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个人”视域下五四运动中的思想解放*
2022-03-22周健
周 健
(中共广西区直工委党校,广西南宁 530300)
一、“现实的个人”催化了五四运动爆发,激发了思想解放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现实的个人”发展陷入窘境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个人,物质生产活动条件是如此的差,而他们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更是惨不忍睹。在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活条件无法保障下,“现实的个人”要么爆发,要么死亡,只有冲破这一切现有的篱笆,才能生存与发展。五四运动前的“现实的个人”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爆发的前夜。
(一)“现实的个人”外在的物质生产活动与物质生活条件
1.封建专制制度奴役与压迫人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敌入侵,内政腐败,许多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开始,封建地主阶级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的技术来实现科学发展,并最终实现国家的发展,可惜,甲午一战,让他们从梦中惊醒,技术的武装并不是出路。随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联名上书清政府,希望通过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达到国家改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顽固势力面前,这一改良变法犹如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同时,面对外敌不断入侵,中国的义士提出了“扶清灭洋”壮举,但那仍然是一厢情愿,封建顽固势力却是反其道而行。面对这些封建顽固势力,新兴的资产阶级进行了升级版的改变——革命。只有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才能实现资产阶级的发展。终于,辛亥革命爆发了。它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封建王朝结束了。人们看到了希望,但,那是短暂的。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列强独霸一方,中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军阀却在此时乘机掠夺财富,甚至夺取革命胜利的果实,并最终演变成复辟的闹剧,封建帝制卷土重来。人们所生存的环境依然没有改变——依然是专制制度;所存在的底层地位仍然没有改变——依然受压迫,依然受奴役。
2.封建思想的枷锁愚昧与奴化人
维护封建制度的封建思想,则是人们的精神枷锁,更是封建统治阶级愚昧与奴化人们的工具。孔孟学说围绕着“礼”和“仁”而展开。尤其是以“三纲”作为标准,而“仁”则以“五常”为标准。封建统治阶级把“三纲五常”统治人们的思想。为让统治者的地位更加神化,愚昧与奴化人们,维护其统治,把正常自然现象宗教化、鬼神化,把人们牢牢地束缚在迷信的牢笼中,误把统治者的统治是神的旨意。此外,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封建统治者推行八股科举制,以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体为标准,若超出这一范围,不仅被惩罚,严重者要判死刑。通过这种方式,禁锢人们的思想,僵化人们的思想。
3.军阀政府的妥协退让损害人的外在尊严
一战以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理直气壮地要求日本把在战争期间掠夺和侵占中国各项权益归还中国,并取消其逼迫袁世凯政府签订的所谓的卖国的“二十一条”,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然而,为各列强所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一切正当要求。当这失败的外交消息,连同胶济铁路主权转让给日本的行径一起,激发人们的痛恨,于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的怒吼声由北京传遍中国。这些呐喊,点燃了人们内心长久以往被压抑着的追求自由、民主、科学之火,让行动迅速成为一场全国性的反帝反封运动,一个新的阶级——工人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的运动。
(二)伴随着五四运动的高声呐喊,“现实的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条件隐隐凸显
五四运动的高声呐喊,振聋发聩的声音,震碎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虚假的面具,“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1.突破封建思想束缚,提倡人的自身价值
面对“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思想奴隶,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通过通俗易懂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对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批判。他们发表言论的重要阵地即是陈独秀1915年开始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先锋们直面代表封建思想的孔孟学说,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尤其是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等封建教条进行批判。因为在这些思想的奴隶下,人就是盲目的、无抵抗精神的、缺乏反抗侵略及压迫精神的、任人摆布的木偶,“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而这也是导致侵入者在中国横行霸道的病根。因此,新文化运动高举“打到孔家店”的旗帜,解放人的思想约束,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更加促进思想的解放,由民主转向劳工的价值转向马克思主义学说,追求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2.高举民主和科学,提倡人的权利与觉醒
新文化运动先锋们认为,唯有民主与科学才能救治中国现在一切病根。基于此,只要是符合民主与科学要求的,就应该提倡、推广;否则,应该批判并摒弃。“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本着实现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他们主张“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旧社会。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开来,新文化先锋所追求的由西方共和政体的民主国家向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与此同时,“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而又做到讲科学则需要“三戒”,其一,勿尊圣,即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其二,勿尊古,即坚持发展联系观点,与时俱进;其三,勿尊国,即倡导学海无涯,科学知识没有边界,学习没有国界。可见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主张学习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
3.反对形式化旧式文学,提倡彰显社会现实与人之本性的新文学
旧式文学围绕着封建社会统治者所规定的范畴,规定是高歌封建统治重复的格调,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文言文,与社会脱节,与现实脱节,背离人性发展的需要,妨碍着人的思想解放。因此,提倡“德先生”与“赛先生”,就要推翻脱离现实的、高歌颂德封建地主的文学,推翻迂腐的、内容空洞的文学,推翻不问大地只为鬼神的封建文学,建立从社会现实出发、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的新文学。
4.促进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五四运动的呐喊,震醒了国人,他们醒悟并爆发,解开思想的纽扣,迎接新思想。李大钊所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首次在中国这片封建土壤上系统地、全面地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介绍。在以他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锋们影响下,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萌芽的知识分子先进代表,如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等,旗帜鲜明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正是这些先进人物旗帜鲜明的宣传,让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开来。因此,没有五四运动的呐喊、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又极大地激发人们思想解放,不断为争取自身权利与封建统治势力作斗争,延续了五四运动的精神,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之源泉:实现“现实的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五四运动所焕发出来的思想解放精神,不仅洗涤封建社会思想,专制制度,愚昧无知的文学,凸显出“现实的个人”所需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思想,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过程当中。
(一)解除唯上唯书思想禁锢,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思考革命的方式与道路。革命领导权问题,革命道路的问题,影响着革命成败。如果说想通过与国民党的合作实现自我力量的壮大,实现中国革命成功的话,大革命的失败把中国共产党人惊醒;理论上,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要攻打大城市的城市中心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对这个论断的质疑。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思考革命方式与道路的问题。针对这个命题,中国共产党不断思想解放,最终从中国现实革命情况出发,解除了本本主义,破除对上级领导指示的迷信,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立足中国土地上,这次思想大解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这颗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盛开绽放奠定了基础,更是为实现中国的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打开了思想指引的大门,解决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的期盼,解决了中国人民怎么站起来的问题。
(二)突破旧习惯约束,开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解放就是要打破习惯势力与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前面没有走过的路,是对照本本,还是照抄照搬他人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更多的是照抄照搬,中期则是偏离了方向,出现了曲折与失误,后期则是扭转方向,实现突破发展。这其实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思想解放的一个过程。邓小平说,因此,突破以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认识突破,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上取得很大成绩,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如果说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开启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的大门,那么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则是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全面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大门。通过这两次思想大解放,马克思主义实现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留下非常深远的一步。解决了人民对温饱,对富裕的盼望,解决了中国人民如何富起来的问题。
(三)转变发展理念,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复杂多变局势、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党的建设薄弱等困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新境遇,思想解放,转变传统发展理念,转变为GDP至上,为速度至上的落后观念,树立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并将这新理念贯彻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去,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去,让人们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更加注重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城乡统一发展,在生产发展中更加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开放,在合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共享。在新理念指导下,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加友好的态度与世界共享,无论是对内的供给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对外“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这些新理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实现“现实的个人”发展与思想解放的现代启示
五四运动作为一种思想宝库,不仅为我们提供精神动能与借鉴历史,同时通过我们重新回顾与阐述,历史情景再现,精神再现。“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伴随着五四运动发展的是新文化运动,其主张要思想解放,破除封建制度,摧毁封建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在五四运动之前,民主与科学,更倾向于是西方的人权学说和共和政体。随着这些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锋人物,对这些民主与科学不断探索,思想解放不断深入,不断具体化,尤其是李大钊在文章中欢呼劳工主义的胜利;蔡元培发表了以“劳工神圣”为题的演说,号召人们要清楚认识自我价值,劳工是神圣的。自此“劳工神圣”获得更多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其实质就是反映着民主思想的深化。因此,五四运动高声的呐喊,新文化运动口号就由民主与科学转变为“劳工神圣”。这些理论与观点,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闪光点。在五四运动推动和促进下,思想进一步解放,由西方人权学说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又不断促进后五四运动发展。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岁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过程的当中,始终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境结合,思想解放,一切唯实际,才能够产生符合中国现实实践,指导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理论。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五四运动影响与其组织者和领导者分不开。陈独秀旗帜鲜明号召“要有相当规模的示威运动”“站起来直接解决问题”,并在发表了几期关于五四运动的报道,使得其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毛泽东对他评价说道:“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因此,历史发展到今天,思想大解放,同样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者。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思想解放,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思想解放。
(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五四运动的爆发,皆为“现实的个人”之需,皆是解决现实生存与发展问题。封建制度和思想阻碍社会进步,人的发展,需要思想解放,寻求民主与科学。因此,思想解放,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寻求解决之办法。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思想解放,着手解决中国革命前途命运问题,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就以问题为导向,就现今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人们之需,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精准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思想,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如党的建设弱化、贫困人口的脱贫、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等,推动中国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辉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与现实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为问题导向,思想解放,推动“两个一百年”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五四运动的爆发,离不开先进知识分子在理论上的宣传,离不开学生愤世嫉俗的呐喊,离不开工人阶级的有力声援,离不开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层级群众的支持,所有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地主军阀的强大合力。中国实践证明,执政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事情才能办成,才能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