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媒体视域下路桥莲花的传承与发展

2022-03-21应震云霄

大众文艺 2022年5期

应震云霄

(台州学院,浙江台州 318000)

一、“路桥莲花”的起源与发展

“路桥莲花”乃“莲花落”发展的一个分支,发展于浙江省台州路桥,辐射并流行于当地及周边的黄岩,是富有地方性色彩的一种戏曲,深得台州人所喜爱。

“莲花落”源于佛教,此说法最为广大学者所认可,唐初僧人道宣《续高僧传·杂科声德篇》中记载描绘了僧侣通过唱“落花”来获得募捐的场景,在乞讨中更讨巧。[而“路桥莲花”同源于隋唐佛曲“散花”“落花”,直至南宋期间,多为乞讨者传唱,在沿乞中更为讨巧。清中期流入路桥,传唱至今,同时与路桥当地方言、古老的乱弹戏腔调、道士戏糅合而形成。

通过翻阅大量史料记载,走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笔者发现“路桥莲花”的音乐属于曲牌体,唱词多为新编,融入地方方言,注重与听者的情感交流,以及口语化,通顺流畅,通俗易懂。同时,早期“路桥莲花”的多以口口相传,后在相关戏曲热爱人士的继承以及创编、集中教学排练下,有了更为蓬勃的发展。台州地区人杰地灵,道教兴盛,“路桥莲花”的唱词中带有新民歌、竹枝词体的色彩。

二、“路桥莲花”的传承

“莲花”在台州地区范围内拥有几个分支,具体如下:路桥莲花、螺洋莲花、温岭殿下莲花、黄岩高桥莲花、椒江前所莲花、玉环莲花等,其中“路桥莲花”发展态势较好,以其独特的戏曲魅力被大众熟知,被列入第二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路桥莲花”的传承发展历史中,业内看重两位演员代表人物:

1.王阿妹(1923-2001),男,路桥田洋王村农民。14岁跟茶馆店讲书的金云初老先生学莲花,后凑合村里10多个小青年组班演传莲花,参加镇上“庆祝抗战胜利”大游行任莲花头,多次无偿接受专家采风挖掘、毫无保留地吐莲花。留下了古音乐4支,曲目单曲开篇《千年修炼白蛇妖》《三国·斩颜良文丑》等6段,套曲短篇《梁山伯与祝英台》1出。

2.王颖(1962-),女,路桥莲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6岁学唱莲花,演唱“路桥莲花”40余年间创立了“特有的民间说唱音乐演唱法”;并在表演上形成“花俏击节法”和“静唱加情景演绎”的走唱表演法。曾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承奖、组织奖,作品入选全国曲艺周闭幕式演出等。

同时以下两位也为“路桥莲花”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王志福,男女莲花开拓者、最佳音乐人(作曲、伴奏)。

2.蒋保定,路桥莲花著名导演。

目前,“路桥莲花”共两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宗元、王颖。同时拥有一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基地——路桥实验小学。

三、路桥莲花传承目前面临的状况分析

“路桥莲花”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却目前面临几大问题:①传播度低;②少有新作品;③缺少专业的运行团队以及演员;④定位有所偏差,无法确定是否是属于艺术作品。这几个问题都直接打击着“路桥莲花”的发展,且存在着恶性循环的情况。

1.传播度低

市级政府以及路桥区政府非常重视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把“路桥莲花”当作一张金名片,2012年成立“路桥莲花传承演出团”,组织编演,选送参赛,区团拜会、文化走亲、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下乡等重大演出活动,都把路桥莲花作为必选节目,把它“活”起来、传下去。但是“路桥莲花”目前现有的传播方式仅仅限于政府文化部门组织或邀请的各项演出以及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路桥实验小学路桥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基地选送),基本受众于现场观众,只限制于区级、县级,传播效果甚微。

经过笔者对于180位不同年龄阶层的群众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取样群体中,只有53人听说过“路桥莲花”,占比不足三成,且真正欣赏过“路桥莲花”的人数占比不足20%。50岁以上看过“莲花落”演出的中老年中,实际在晚会或是路演现场观看的仅有21人,其余6人皆为多年前从乞讨者口中听过,且无法论其艺术特点是否与目前“路桥莲花”形式相同。虽并非大众普查,取样群体有限,但仍尽量保证各取样条件下每个组别的人数平均。随着科技发展与电视广播传媒的大众化,虽有部分报道涉及“路桥莲花”的演出信息或是公益课堂,但仍只是皮毛,无法将“路桥莲花”的作品本质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本身予以传播。

2.少有新作品

目前参与创作的艺人屈指可数,老艺人相继离世,王宗元老先生也已有80多岁高龄,在缺少专业性团队的前提下,在作品创作上,多数以沿用老曲牌进行填词,新腔的创作困难,产量低。

3.缺少专业的运行团队以及演员

目前在“路桥莲花”的演出团队基本自主进行排练,专家指点较少,打磨出精品的速度较慢。路桥实验小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基地,也为“路桥莲花”提供了学员,但学生年纪尚小,初学者虽可学成身段步法,却也难以把握住演出精髓,且学习至小学毕业后便出现无继续训练的学习环境,家长亦无以“路桥莲花”作为专业学习来进行培养的考虑,导致“路桥莲花”难以传承,在年轻一代中甚至出现传承断层现象。

4.定位有所偏差,无法确定是否属于艺术作品

通过对180位(附录)不同年龄阶层的群众中知晓“路桥莲花”的群众进行问卷,对于“路桥莲花”,中老年普遍认为此剧种为乞讨者演唱的剧种,不可登上大雅之堂,并未意识到正是口口相传才是“路桥莲花”得以流传、传承的重要途径;而青少年虽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但缺少对此剧种的了解,兴趣乏乏,且21世纪初,义务教育法推行校园内讲普通话,更是让现青少年一代的方言普及降低,无疑对“路桥莲花”这一以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又是一强烈打击,方言等于“土”思想也影响了这一带青少年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近两年,虽有方言节目的推广等补救措施,但效果甚微,发人深省。

四、路桥莲花的发展策略研究

“路桥莲花”所面临的问题环环相扣,不断地进行恶性循环。文化是社会物质与精神的财富,从本质上传承就需要一代代人秉承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不断地去包容、学习、推陈出新。而艺术不仅仅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雅俗共赏,在二次元、喊麦等非主流文化都可共存的社会中,为何传统作品却不被人接受所传承?在此前提下,“路桥莲花”的大众接受度的确存在着众多问题,缺少共情性。

1.作品的创作

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作品,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同时达到演唱者、演奏者与聆听者的共鸣才是一部作品的完成的首要目的,这便是一部作品的“一度”创作。“路桥莲花”目前曲牌仅有十多首,对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莲花落”曲牌五十多首,且不断有新作品出现,“路桥莲花”的中坚力量略显单薄。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目前极少有专业音乐专家或从事着为“路桥莲花”进行写曲,仅通过目前的传承人们自行创作,作品出成果少、慢,且仅限于主旋律曲调与唱词的编写,“一度”创作是需要攻克的第一个难题。2018年,路桥区文广新局召开“路桥莲花”曲本创作座谈会,同时聚集民间传统老艺人及路桥区诗词协会等近30余人参加,会上,各专家就各自在曲本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想法,同时针对现阶段的曲本创作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路桥莲花”的发展。

作品的表达是一部作品的“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表达体现在唱、演以及乐曲的配器上。对比其他地区莲花落,有打击乐器,同时加入音高乐器,对配器、节奏进行精心创编,同时,笔者通过对现有“路桥莲花”演出视频、演唱音频以及现场演出效果进行分析,“路桥莲花”曲调单一,伴奏均以单一的旋律线为主,缺少和声配器以及乐器对话效果,且伴奏的强弱对比变化少,情感表达不够明显。虽然此戏曲以打击乐器为主,击节而歌,但在音响效果的丰富性上还需要进行美化加工。因此,在“路桥莲花”的作品上,需要动员更广大的音乐从事者去进行创作。

“共情”是一部艺术作品最需要表达的重点以及难点,这也是对于一部作品的三度创作。目前,“路桥莲花”的新作品《战役情颂党恩》正是符合了时代的脚步而创作。

战役情颂党恩

作词:毛国平 王颖

作曲:王宗元

庚子新春将来临 新冠病毒猛入侵 武汉成了重灾地 全国蔓延遍疫情

可恶的病毒恶性重 横行肆虐来势凶 传染快救治难 害得平民百姓勿安宁

一时对付难摸清 怎忍病魔来欺凌 汉江呜咽泪水流 黄鹤楼台鹤悲鸣

党中央领导真英明 挥师布阵本领精 调动全国战疫情全线出击科学防控

精准施策节节赢 全线出击节节赢 喜看疫情日见好 胜利在望笃笃定

白衣天使立大功 救死扶伤扭乾坤 彰显中国强力量 展示中国好精神

赞歌曲曲唱今朝 口碑声声颂党恩

2.演员的培养

“路桥莲花”虽有传承群体,例如社区、街道曲艺馆以及各民间社团在共同努力,但演出缺乏精细与专业性,演员缺少系统性的培训,这也是一部作品“二度”创作中的一部分。演员的选定除兴趣爱好者以外,应从小培养入手,这也是传承的保障。

通过不断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基地路桥实验小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初高中阶段传承效果甚微,“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路桥莲花”的辐射范围较小,普及度与重点培养需要两手抓,且在断层处做好传承交接工作,如何使学生能够自主性地进行传承,除了“路桥莲花”本身的影响力发展,还需要培养学生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点及线普及至初高中,以线辐射至面而影响社会,这个阶段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也是“路桥莲花”的纵向传承。

3.媒体的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普及,早已离不开大众媒介的宣传与传播,这也是“路桥莲花”的横向传播方案。

台州地区的其他戏曲,例如台州乱弹等早已抢着大众媒体宣传的第一波福利而逐渐普及。而2020年逐渐向5G互联网迈进,大众媒体宣传已不再局限于报纸、杂志、网站、新闻以及公众号推广,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与淘沙式的消亡已成为现实。

近期,短视频爆火,不断有新的热点出现,这种快速、直观、简短的传播方式,无疑顺应了现在快节奏的社会。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绝对不能停留在碎片式的信息散布,而是应该通过网络技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革新传播途径,发挥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路桥莲花”实际上在旧媒体传播中已然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宣传,其中不乏人力、物力稀少的影响。且报纸、杂志、甚至是网站、公众号推广都存在着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难以引起双向互动等问题。新媒体短视频的产生与现在的影响力,正是“路桥莲花”重新吸引大众关注的一个好时机。

除了普及演讲以及演出视频的传播,更可以在传承人方面加强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当下热点或创意形式相结合,作为“路桥莲花”的二次创作,为台州非物质文化引流。同时,加强融媒体的发展方向的持续探索刻不容缓,如国内西安“大唐不夜城”不倒翁与直播的结合,国际传统艺术与音乐节的结合已慢慢地进入大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电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游戏”等多元的组合,是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多元化的宣传无疑是打开新局面的尝试。

“路桥莲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丽,扎根于民间,传靠的是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是“技艺”和“记忆”的传承。作为一种活态非死板的戏曲艺术,在新媒体的传播中,是人与人共面的共情力大打折扣,那么受众群体难免会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要性。那么,如何讲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故事”是需要我们需要精准考量的,深入挖掘“路桥莲花”的历史背景,真实呈现其文化内涵,真正做到新媒体正向参与社会文化的传承。

4.大数据平台

现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数字图书馆、数字剧场逐渐建立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端”储存也渐渐成为传承的主流载体,充分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存储和展示。目前,“路桥莲花”的谱例保存多以手抄为主,少有以电子格式予以保存,存在年代久远难以辨认或是遗失等问题普遍存在。如何转换为一目了然的数字格式及如何进行保存极为重要。

一是改善“路桥莲花”相关信息的储存环境。大数据时代,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为载体数据大批涌现,且通过大数据保存,“路桥莲花”的相关信息保存能够更加原真、全面、便利。大数据技术兼容性强,为“路桥莲花”的信息保存提供了宏观与微观的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而且所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清晰度、准确度、完整性、可靠性均有了保证。

二是建立数字图书馆,通过对已有历史资料、传承人信息、谱例、相关演出信息等进行建模,能快速查阅到相关信息。同时需要不断更新数据库,摒弃纸质存档,保证数字存档的完整性,以及可调度的灵活性。除了针对本戏曲本身的保护外,这也让我们需要引导更多的人群了解“路桥莲花”,一起加入保护和宣传的大部队来,对于戏曲感兴趣但是只接触过其他戏曲的潜在人群,他们会在网上经常浏览相关的视频、文献,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可进行喜好类别推荐,将我们已经建立的文案,图书馆等资料以相关链接的形式置于其他戏曲的页面,也可以更好地引导戏曲爱好者有机会了解“路桥莲花”,大大提升了“路桥莲花”被人熟知的可能性,从而达到受众面变广。

5.“路桥莲花”与高校的校地合作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国家在近些年不断加大了高校课程改革的力度。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与校地合作,这也为“路桥莲花”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人才资源。因此,高校参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是其传承发展的最有效路径之一。高校拥有良好的教学资源,应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出发,将“路桥莲花”作为一种特色教学资源有效融入高校的专业与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使课程趋向于职业化、人文化和多样化。

传承和发扬“路桥莲花”的技艺与文化,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历史的使命。高校学生具有接受能力强,发散性、活跃性的思维以及感悟力高的特点,相较于“路桥莲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以小学为基地,在高校中“路桥莲花”更能活态传承,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产,甚至上升为文化资本,与高校是共赢互利关系。

结语

“路桥莲花”想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生存,就必须要开拓发展渠道,更新作品思想内容,在给普通百姓以通俗艺术享受的同时,进行传统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等文化精神的传播塑造。这不仅是对戏曲艺术的发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也是对社会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附表:

表1

表2

表3

注释:

①邹晓春,沈文凡.从佛曲到俗曲莲花落的嬗变[D].学术交流,2013.唐初僧人道宣《续高僧传·杂科声德篇》载:世有法事,号曰落花。通引皂素,开大施门;打刹唱举,拘撒泉具。别请设座,广说施缘,或建立塔寺,或缮造僧务。随物赞助,其纷若花;士女观听,掷钱如雨。

②应震云霄.二重奏《影之摇曳》音乐本体及扬琴演奏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8.

③赵新艳.新媒介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媒介角色与传播特点[D].新闻传播,2011.

④程静.媒体人——大数据时代的意义生产者[D].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2017.

⑤辛红娟.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做的转变[D].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8.

⑥黄常春.重庆蜀绣融入本地高校非遗美术课程路径及意义研究[D].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