02±4.43 11.89±4.64 7.46±2.72重组家庭(n=122)13.15±5.15 9.87±4.71 11.10±5.28 18.07±8.09 17.26±7.72 13.84±5.42 10.57±4.45 20.16±7.85 12.26±4.62 11.39±5.37 11.98±4.34 7.75±2.83 4.134*2.796 3.502*2.222 2.509 2.421 3.061*2.603 2.056 0.770 1.278 0.978
3 讨论
3.1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大学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躯体化、焦虑、抑郁、社交攻击、性心理、强迫、依赖、冲动及精神病倾向维度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这表明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与张丽丽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类似[12],分析原因可能与医学生培养模式有关,培育过程中注重人际沟通,有助于提高其自我认知水平,同时课程体系中包含健康教育和心理学相关课程,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能更全面地认识疫情,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担忧[13-14]。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可根据医学知识储备及专业特点全面地了解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
3.2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相比男生较差,这可能与女性的人格特征、内分泌[15]及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有关。同时研究发现大三年级医学生CCSMHS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医学生,分析原因可能与其即将进入临床实习有关(四年制),大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储备,即将进入临床,面对未知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居住地及家庭情况不同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相当。
3.3 心理干预措施
医学生心理干预措施:(1)成立校内心理干预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心理干预管理体系,包括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系统,健全学生—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咨询室四级预警机制,使心理干预工作更加制度化、系统化及有效化。(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相关培训,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及效果。(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筛查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医学生,在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建立动态心理健康档案,确保干预的实效性和针对性。(4)利用新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创新心理干预途径,确保干预工作稳定开展,提升工作效率。(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并结合班会、心理健康讲座、团队活动及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医学生调整心理状态。(6)学校除了进行心理干预外,当发现不属于心理危机的咨询范畴但却有严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医学生,应及时将医学生转到相关机构进行治疗。
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我院医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还存在年级差异。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教育机构,对医学生各方面要求较高,医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能否应对学习,同时也是其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