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文化传承
2022-03-21陈学军
陈学军
摘 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师应强化对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视力度,在课堂中对国学经典进行有效讲解,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并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02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落实,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多样化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我国文化的瑰宝。现阶段,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都非常重视,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国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国学经典诵读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意义
本文所提及的经典诵读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经典”的含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它不仅涵盖唐诗宋词,还包括历史上相对繁荣的南北朝文学等。从经典著作的特点来看,它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各异,例如佛学与玄学、戏曲与汉赋等。在小学校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具有积极意义,不论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均要对此给予相应的支持与鼓励。
国学经典作品是中华经典文化中非常精髓的部分,它不仅意境深邃,还有着不一样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受。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唯美的意境与语言。由此可见,小学生审美体系的构建既需要自身的感悟,也离不开教师耐心地讲解。故经典诵读可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小学阶段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智力发育的黄金期。小学生在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仅凭口诵与眼看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心、脑、耳的有机结合。当然,这仅是基础,经典诵读还要求小学生深刻领会其内涵。为此,经典诵读在提高小学生智力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个体而言,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是保证其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阶段,通过合适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堂实践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其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国学经典诵读中,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有积极影响,还能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会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
1.通过范读引领,掌握诵读节奏
范读即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学生进行仿读的一种阅读方式。因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文言词汇,与现代语言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小学生自主诵读国学经典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先通过范读引领,让学生熟悉作品内容,在范读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语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掌握诵读的节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学文化。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提高自身诵读国学经典的水平,进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到国学文化的学习中,进而提高语文课堂中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正确诵读国学经典的方法,学生在掌握正确的方法后不仅能够掌握适当的诵读节奏,还可以加深对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学习水平。
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孟子·告子上》中的《舍生取义》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诵读的节奏,虽然文中有标点符号,但仅仅凭借标点却无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节奏,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正确的范读,为学生呈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中的重读字与阅读间隔,让学生掌握对节奏的运用,进而更好地控制诵读时的节奏,提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诵读质量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有效地对工具进行使用,可以使国学经典诵读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信息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强情境教学的切入感,引导学生切实融入情境中,带领他们有感情地诵读国学经典,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进而有效提高国学经典的诵读质量。情境教学在提高小学生诵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国学经典的作品寓意深刻,如果单纯地让小学生进行诵读,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作品的内涵,更不能将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国学作品,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加深对作品的感悟。
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诗经·兔罝》时,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对武夫与公侯这两个虚拟人物的外貌、神情和行为进行联想,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经·兔罝》的内容。在实际诵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对武夫和公侯两个人物进行扮演,以此来营造生动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诵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基于故事激趣,培养诵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时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因此,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时,教师应根据诵读内容编创相关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通过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在进行反复诵读时出现的排斥心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或编创故事时,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选取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其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再感觉到枯燥无趣,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生动,使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在诵读过程中探索国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三字经》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听过黄香温席的故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讲给学生听:“汉朝时期有个九岁的孩子叫黄香,他非常孝顺。夏天时,黄香会为父母搭建蚊帐、清除小虫、将枕席弄得十分凉爽,让父母可以睡个好觉;冬天时,黄香会先用身体将父母的被子焐热,让父母在入睡时可以更加温暖。这件事流传开来,黄香也因此获得了‘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名号。”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诵读兴趣,进而有效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黄香温席时的动作、思想,感受黄香的孝敬之心,学习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品质。
4.开展诵读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校园是其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他们的很多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而,在提高校园国学氛围的过程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具有积极意义。比方说,在小学校园内部增加国学文化宣讲内容,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可在小学课程中增设国学文化课,其目的是宣传国学思想,从思想与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国学文化情怀。学校领导及教师可组织诵读经典比赛活动,鼓励小学们积极参与。
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中一些历史背景太过久远的篇目时会较为困难,故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这时教师便可以开展相关的诵读活动,如编写课本剧让学生对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还可以举办“国学经典诵读交流会”,让学生诵读感兴趣的国学经典篇目后制作读书小报等,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诵读经验和感受,以此来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氛围。另外,教师还可以规定国学经典作品举办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
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作品《论语》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论语》的诵读比赛,以小学期间所有的节选为诵读内容,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准备其他适合小学生诵读的《论语》节选。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诵读,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诵读,如“學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生在诵读时可以调节自己的语气和动作,以此来烘托课堂诵读氛围,语气可以是严肃的,凸显温习的重要性,语气还可以是劝诫的,体现出孔子对弟子的悉心教导。让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小礼品,同时也要对其他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质量。
5.开发新型语文课程,提高诵读水平
从教学角度讲,教学的基础就是教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较多的国学经典作品,这其中以古诗词最为突出。很多古诗词在国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些诗词不仅是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它们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诵读习惯。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静夜思》,文中虽然仅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受地域条件及教学水平的差异限制,小学语文课程设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设计者角度看,其自身就应结合当地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相应的课程。从经典诵读角度讲,语文课程的设计应突破这种地域以及教学水平的束缚。经典诵读更加侧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此,小学语文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就要重视经典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生理成长特点,而语文课程的设计也不例外。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可知,语文课程要重视地域特色,关注学校及个体差异,体现创新与活力。而新课程则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加视频课程、动画课程等,为小学生高质量地学习做积极引导。因为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均处于发展初期,所以想让小学生懂得一些道理并不容易。如果能通过影片与动画片形式的课程向小学生们普及国学经典,这无疑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那么小学生的诵读水平也将获得大幅度提升。
6.制定诵读计划,提高诵读效率
从国学经典的诵读情况看,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则是缺少相应的朗读计划,没有科学安排诵读时间。通常情况为今日时间充裕,诵读时间就长一些,明天时间紧迫,诵读训练时间就会大幅缩水。这种诵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故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诵读计划,才能实现对诵读时间的最大化利用。
首先,小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经典诵读内容,小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点,充分利用每日的闲暇时间进行诵读训练。从诵读时间的安排情况看,可依据年龄酌情延长。例如,最开始的诵读时间为15分钟,随着年龄增加,知识量增大,可将每日的诵读时间延长至30分钟。从诵读角度看,诵读时间越长,小学生的语感越强,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也能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其次,科学规划诵读时间。因为每日的诵读总量是一定的,所以诵读时间的科学规划将有助于小学生对时间的最大化利用。例如,每日清晨诵读时间为15分钟,中午诵读时间为10分钟,晚上诵读时间为25分钟。这样就可以通过对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小学生的诵读效率。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国学经典作品中既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合了相关的实践内容,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郑妹芳《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11期。
[2] 姬玉霞《浅析小学语文学科中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第1期。
[3] 顾雨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结合策略》,《考试周刊》2020年第76期。
[4] 沈屹泽《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讨》,《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8期。
[5] 卜酉金《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探讨》,《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