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议题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22-03-21周后华李祖宇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6期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情境创设

周后华 李祖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问题情境为载体的议题式教学成为潮流。在议题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重议题设计,轻情境创设的现象。如何有效进行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实现“愿议”到“能议”的转变,最终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情境创设 高中思想政治

议题式教学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思维,通过设立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模拟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基于书本知识向外延伸,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议题或在课堂教学前进行规划、设计,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和建构。但无论怎么设计,都离不开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情境的创设,对课堂真正实现“议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很多教学设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为此,笔者以本校教学开放日上的两节课为例,对议题式教学中的情景选择与创设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能对议题式教学设计中情境材料的创设提供参考。

一、情境创设要遵循鲜活性

高中政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师的单向知识传输,应当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课本理论知识,联系时事政治,结合国内外相关热点对基础知识进行内容扩展,发散学生思维。通过创设趣味新颖、鲜活生动的情境,学生往往能迅速地被课堂所吸引,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显活力。

教师在介绍政党制度时,在情境创设中紧扣2021年全国政协会议这一鲜活的时政材料,从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出发,展开情景模拟,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切实体味政协制度发展历程,了解各项工作内容和宗旨。并且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围绕地方“农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这一话题,在“假如我是政协委员”的模拟情境中,为地方“农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出谋划策。既紧扣时政热点,又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一下子把课堂的气氛调动起来,学生畅所欲言,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要确保真实性

在情境材料的创设中要充分考虑情境材料的科學性、真实性,不能有意设置障碍或是提供模糊性的情景创设,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误导,偏离教学的方向。在“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与原则”一课中,为了探究法治建设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结论时,教师引用一则新闻材料创设情境。情境中提到市民在抢救自己病危的父亲时,驱车前往医院途中闯了红灯。事后,向当地交管部门申请撤销他因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而被扣分和罚款处理,结果被拒绝。据此,教师提出问题:“你是否支持交警对该市民的处罚?为什么?”

课堂上,在回答问题的三位学生中有两位都表示支持交警做出的处罚,理由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课堂一度陷入尴尬,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情境创设的初衷。此时,教师又展示出第二段情境材料,即交通法中关于可以撤销违法处罚的具体情形。

据此,学生才接受不应予以处罚的结论,同时也理解了我国法治建设中在立法层面就充分考虑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显然,如果教师直接给出两则情境材料,学生自然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被误导。可见,真实而准确的情境是开展议题讨论的必备前提。

三、情境创设要注重精炼性

根据新课标理念,“思想政治学科中各种核心素养的行为和表现与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复杂:同一种情境,可以体现出不同学科中各种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或者同一学科中各种核心素养的不同层次。相同的学科中所有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其水平,也都可以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体现出来。”但太过烦琐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冲淡主议题,还会分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加重学习负担。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充分注重材料的精炼性,结合议学活动的需要对情境进行必要的整合。

在阐释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时,教师就设置了9个情境。创设多个情境,学生就能获取丰富的信息,利于问题的解决,利于课堂知识的生成。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阅读情境材料、获取信息上花费时间过多,就会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议”,议题式教学的“议”的真谛没有得到体现。

因此,创设的情境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也要兼顾学生课堂阅读的需要;既要保证信息完整充分,又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恰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情境创设要体现劣构性

劣构性的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或者说主要是对现实环境的仿真,可以创设出的问题通常都是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多种解决路径及少量确定性条件的问题。因而它们具有生活化、趣味性强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研究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开展“依法治国”教学时,以法律和中国共产党为议题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相关文件中论述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谈依法治国为情境,将中国共产党与法治联系起来,研究其中存在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析论证为什么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这一问题。

这就是一个劣构性的议学情境,巧设辩论式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议题辩论,针锋相对,产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辩论意识到这是一个伪命题,进而正确梳理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选择劣构性议题情境,要准确把握情境的可辩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说、有话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自信心,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看法,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要注意劣构性情境也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辩”,要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五、情境创设要有对称性

情境创设与议学活动必须是对称的,情境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议学活动的信息来源。解读并获取信息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情境创设与议学活动不匹配,学生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更谈不上依托情境实现“议中学”,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照本宣科,照搬照抄教材。

在讲述我国的政党制度时,原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2021年3月10日举办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来自34个界别的2100多名政协委员深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其他报告,认真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等文件。与会的各位政协委员以踊跃的参政议政热情、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协商民主的广阔舞台上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展现了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优势作用。”同时提出问题:“依据上述情境并结合教材,商议和讨论人民政协性质、组成、职能。”情境与设问是明显脱节的,学生获取不到有效信息,只能照搬课本内容。

授课教师在处理这个知识点时,用图表示2021年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的方式,以全国政协开展的相关活动为情境,学生在阅读材料基础上通过商议和讨论,很快厘清人民政协的性质、组成、职能相关内容。可见,情境创设和议学活动需要对称,不能是两张皮,情境材料不能流于形式,与议学活动无关甚至起误导作用。越是复杂情境,其思维空间越大,不确定性越强。为此,情境创设要充分考虑课堂所面对的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要阐述的知识内容,与议学活动要对称。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深化,并基于课本知识不断向外扩展延伸,而情景创设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是高中政治课堂的灵魂。思想政治教学本质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认知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而议题式教学便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相互融合的过程。只有将议题与具体情境高度融合,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能力。

责任编辑:唐丹丹

3974501908299

猜你喜欢

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情境创设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