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构建
2022-03-21熊志远
熊志远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系统当中的内容特征以及背后的文化元素,从文化教学出发,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思想引领中的创新教学机制,为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 文化思想 人工智能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39
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历史发展当中所形成的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四个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文化自信所强调的正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文化发展层面认识到文化价值,产生文化认同。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学科教育需要重视育人功能,相比传统教育的知识性教育来说,教育目标的深入要求教育内容不断拓宽。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是十分典型的技术知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形成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还必须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尝试从信息技术当中感受技术背后的文化气息,从而形成文化价值观念。
一、高中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入的基本逻辑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民族生命力的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走进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文化认知能力,认识到文化价值在文化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1.高中信息技术中蕴含着文化特征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人们在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解决了传统信息传递在时效性方面的瓶颈。但是从信息技术的本质来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际上解决的并不是信息内容的问题,而是信息本身的存储和传递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课便是《信息科学原理》,主要从信息的特征、信息的主要类型和信息作用等方面,建构起信息框架,帮助学生形成信息观念认知。而信息价值本身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体现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在面对社会生活发展中的一致追求。
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信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传统文化传说历史当中,“仓颉造字”是通过符号化的记录方式,将语言转移为图形,进行实现抽象的信息记录;汉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则是对文字信息记录存储方式的转变和升级;印刷术的出现,则是将信息内容的传递效率进一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当中诸多事件,其内容都有着信息技术的体现,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信息文化现象。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是在传统信息的基础上的一次飞跃式创新。可以认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当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可能已经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当中,在学生日用习常的感知背景下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和锻炼,只是学生自己并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特征。将这些文化巧妙地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当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文化视角出发,强化对于信息技术的文化理解能力,从单纯的技术性学习走出,进入到文化素养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文化价值,形成更为全面的信息素养。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构建文化自豪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大量的文化哲学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于世界文化乃至科技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高中阶段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接触过程中,可以从信息技术背后的文化传承方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当中所做出的宝贵贡献,教师通过展现文化内容的方式,能够强化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产生更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现代主流价值观当中,源自西方的现代科学是影响世界、推动发展的主要文化,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技术模式,都是来源于西方科技的思维体系,缺少中国文化的精神脉络。长久以来,高中学科教学缺少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缺少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导致学生形成了对于西方文化技术的推崇,而出现对于中国文化的蔑视情绪。为了转变这一思想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应当尝试进行思维转换,从古代科技文化史、哲学史的视角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邃地理解中国文化在信息技术发展当中的影响作用。
例如,在进行现代计算机系统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将二进制与中国古代哲学当中的阴阳观念进行联系,二进制当中的0与1是构成现代计算机运行的基础,而这一观念恰恰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二进制发明者莱布尼茨的相关事迹,同时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将莱布尼茨所创作的论文《二进位算术的阐述——关于只用0和1兼论起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进行展示,并对莱布尼茨论文创作背景进行介绍。教师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对中国古代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中阴与阳相互交叠的观念进行介绍,同时对莱布尼茨受到的中国古代哲学影响进行阐述,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产生自豪感。在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尝试进行文化内容的引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彼此之间的交流情况进行拓展,例如在1687年,西方便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其中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脉络,详细讲述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同时还将伏羲八卦以图示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这部作品的影响十分广泛,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其有可能直接启发了莱布尼茨,成为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的灵感来源。通过文化交互、文化影响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扭转唯西方文化论、对于西方文化和技术盲目推崇的错误心理,逐渐产生文化认同,强化文化自信。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强化民族精神内容融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的文化信息开始增多,部分学生也出现了思想复杂化的倾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足,对于文化当中的精神品质更是缺少认知,导致学生容易产生思想混乱,无法产生坚定的文化理想。在现代课程思政教学体制下,学科教学开始逐渐融入思想政治内容,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思想观念,搭建理想信念。信息技术教学在进行文化渗透中,可以尝试与课程思政体制进行融合,开展思想教育,融入世界观、人生观等教育内容,培養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例如在进行windows系统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中国系统与windows系统进行对比,并进行中国操作系统的介绍。通过讲述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当前windows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覆盖情况,使学生能够大致了解windows系统的应用情况。同时向学生介绍windows系统的广泛应用实际上对于国家信息安全存在一定的影响,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中国系统,认识并鼓励中国创造,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系统能够取代windows系统,成为大众电脑设备中的常用系统。
此外,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当中寻找类似的对比内容,通过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时代的先进性,以及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导作用。例如在进行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中国古代的“九宫图”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数理智慧。其中九宫图所代表的正是一个完整的数理逻辑,其中体现出的是不同行与列之间的数学规律,需要十分精巧和严密的计算。借助九宫图,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人文价值,从中体会到文化创造与文化创新力量,明确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信息社会当中仍然具有的优势和用途。
2.尝试开展学科融合教学
多学科融合是近年来教育理论当中的创新理念,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多学科视角,打破原有的学科认知边界,将单纯的学科知识系统转化成为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提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可以尝试与语文、历史等学科进行彼此间的融合和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感知,使学生形成文化层面的思维引领。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当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所进行的文化内容教学,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些文化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了解不深,在此前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实际上并没有过多接触。例如前述的九宫图以及所代表的古代数学数理知识等,高中阶段学生对其接触较少,无法形成理念上、感性认知上的认同,因此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无法发挥传统文化的感染力量,学生也很难建立起思维层面的联系。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文化渗透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科融合的视角出发,利用学生在高中阶段学科学习当中所获得的知识,建立起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资源要素,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的先进性,以及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所起到的奠基作用。
例如在信息加工与表达当中,涉及利用word文档进行图片信息的插入,教师可以通过与美术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绘画当中获取资源,将传统山水画融入word文档编辑当中,为学生提供传统艺术文化作品的直观感知能力。学生在进行图片处理当中,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图画画面进行处理和调整,增加文化的创造性思维。
3.不断引入文化思想进行教育
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不在于各种文化内容的表象,而在于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思想。与西方文化当中所形成的化约思想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整体观念,更多从整体视角来看待问题,这种文化精神使得文化在进行价值判断中,更多地将整体性作为价值取向,很少以拆分、数据来进行分析判断。
在过去较为漫长的信息技术发展当中,信息技术无论是创造性应用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数据化的标准分析,这种分析方式引领了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数据精确,极大地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价值。但是随着发展,越来越多科学家开始追问世界的特征,开始尝试寻找世界中无法完全依靠标准化数据进行表达的内容。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仍然处于相对低级的阶段,更多是以线性思维的方式来完成逻辑运算。而随着智能模拟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不断完善,“智能”式的思考将能够更好地还原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情绪能力,展现人类的非线性思考。例如IBM公司推出的古诗,以及微软“小冰”的诗集等,都是人工智能在非数据化和智慧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粤教版2019年新版信息技术教材当中融入了人工智能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从传统文化整体思想角度进行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其发展的人工智能的视角和眼光,认识到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曾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当中提出论断,他认为在三十年后,人机情绪共情的状态将会实现,机器将与人一样拥有智慧。而这种智慧来源于传统哲学中对于人化物的推崇,是人格建构下对于外部事物发展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柔顺安恕、道思回复等人格追求等,是人的价值的精神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当中,这些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的追求并不会被磨灭,反而会成为人工智能的追求方向。因此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融入人工智能的教学当中,进一步丰富人工智能的思想价值,使学生能够从人文历史角度出发,感受文化观念,形成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价值判断能力。
4.采用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
信息技术教学同样应当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推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形成学习能力。
民族传统文化当中有着大量的优秀文化现象散落于民间,散落在生活当中,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教师在信息技術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尝试在寒暑假中参与到生活调研当中,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行进行相关文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从中找寻到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容,并对这一类文化资源内容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例如家乡风俗、家乡美食、家乡的民俗节庆活动等,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纳入学生的作业作品当中来。例如在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数据搜集角度出发,对不同地区的同类型文化现象进行数据整理,通过搭建比较数据库等形式,进行数据特征的比对分析,尝试总结不同文化现象所拥有的文化特征,进一步关注文化特色,产生更加直接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感触,从中形成更加深厚的文化感知和认同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燕燕《计算思维主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设计——以Python教学为例》,《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年第20期。
[2] 夏吉洁《计算思维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应用——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为例》,《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年第18期。
[3] 冯艳、刘小力《莱布尼茨普遍语言思想与〈周易〉象数思想比较》,《江淮论坛》2021年第4期。
[4] 叶明红《信息文化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创新研究——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民长江》2021年第1期。
[5] 张立文《和合情绪中和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工智能》,《学术研究》2019年第6期。
276750170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