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2-03-22王有蓉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外宣翻译具有跨文化和跨国际的双重特点,通过媒体途径传播我国的各项信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外宣翻译水平高低和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着国家国际形象的好坏。本文将从跨文化语用学视角及外宣翻译基本概述入手,探究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王有蓉,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专业2019级2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也日益提升。外宣材料作为传播我国政治主张、国家立场、对外政策的重要宣传媒介和传播途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在外宣材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习惯差异,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有效提高翻译准确性和专业性,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展现大国文化风采。
一、跨文化语用学及外宣翻译的基本概述
(一)跨文化语用学的基本概念
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国家及个人交际所使用到的语言特色及意义,探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运用现状以及规律。跨文化语用学属于语用学研究中不断发展演变出的一个具体分支,与社会学、人类学紧密联系。作为新兴的分支学科,跨文化语用学常被应用于翻译研究、文学研究等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外宣翻译的基本概念
顾名思义,外宣翻译就是以对外宣传为目的所进行的翻译,是翻译的一个具体分类。外宣翻译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基本概念。广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为了对外宣传所进行的一切翻译活动;狭义上的外宣翻译范围相对较小,是指对外新闻媒体报道、政府部门公告、企业介绍材料等文本类型的文本翻译。外宣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良好的政治意识,还要求译者可以准确把握两国之间的文化习惯、意识形态、价值取向、逻辑思维,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达到理想宣传效果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二、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
(一)区别语言差异
汉语和英语不仅在语言体系、词汇形态、语法句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由于两国间不同的地域特征、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造成两国受众接受传播信息时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译者在跨文化视角下进行外宣翻译时应当充分重视语言差异,秉持差异化翻译原则,有效提升翻译效率。外宣翻译的译者可根据受众类型不同,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和宣传方法,准确把握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差异,针对外宣翻译的特点,提高传播效果。
(二)重视语篇翻译
众所周知,语篇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和超出句子语法的范畴。外宣翻译工作人员在对外宣材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应逐字逐句翻译,而应将词句放在整篇文章中进行翻译,结合语篇意思,注意原文的意思表达和情感态度,慎重选择最适合的单词及句法,从而确保整个语篇翻译的准确度。尤其外宣翻译具有一定的宣传目的,代表着国家态度和国际形象,更应该斟词酌句,把握语篇整体感情倾向。此外,外宣翻译工作人员在着眼语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還需尽可能保留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可随意扭曲原意,加入译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在把握全文的逻辑结构后,结合宣传学原理,考虑传播受众的接受程度,切记要避免耳提面命式的说教式翻译。
(三)维护国家利益
中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外宣翻译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差别,提高自身政治觉悟,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增进国家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彼此间的友好交往。因此,外宣翻译的译者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敏感度,正确的国家观念,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承担起外宣工作的重大职责。尤其面临外宣翻译的词语选择、情感倾向等问题时,如果缺少扎实的语言翻译基础、正确的原文理解以及政治觉悟,很容易引起国家间不必要的矛盾纠纷,破坏国家形象。故而,外宣翻译工作者应当严格遵守翻译原则,准确把握原文情感倾向和政治态度,有效提高外宣翻译精准度,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基本策略
(一)报纸新闻的翻译策略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宣传媒体,用于向本国群众或者是其他国家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策方针等。报纸作为大多数国家所使用的一种媒体宣传媒介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影响力。到目前为止,报纸新闻的翻译策略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高效翻译标准。从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到新闻正文都是外宣翻译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外宣翻译的译者在对报纸新闻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处理其中的文化信息,确保报纸内容、信息及情感态度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太大的改变。
首先,新闻标题作为新闻中的一种独立文体结构,是对整篇文章事实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能让读者第一时间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同时一个优秀的新闻标题也能起到吸引读者注意力和阅读兴趣的作用。因此,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必须保留新闻标题的功能和作用,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应该尽可能贴合原意。
其次,中西方新闻导语形式存在一定差别,译者在对新闻导语进行外宣翻译时,应当在秉持“对等原则”的基础上,注重源语和译语间的区别,准确攥取信息要素,凸显文化特点。
最后,新闻报道类型多样,包括政治主题、经济主题、娱乐主题、社会主题等,不同类型文本风格不同,外宣翻译的译者应当充分保留原文的风格特点。同时,外宣翻译的译者在对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新闻本文中的文化因素、意识形态、主要观点等,潜心挖掘潜在意义和内涵思想。
(二)杂志新闻的翻译策略
杂志翻译一般具有记录历史事实的功能,是一种相对较难的翻译类型。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杂志新闻的文本内容和功能特点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杂志新闻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与报刊新闻相比对实时性要求不高,故而有充足时间对新闻事件的整个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诠释,是一种深度报道,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入思考,具有一定的倡导作用。其次,杂志的内容与新闻报纸相比更具专业性和细致性,对受众要求更高、分化更细,受众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此外,跨文化视角下的杂志新闻翻译还应当注意杂志新闻内容广泛这一特点。杂志新闻包含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外宣翻译的工作人员对杂志新闻进行翻译时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外语翻译技能之外,还要掌握较为专业的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提高杂志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四、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翻译人才素养提升的基本要求
(一)精准的语言敏感度。
外宣翻译的译者要注意通过不断学习来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敏感度,熟练掌握翻译的规律、方法和技巧。所谓提高翻译水平,就是要提高自身对于语言的敏感度。外宣翻译译者要保持一个习惯,无论笔译还是口译,平时听到或看到外语,脑子里就要马上反映出母语的对应词汇和表达,手底下要会写,嘴上要会说,反之亦然。这个交互的敏感度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积累沉淀而变得越来越高,需要的反应时间则越来越短,对应选项也会越来越多,“信达雅”的准确性也会越来越好。
比如,“I agree/I do not object nor do I bear other thoughts/I consent to the decision/You have my agreement/My view accords with yours.”这些短语的基本意思都表示我同意,只因说话人语气/身份/和所处场合不同而不同,外宣翻译的译者需要体会到哪种是正式用法,哪种是旧式用法,哪种主动,哪种被动,从而体会到说话人的心境和处境,或者可以想象出一个对话场景,才能算是合格的外宣翻译译者。所谓翻译技巧,只能建立在厚积薄发的底蕴上,没有一定的文学积淀和文化功底,就没有资格去谈翻译技巧,即使熟读了翻译技巧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二)扎实的双语使用能力
一名合格的外宣翻译的译者应该保持较高水平的双语甚至多语使用能力,特别是其母语水平应该处于并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天赋和处于有利外语语言环境的人是很少的,大部分翻译或者语言专业人才都是穷尽一生去使用各种方法保持语言水平不退步。外宣翻译的译者的母语水平决定了其使用外语的水平,这一点在中国的翻译人员表现中十分显著,因为翻译本身就是对两种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再造。译者的外宣翻译过程,就是对原文剖析之后用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而当前大多数从事外宣翻译工作的译者很容易陷入一种认知误区,认为只要学好英语知识就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翻译能力,殊不知,翻译能力的提升需要英语水平和汉语水平同时提升才能够实现。没有良好的双语使用能力,特别是母语水平一般或者较差,不但谈不上准确理解原文,更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的译文,尤其是在文学性的翻译中。因此,译者首先应保持扎实的双语使用能力。这种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只能通过后天坚持不懈地去积累和练习。
(三)丰富的文化素养积累
外宣翻译的译者要主动以开阔的眼界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外宣翻译的译者除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主动以开阔的眼界去不断学习、涉猎新知识,不仅要深耕自己擅长的领域还要懂得政治、经济、科技、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来加强自己的综合语言能力。外宣翻译的译者不应只懂得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也不能只懂得翻译技巧和理论,毕竟脱离实践的理论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的,一名合格的外宣译者,必须拿出时间,踏踏实实去生产一线或者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社会,总结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切实提高自身修养。因此,有志于从事外宣翻译的译者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在不断地实践工作中检验翻译理论,在专业的翻译理论中寻求翻译实踐操作的正确途径,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积累丰富的文化素养,有效提升自己外宣翻译专业技能。
(四)广阔的文学知识领域
外宣翻译的译者应坚持博览群书并重点了解和学习两种语言的优秀文学著作。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能否在较高水准上使用一门语言,也是考察一个人的文学功底是否深厚的依据,外宣翻译的译者需要多读名著并深入理解。中文的精华著作,比如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四大名著及近现代名家散文等;英文的精华著作,比如莎士比亚的著作、浪漫和现实主义作家的著作等都是需要涉猎的。当前国内大多数英语专业的要求就是“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简单来说就是,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且有自己专精的领域。因此,外宣翻译的译者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英语领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而应该放宽视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多阅读其他方面的知识书籍,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相关的书籍,了解一些专业名词,积累多样化的知识内容,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有效提升自身的外宣翻译能力。
(五)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外宣翻译的译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即是对外宣翻译工作人员才能的认可,也是对外宣翻译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保证。翻译工作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凡有志于翻译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作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建立的,对于翻译从业人员的科学评价体系,所有外宣翻译的译者均需通过考取证书来认证自己的能力并找出不足,译者最需要避免的就是闭门造车和裹足不前。外宣翻译工作人员在精进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尤其是提高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和政治觉悟。毕竟,外宣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卓越,专业技能过硬,还需要具有情感态度、政治理想和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基本原则的研究探讨,总结了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基本策略。外宣翻译的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能力和专业文化素养,更要树立牢固的跨文化意识和正确的政治觉悟。只有译者明确跨文化语用视角下外宣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断提升翻译水平和文化素养,才能够改变我国弱势文化的弊端,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展示优秀的大国风采。
参考文献:
[1]周晶.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旅游外宣翻译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1):14-18.
[2]王燕芳.跨文化视域下的旅游外宣翻译研究[J].轻工科技,2019(4):145-146.
[3]杨卉.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外宣翻译的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9(3):146-147,155.
[4]李连波.跨文化背景下旅游外宣翻译探究[J].英语广场,2019(12):28-29.
[5]荆志芳.基于语用学视角下对跨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0(2):99,108.
[6]曹晓晨.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海外英语,2020(16):77-78.
14175017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