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融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2022-03-22冯劲梅刘琳王聪刘建兵刘春元

大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冯劲梅 刘琳 王聪 刘建兵 刘春元

[摘 要]课程思政教学是实现传统知识传授向更高层次价值信仰转化的重要环节。课程组对思政元素的选择、融入式教学方式、教师相关能力培养、新媒体的利用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使课程思政的教学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盐溶于汤的效果,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入式教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130-03

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 9 月 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提出 “立德树人”这一概念后,全国高校系统便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氛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成为课程思政领航高校后,提出要将课程思政全覆盖,但是由于以往专业课教学,特别是理工科类的专业课教学往往只重视基本原理、工程技术的讲授,部分实施方案和思政元素的融合突兀牵强,无法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初衷。本文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必修课——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何进行思政教育内容设计及选择教学路径等。

一、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备自动化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专业课,存在着课程内容繁多、学习难度大、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等问题,同时受限于课程学时数,学生在课堂上很难真正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想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整有效地讲授教学内容本身就比较困难,更使思政元素的融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融入式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挖掘高效的思政元素、思政因子,实现思政效用最大化,实现建筑设备自动化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反馈以及教师教案设计的内容,教师对课程思政中盐溶于汤的教学方法的掌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政元素的引入较为生硬,学生不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课程思政融入内容与思政课程部分内容重复,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情况,从思政素材的选择、思政内容的设计、思政教学路径安排、教师相关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体现出课程思政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融入式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安排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

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中,提出了对于未来工程师ASciT(爱科技)9大关键能力的培养(见图1),而这9大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意义在于在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工程师应有的专业职业能力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政治意识、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使学生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首先,思政元素的融入应该围绕未来工程师的爱科技能力才能体现出课程思政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工科院校的课程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时往往需要用工程实例帮助学生进行佐证和理解。对于典型工程案例的介绍,课程思政元素可以选择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在教授空调工程的系统控制时,可以结合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讨论核心芯片技术受制于人时我们可以使用的替代技术与方法,做到在探讨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程思政元素。这样的知识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必须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放飞梦想,实现大国工匠梦,最终实现中国梦。

其次,要引领学生学习“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理解“热爱本职、敬业奉献”就是“大國工匠”精神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具备应用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让学生树立“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岗敬业核心价值观”的决心。讲授社会及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培养的意识,让学生确定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个人的自我完善。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科学家的故事是比较容易融入课堂教学中的,特别是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小故事,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这些小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知识的动力与决心。还可以列举一些尽管已经身在国外的科学家,其取得的科研成果仍旧以祖国的名义发表在国际期刊的案例。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深刻体会到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让学生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

(二)融入式教学的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往往是思政元素融入生硬,比如简单的说教就不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没有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完美结合,教书与育人的自然融合,专业课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这一教学阵地,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注重课程思政课堂效果;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寻找契合点,激活兴奋点,以专业谈思想、说素养、讲故事,把事情说明、道理说透。教师需要对课程思政的融入式教学方法进行精雕细琢。

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在设计思政元素融入式的教学方法时,要细化到15分钟的授课单元,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感想与感悟。在具体设计操作中需要注意做到行云流水,仿佛清泉石上流,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要平静客观,切忌生硬介入,既不能打乱已有的理论教学的逻辑性,也不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案例式教学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好方法。进行案例讲解时,应很自然地将思政元素引入课程教学中,注意正反例子都要有。例如在建筑设备自动化典型工程案例的教学中,选择正面的例子——对神州系列航天器内人工环境保障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航空航天人工环境控制的发展情况,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这样正面的案例体现了我国经济技术水平飞速发展以及实现世界领先所需的严谨理性、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在列举正面案例的同时也需要列举一些由于能力、水平以及责任心等因素造成的失败案例。例如,在上海地铁4号线建设过程中,由于地下冷冻系统失效未能及时监控反馈导致塌方的安全责任事故。从失败的案例中,以反面教材的形式给学生以警醒,让学生意识到要成为未来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大国工匠”的责任心、实证求真的技术思想、尽忠职守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意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培养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重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学生专业社团的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这样在实践中相对较为容易产生盐溶于汤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建筑设备自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了送科普服务进社区活动,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区居民讲解家用空调的维护保养以及清洗的相关知识,在志愿者服务中获得专业成就感与奉献的快乐感,这种活动能培养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以及职业情怀。在新冠疫情之下,很多学生挺身而出,运用所学知识战斗在抗役的一线,担当社区、机场、车站的防疫志愿者等,也有学生在毕业时主动要求去西部,去条件艰苦的西藏等地参加志愿服务。

(三)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领者,育人必先育己。只有自己经过学习,理想信念坚定、品德情操高尚、教学能力出众,才能为学生引领人生方向、指点迷津。理工科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不能有效挖掘专业课程思政素材、思政因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生硬、牵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是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

首先,可通过正面引导、自主学习,参加培训会、交流会、论坛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知识,让教师理解其内涵、精髓,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使其具备相应的思政教学能力与思政教学素养。例如利用上海市举办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的契机,我校承办了分论坛。我校教师除了开展学校层面的教学研讨会,学院、系等还组织了课程思政的教研教改活动,通过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让专业课教师学懂弄实做通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一系列的培训、研讨与交流,我校专业课教师具备了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功底,实现了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提高专业课教师运用思政教育知识的能力。要把思政理论知识内容与价值内涵融入专业课程,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提高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实现有机结合。专业课教师要在深入、全面、细致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提取专业课程的思政因素,特别是要讲好与专业课内容相关的“思政故事”,把思政因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思政内容的比例,要注意松弛有度,避免造成本末倒置。过多地引入思政内容,会造成课程思政教学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类似的情况,反而失去了全面课程思政的初心。

最后,专业课教师需要运用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与深化。课程思政离不开教师的主导,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安排、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时刻关注时代热点,关心学生的关注点,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态度的目的。例如,在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教学中,学生比较关注舒适性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这个内容,同时因为生活中不熟悉工艺性空调系统而对其不热衷,这就要求教师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找准切入点,吸引学生。

综上,要在了解、认识学生兴趣、需求和共鸣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知识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特别要注重教学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启发式、浸入式、探究式以及团队合作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在思考、讨论、研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四)运用好新媒体网络信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微视频、新媒体等打造课程思政新空间,构建起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立体多维、跨越时空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平台。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学普遍采用线上授课形式,这使教师和学生对于线上教育的了解与掌握获得了更深的体验。年轻的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网络新媒体信息,因此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回看和暂停等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对课程的不同教学阶段进行不同的资源配置,合理安排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评价方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的目的。

借助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手段,除了注意课程教学视频的制作、教学课件的共享,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追踪分析,及时调整充实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案与内容。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国际形势大变革的今天,与时俱进,构建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思政课程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也是今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教学要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思政内容元素的选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路径的设计等对于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盐溶于汤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具有国家意识、政治认同、人文精神和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意识、职业情怀和职业素养的未来工程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 OL].(2019-08-14)[2020-05-19].http:/ /www.gov.cn/zhengce/ 2019- 08/ 14/ content_5421252.htm.

[3] 朱衛卿.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7):9-11.

[4]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5] 万芳.立德树人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9(5):80-82.

[6] 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J].人民教育,2019(7):6-8.

[收稿时间]2020-08-11

[基金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改项目“领航计划-示范课程”“新工科时代应用型高校建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改造与创新”。

[作者简介]冯劲梅(1969—),女,吉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暖通空调教学和科研工作。

sdjzdx202203231048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