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语用训练
2022-03-22彭美玲
彭美玲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所作的表述。《课标》还提出了“语用”教学理念,旨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但纵观当下语文教学,有的教师对语用的设置无所适从,尤其是对语用训练内容的选择更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那么,回归到真正的教学中,又该怎样通过语用训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与经验。本文提出要凸显年段目标,在研读中践行语用训练;联系单元内容,在統整中践行语用训练;感知文本特点,在迁移中践行语用训练;开掘智慧留白,在补充中践行语用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单元内容;智慧留白;语用训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面对语文基础教育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十年时光,近3000课时,却学不好本国母语,岂不是咄咄怪事。”当下,吕先生所言的“咄咄怪事”仍旧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阅读教学仍旧停留在繁琐分析的窠臼中而无法自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所作的表述。《课标》还提出了“语用”教学理念,旨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回归到真正的教学中,又该怎样通过语用训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在实际教学中的语用训练探索。
一、凸显年段目标,在研读中践行语用训练
《课标》针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其“语用”理念自然也不能游离于学段教学目标之外。因此,我们需要以《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为基准,在认真揣摩与研读的基础上设定语用教学的目标。一般来说,低段的语用训练侧重于训练学生用词的精准和一些简单句式的仿照,中段则要关注语段的结构和常用修辞手法的训练,高段就应该从文本的创作构思、篇章结构等维度展开训练。依循着这样的理解,我们面对文本进行语用训练的同时,就必须要从学段目标入手。
以《白鹅》一文的教学为例,笔者根据学段特点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版块:首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圈画课文中的关键词,把握文本的中心句;其次,引领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尝试理解“傲慢”“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的大致含义,并想象白鹅的具体表情;再次,教师相机得出结论:作者并不喜欢白鹅,在学生形成自己的感知之后,与教师的结论形成冲突;随后,教师出示生活中人们常见的一些反语,深入体悟反语中蕴藏的真爱,感性体悟反语表达的魅力;最后,教师引领学生重新回溯到课文的语境之中。此时,很多学生茅塞顿开,意识到作者丰子恺正是借用的“反语”的修辞手法,凸显了自己对白鹅的无比喜爱之情。
这一案例的教学,教师紧抓中段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以词语的感知为起点,经历了现场表演、生活中的反语等思维过程,将关注点聚焦在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体悟上,极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联系单元内容,在统整中践行语用训练
如果将每篇单一的课文比喻成餐桌上不同口味的“菜肴”,那么,单元教学后的整体回顾与把握,就是帮助学生将这桌丰盛的菜肴顺利消化。当下,语文教材都是以统一的主题编排的,每篇课文不仅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价值,同时,也能够在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巧妙整合,发挥“1+1>2”的效应。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定目标,锲而不舍”为主题,编排了 《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父亲的菜园》四篇文本,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精神追求与高尚品质。而这个单元的习作和口语表达主题,也都是记人训练。鉴于此,教师对这四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这样的处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从文本的事例入手,体悟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展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全神贯注》则要紧扣作者的细节描写,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与神态刻画人物特点;《鱼游到了纸上》要让学生领会并掌握“动作、神态+感受”的写作方法,学会将自己的感知融入到语言中的写作技巧。
如此一来,每篇文章都有着属于“这一篇”单列的训练价值点,同时,这些价值点融为一体,都指向于对人物特点的揭示。如此设置语用训练点,有效地构建了语用训练的认知体系,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感知文本特点,在迁移中践行语用训练
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从而熟练地运用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意的载体。语用训练就要先从文本语言的感知入手,在提升学生语言品析能力的同时,通过模仿与迁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内化和运用文本中的语言,设置了这样的教学:首先,教师引领学生对比三个语句: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啊;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其次,教师引领学生细致辨析语句中“替我拿”“给我洗”“帮我挠”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辨析作者动词运用的精妙,并在多重朗读中感知“谁帮谁干什么”的句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实践,尝试表达:我替弟弟__________,我给爸爸___________,我帮朋友____________,我为大家____________。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先从核心词语的辨析入手,然后关注文本中独特的言语形式,引领学生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吸收了文本规范性语言特点,让学生在阅读感知中吸收,在吸收内化中的运用,在运用实践中提升。
四、开掘智慧留白,在补充中践行语用训练
文本创作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会巧妙地省去一些内容,制造出文本的空白点,给读者想象并进行艺术再创造。文本中这些空白点,使文章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教师应该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好课文中的“空白”,发挥教育智慧引导学生填补“空白”,让学生将意识植根于书本、想象于书外,搭建语用实践的平台,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
以《月光曲》这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为例,作者的语言生动凝练,融传说、美景和情感于一体,凸显了文本的语言之美、情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在教学中该如何利用这篇文本的特点引领学生的语用训练呢?笔者发现,课文中在第三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中设置了留白,省去了人物对话的一些细节。针对课文的这一留白,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在了解语段内容、人物内心之后,设置语用训练:这对兄妹俩互相体贴,彼此之间感情至深,但他们在对话时,贝多芬正在室外,看不到他们对话时的表情、神态,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根据对话内容与语言环境,适当地添加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将这句话的内容变得充实、生动。
这一案例中,教师敏锐地开掘文本中蕴藏的写作留白,引领学生在深入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想象,从而促进了语用能力的提升。
五、释放发展冲突,在想象中践行语用训练
文本的故事情节有冲突才会精彩。故事人物在语言、动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矛盾是語文教材文本中的凸显矛盾,塑造人物品质,揭示深刻主旨。叙事性作品由一个个情节按次序组成,在教学中则应该抓住矛盾冲突点,紧扣文本语言梳理内外关系,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使之成为语用训练的重要资源。
以《半截蜡烛》为例,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情报,用智慧和冷静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故事发展到杰奎琳端着藏有秘密文件的蜡烛走上楼梯时,达到了高潮,矛盾与冲突就聚焦于此。笔者则紧扣情节发展的这一节点,引领学生进行想象练笔:面对即将熄灭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所思所得,始终围绕着人物表现出来的机智、冷静特点入手,在语言运用中,更合理地运用了课文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语句,将人物不同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紧紧抓住了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需要的语言素材,进行了巧妙而合理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结构的根基,而语用能力的发展需要以准确、适切的语用训练价值点为资源。只有综合考量学生的基本学情和文本的表达特色,我们才能探寻出最佳的训练切入点,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雨婷.寻找课堂教学训练点,构造语文课堂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 2015(6).
[2]张军.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J].七彩语文,2016(9).
责任编辑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