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星影片公司早期电影观念探究

2022-03-21王艺璇

大众文艺 2022年5期

王艺璇

(南京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一、明星影片公司的创立背景:“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刚结束被列强侵略的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刚刚结束。中国的民族实业正在不断复苏,变革的浪潮把幸运的人冲到了繁华的大上海,五四运动的浪潮把西方的新思想卷进了这座“魔都”。一时间新事物、旧事物、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一起涌进这座黄浦江边的城市,光怪陆离的生活充斥着每一间舞厅与影剧院。此时,我国的影戏事业正如襁褓中的婴儿,在这熙熙攘攘的海上城市嗷嗷待哺、野蛮生长,但到底中国电影的萌生,全仗群策群力,发起之人应有雄厚的实力和远大的眼光。在这样一个粗莽生长的大环境中,明星影片公司从中脱颖而出,发达了我国影戏事业,提高了我国影戏界的名誉。

明星公司从创立之初一直是中国早期电影行业的龙头老大,它如此高的地位是来自商业和良心口碑上的双丰收。从表1中能看出来明星公司1926年的营业收入是往后8年里净利润最多的一年,也是明星公司早期商业盈利的一个高峰。从影片的数量上也能看出,1922年出品短片4部,1923年出品影片1部,1924年出品影片4部,1925年出品影片9部,1926年出品影片11部。

表1 ①

二、开疆拓土的张石川:“尚无主义之足云”

1.文化背景对张石川电影观念的影响

相较于郑正秋,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开疆拓土功臣,并没有在学界受到应有的重视。张石川之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因为他更偏重电影的商业性,在他看来,电影主要是一种具备娱乐性的实业,与其他实业没有质的不同。明星公司成立伊始,张石川在《敬告读者》中强调“尚无主义之足云”“处处唯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的电影策略,“惟兴趣”是以趣味为制片和观影的主要驱动力;“博人一粲”是指电影的拍摄目的是获得大众的认可和趣味上的满足同时也得到一定营业上的成功,虽然张石川的电影观念用今天的视角看来过于浅薄和片面,但是在当时尚处于草创期的中国电影来说,他对于当时国产电影的类型初创和建构有着重要贡献。

张石川的电影观念强烈地受到了他的家庭生活背景影响。1905年,16岁的张石川还是一个“愣头青”。他强忍着丧父之痛,离开家乡宁波,跟着上海三大滑头之一的舅父经润三在上海混码头,他希望像舅父一样,将来也成大买办。张石川在买办时期运用自己一口流利的洋泾浜英语整日与美国房地产商打交道。长期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的张石川耳濡目染,从小做起,勤学苦干迅速懂得了做生意的基本礼数,这几年的生意经验练就了他独特的商业眼光和生存之道,也为他后来的电影制片事业打下了基础。

张石川最初踏入电影行业的原因便是为了一点的兴趣和好奇的心理,当时的张石川甚至连电影也没有看过几场,但是出于商业上敏锐的嗅觉,张石川相信电影业会是未来的生财之道,也是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来自行业的邀请。1913年张石川被美商伊什尔和萨弗看中,聘为亚细亚影戏公司顾问,主持拍片事务。同年亚细亚影片公司成立了,他在“亚细亚”影戏公司和郑正秋的第一部作品《难夫难妻》诞生(又名《洞房花烛》,郑正秋编剧)。一部《难夫难妻》让他提起了对电影无穷无尽的兴趣,即使郑正秋已经离开了亚细亚公司,他依旧单枪匹马做着影戏的生意,在此期间他导演拍摄了《店伙失票》《脚踏车闯祸》《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等十余部照猫画虎的滑稽影片,从这些影片的名字就能看出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更注重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他还没有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的形式,也没有意识到电影可以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水平。

2.改编文明戏逐步形成迎合观众口味的观念

张石川在创立明星影片公司之前就已经有通过改编热门文明戏,以此迎合观众口味的想法和行动了。曾经有人问他吸引观众的秘诀何在,他回答说“无他,剧情见胜耳。盖国产影片怒崛至今,不过三年而已。观众程度,于上海一地稍见参差外,余皆以明了为先。而吸引观众动情感者,唯在剧情入胜耳。”年幻仙影片公司张石川执导的《黑籍冤魂》上映,在影片上映之前,文明戏在上海十分流行,南市“新舞台”剧场上演的连台本戏《黑籍冤魂》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亚细亚影片公司在拍摄《难夫难妻》之前曾想拍摄《黑籍冤魂》,但因为影片揭露了鸦片的种种坏处,等于是自断财路,这才作罢。等张石川到了幻仙公司,他回想起《黑籍冤魂》在市民间的极大轰动,为了得到观众的关注,又重新操持起了《黑籍冤魂》的拍摄。果不其然,影片的销路和文明戏一样好。从张石川对待《黑籍冤魂》这部影片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拍摄并不是为了揭露鸦片的危害,警醒市民远离鸦片,而是意识到此故事前有文明戏铺垫,市场已经帮助张石川验证了这个故事的市场欢迎度,揭露鸦片的故事题材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易于观众理解,公司有利可图,因此才选择此类题材进行拍摄。此后张石川强调商业追逐的制片方针一直延续到明星影片公司时期。

3.看重票房确立追逐利益为主的制片方展

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这是张石川第二次从事电影导演的工作,在他的眼里此时的欧美电影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那时中国电影界还没摄制长片的可能,一般观众也只有欣赏滑稽短片的胃口。”在明星影片公司建立初期张石川就意识到了观众的胃口与影片的贴合度。在《自我导演以来》中张石川特别用卓别林的例子来说明外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1915年卓别林的短片作品已经在上海放映,广受上海观众所熟知,他们称其为“滑稽大王”“快活大王”。随着卓别林在上海知名度的提高,张石川和郑正秋二人决定第一部摄制《卓别林游沪记》滑稽短片。在当时的上海卓别林早已不是那个“只会乱跳乱蹦的小丑”,而是已经成了“妇孺皆知的喜剧圣手”,模仿卓别林甚至成为上海普通人家闹新房的游戏之一。郑正秋根据此制片方针编写了《滑稽大王游沪记》的故事。从这里已不难看出,张石川在创立明星影片公司的时候已经是主动地学习西方热门电影类型和风格,追求票房成绩,贴合观众口味了,而不是盲目地凭着一点兴趣去随意琢磨。

《滑稽大王游沪记》之后明星又拍摄了郑正秋编写的《大闹怪剧场》,影片中出现了中国人扮演的卓别林和罗克两位美国当红喜剧明星。就这样,明星公司的前三部短片的基调定在了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标。

明确了以追逐商业利益为制片的主要方针后,明星影片公司紧接着拍摄了《张欣生》这部影片,《张欣生》是模仿《阎瑞生》的一部血腥恐怖电影,影片凭着社会上对张欣生一案的关注而大肆放映绞杀、蒸骨验尸等恐怖的场面刺激观众的感官和满足观众猎奇的心理。总之,此时张石川制片的目的都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主张良心的郑正秋:“新一分是一分”

1.五四运动下新旧拉扯的观念诞生

五四运动是一次剧烈的历史大震荡,新旧中国在这一年辗转不定,新文化与旧文化,新思想与旧思想,新道德与旧道德,这些新旧交替时刻激荡着本身就脆弱不堪的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庄严任务。这股潮流推动着每个人前进,有的人迎接它,有的人接受它,还有的人拒绝它,电影没有直接被卷入这场声势浩大的浪潮之中,新剧却应运而生,郑正秋、郑鹧鸪等后来明星影片公司的顶梁柱们被卷入了这场新剧潮流中,此时的上海,鸳蝴派文学、新剧、电影杂糅在一起,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它们之间相互拉扯。

郑正秋和张石川并成为我国电影界的拓荒者,生长在清末的郑正秋并没有受私塾文化的影响,按照家族的希望,继承祖业、求官经商,反而醉心于戏剧研究与实践。1912年,有自日本归国者多人,首倡新剧,是时郑正秋主笔《中华日报》,常写剧评。次年,郑正秋在自办的《图书剧报》上主张改良旧剧、提倡新剧,借高台以施教化,把现实社会中的现状和民间的心声与疾苦反应在戏剧的创作中。后来,他又在《民立》副刊发表关于优伶的社会使命,戏剧的社会功效的文章。在郑正秋看来,戏剧是社会教育的先行试验地,戏剧演员是社会教育最好的导师,演员们可以引导风俗也可以左右民情。因此,在戏剧演员的把握上切不可忽视放松,对于戏剧本身,更不能漠然置之,现在我国的喜剧演员们能肩负此大任的已经不多了,而戏剧的发展又过于迟缓,所以需要有一些有志的文人投身戏剧事业。郑正秋正是秉持“文学士出身而更始”的精神,而选择献身影剧事业,他对于新剧的爱好和理论上的钻研为后来他的影剧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出新路确立营业加良心的制片思想

按以往的研究,常说郑正秋是从演剧舞台转到电影界做导演的,但在郑正秋自己看来,倒是先做电影导演,再转到舞台上做导演及演员。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初时,社会上的制片者还是把电影单纯地看作时髦的新鲜玩意,观众也以电影的奇观性作为观赏选择的出发点。加上当时电影的制作水平幼稚粗糙,国片在当时普通大众心中的地位尚不如文明戏。因此,明星公司是沿袭以前制片者的老路,继续把电影当作一种“玩意儿”看待,还是探索出一条新路成为最亟须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开拓者之一的郑正秋提出走一条新路,制作正剧成为郑正秋最重要的制片要求,同时提出适当的主义,用以揭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取材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主张”,郑正秋的制片思想可以用营业加良心概括,这样营业加良心的制片方针事实上也不是郑正秋首创,在以往的小说、戏剧中,都能初见端倪。可以看出,郑正秋的这一基本思想,是他从电影的营业实际出发,根据新剧活动的经验而提出的。

在郑正秋看来欧美国家的电影内容已经在创造人生、改造人生乃至批评人生,而我国的电影事业尚在起步,观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十分有限,过于超前的电影创作不利于影片本身的传播,“平民意识”成为电影叙述主要的考量标准。在现在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电影作品的取材不宜过于高深,不能只考虑极少数有学识的知识阶级,而应以大多数普通观众为主要创作对象。他还认为,电影的确应该向艺术的方向靠拢,但是只能一点点慢慢提高,否则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观众无法理解故事情节,更谈不上明白其中的主义。既然观众在精神上难以得到满足,影片在营业上也难以有所盈利。因此,郑正秋针对中国当时观众的审美水平提出了这样的制片方针:首先可以尝试迎合社会大众的观影心理,接下来是适应社会心理,最后才是走向艺术提高的道路上去。此时,郑正秋已经意识到艺术的电影并非大众娱乐的消遣之物,明确提出含有主义的影片是未来中国所需要的影片。

作为一名编剧,郑正秋认为影戏编剧的真正难在“新旧并蓄”,影片面向的人群从知识水平上不应该只顾及有文化的人群,从地域角度划分,也不应该只追求适合上海人眼光的影片,应该远近兼顾、兼收并蓄,否则过于理想化的影片不仅会消耗公司的制作成本,而且会影响中国电影事业的长远发展。以电影《玉梨魂》为例,郑正秋的创作并没有突破古典小说的框架范畴,之选择观众所熟悉的故事进行影像化的改编,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观众接受度的考量,甚至影片过度迎合了观众的阅读和观影习惯,对于原本的《玉梨魂》并没有提出删改。在影片《苦儿弱女》《好哥哥》和《上海一妇人》等同时期的创作中能够看出,影片中的女性仍然是悲苦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承载着来自时代的巨大责任中国传统的苦情戏做仍然是这一时期郑正秋的主要创作内容,家庭伦理的色彩十分浓厚。但是,相较于20年代后期风靡一时的武侠神怪片来说,郑正秋制片的眼光已经落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上,高于上海,放眼全中国,对未来的打算也不仅局限于明星公司本身,而是未来中国电影视野的整体发展。作为一名导演,郑正秋更愿意在喜剧里穿插感人的情节,和良心上的主张。郑正秋之所以徘徊于主义和营业之间,不仅因为他单纯追求良心主义,同时也在乎未来的营业收入。

观众审美的幼稚和公司营业的需要导致郑正秋选择“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主张”的制片方针。但另一方面,郑正秋本身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影片发展的桎梏。“良心”成为郑正秋制片观念中最重要的“主张”,但是,他曾坦言,自己的年纪渐渐大了,自己的学识慢慢够不上也只能“新一分是一分罢了”。总的来说无论郑正秋本身的观点是否局限,至少在他的创作中是主动自觉地揭露旧的糟粕,提出新的思想。

结语

自从明星影片公司诞生起,它在国产电影业中的商业和良心上的成就算位居榜首。从22年-26年这几年的影片总量看,明星公司每张影片的上映,无论平庸或是优秀,其票房成绩都是十分漂亮的。即使拿来和好莱坞的影片相比,都不见得逊色。所以明星公司的影片到底有多大的优点,能让观众趋之若鹜。同时,明星影片公司长期创办影视刊物,带来大批读者。为什么明星影片公司能在欧美影片巨擘的压力下获得一群属于自己的忠实观众,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教化能力,在影片中揭露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这是一个值得今天中国电影市场思考的问题。

评论界常常会刻板的认为郑正秋的“良心主义”和张石川的“趣味”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分歧,但事实上,两者一定是同大于异。从1922年到1926年这五年间明星影片公司的创作来看,张石川和郑正秋合作的影片占一半之多,这么高的合作比例绝不是靠互相妥协让步就能完成的。因此二人所代表的明星公司的电影观念某种程度上解答了他们合作多年的原因。

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这种蓬勃的生机在带给电影市场无限可能的同时,也让电影市场变得鱼龙混杂、不可捉摸,有时一些电影以外的噱头会让人忘记一部好电影的内核是一个能抓住人心的故事、是一段深入人心的表演、是一种发人深思的思想、是一束教人向上的力量,但终究人们会记起电影的本质。

注释:

①数据来源: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M].中国电影年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出版,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