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审计整改多维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2022-03-21徐荧严巍

中国内部审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评估模型质量评估

徐荧 严巍

[摘要]内部审计整改是审计监督闭环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审计工作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困境,创新构建基于整改问题风险等级、优先等级、整改完成率等维度的审计整改质量评估模型,并实现模型的系统化落地,提升内部审计整改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审计整改   质量评估   评估模型

一、引言

内部审计整改是被审计单位、公司相关专业管理部门根据内部审计提出的问题及建议,按照國家法律法规、公司管理规范及要求,纠正错误、挽回损失、规避风险、改善管理的有关行为。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审计整改是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等环节的必然延伸,是审计监督“闭环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审计成效。因此,加强审计整改质量评价研究对评估及提升审计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困境分析

企业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流程主要为:内部审计部门下发审计报告并提出整改建议、整改时限等要求;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整改要求,通过纠正问题、挽回损失、规避风险、完善制度、系统改造、人员问责等方式在规定时限内进行整改,并将整改完成情况反馈至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整改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审计整改不仅是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保障经营管理效益的有力抓手,也是促进依法治理、实现监督价值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审计整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被审计单位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审计、轻整改”现象,成为制约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问题长期未解决

被审计单位不能正确认识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主动性与配合,未能积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推进整改工作,形成联动合力。被审计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避重就轻实施选择性整改,对容易纠正的问题能够及时整改,对复杂有难度、纠错成本高的问题就一拖再拖不愿整改。“整改好坏一个样”“做得多错得多”“整改整改,光整不改”的错误思维依然存在。这导致审计整改工作敷衍塞责、流于形式,部分问题整改时间过长。

(二)整改浮于表面,问题“屡查屡犯”

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和成果运用大多停留在表面,仅限于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就事论事,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及处理。尤其对审计反映出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未能做到追根溯源、举一反三,未能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进行完善并解决。审计整改不深刻不彻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许多问题反复出现,屡禁不止。

(三)整改落实无明确评价规则

被审计单位对性质、类型、风险、优先级等属性不同的审计发现问题,均按照“一刀切”的统一整改要求,没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未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执行标准。整改跟进以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上报的整改报告和相关资料进行复核为主,多依据工作经验进行判断。整改落实缺乏明确评估规则,实施及复核过程主观度高,无法充分确保整改成果的有效性及跟进评价的公正客观。

三、审计整改质量评估模型构建思路

传统审计整改结果数据度量标准单一,通常只有整改完成率指标,评价指标较为片面。本文基于内部审计工作特点及审计整改工作现状,通过大量审计整改实践案例的分析研究,并运用德尔菲法,在本企业内开展调查,对内审整改全流程进行评估,从制度、过程、系统、考核评价四个方面18项评价指标进行评分,如表1所示。

基于表1评分,对分数权重较高指标进行归并整理,提出基于整改问题风险等级、整改优先等级、整改完成率三个维度的整改质量评估新模式(如图1所示)。三个维度具体如下:

1.问题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可引入风险计量概念,按等级排序的风险列表和提炼出的风险分级将风险分析过程进行输出,整改问题风险水平能够实现可量化、可比较、标准化。

2.整改优先等级。审计整改要从紧急性和重要性来判断整改问题优先级,即优先处理高重要性、高紧急性、问题影响程度大的事项,并根据问题优先级高低设置相应的整改完成时限。

3.整改完成率。传统审计整改问题数量是检验整改成效的重要指标,整改结果数据度量标准单一,通常只有完成指标,表现为已整改、未整改、部分整改三种状态,评价标准较为片面、简单,缺乏客观性和广泛性。将同一被审计单位特定期间所有待整改问题的整改完成情况进行完成率统计,形成整改完成率量化结果。

四、审计整改质量评估模型实践案例及效益

本文将以上构建的审计整改质量评估新模式应用到所在企业的整改工作中,在多个审计整改实践中开展模型预测和实验数据运算比较校正,建立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又能反映内审质量的内部审计整改质量评价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审计整改问题风险等级、优先等级、整改完成率等维度,并利用自然对数的数学特征,对整改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审计整改工作的质效进行客观评判,得出量化得分,模型具体如下:

模型参数说明:

1.整改质量评价得分F。F为被审计单位总体审计整改质量评价结果得分。

2.问题整改完成率Z/Q。Z为单个审计项目完成整改问题量(条)、Q为单个审计项目要求整改问题量(条)。

3.问题风险等级R。对单个审计项目中审计整改问题的风险程度进行赋权,取值范围为(1,n),n级为最高风险等级,1级为低风险等级问题。该值根据每年修订的年度内部控制矩阵中相关控制点的风险等级分类,建立风险量表,来确定R值的大小。

4.整改优先等级P。对单个审计项目中审计整改问题的优先级别进行赋权。取值范围为(0,10),10级为最优先事项。本文是将审计项目待整改问题发现(或风险)金额与整改要求时限(月)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按预设结果区间取值,确定相应的P值大小。

5.整改完成率调整值K。將到期整改完成率指标换算成到期整改完成率调整值K,取值范围为(1,n)。整改完成率越低,K取值越大,可根据审计整改要求灵活制定整改完成率调整值的取值范围。该处取值由对应审计项目负责人,根据该项目待整改事项的整改完成要求进行设置。

该模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评估模式变革。将传统的审计整改质量评估指标,由单一的整改完成率调整为充分考虑整改问题风险等级、整改优先等级、整改完成率等维度的综合评估。并基于自然对数的数学特征,提升指标影响敏感度,在不改变性质的基础上体现结果差异。

2.评价结果客观。建立数学评估模型,评估结果的各影响因子以年度内部控制矩阵风险量表、审计整改金额和时限加权平均值量表等客观数据为基础,进一步降低对审计整改质量评估的人为干预,全方位衡量审计整改的质量和效果。

3.评估流程规范。该模型优化了审计整改评估环节标准,使审计整改质量评估结果更有说服力,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闭环审计整改工作。

审计整改质量评估应用举例如图2所示。

如果两单位整改完成率均为100%,规则设置K取1,则两单位审计整改质量评价结果得分分别为:F单位53分,W单位64分。虽然两单位问题整改事项都是6条、整改完成率都是100%,但最终评估却不一样,W单位得分比F单位多出11分。因为W单位完成整改问题的风险程度、优先程度比F单位高,问题得到整改后体现出的促进管理质量提升作用要大。

如果两单位整改完成率均为85%,规则设置K取3,则两单位审计整改质量评价结果得分分别为:F单位43.38分,W单位52.68分。F单位得分减少了53-43.38=9.62分,降幅18.2%;W单位得分减少了64-52.68=11.32分,降幅17.7%。虽然问题整改都只是完成85%,但对风险度、优先度高的整改问题所在单位评价分值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说明模型在评价整改率相同的单位时更倾向于问题整改难度大、风险性高的单位。

五、模型系统化应用及展望

在审计整改质量评估模型工具化落地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系统级应用,在智慧审计云平台整改模块中进行评估模型部署和固化,实现整改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管理,提高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交互的时效与便捷性。通过定期汇总企业审计整改事项,运用整改质量评估模型计算出各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整改质量评估得分,并利用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实现评估结果的直观化呈现和展示,便于企业管理层一目了然地掌握各单位整改落实情况及效果,为整改评价提供决策参考。该应用除了可以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一步扩大使用外,还可以作为问题整改评估和推动问题销号的重要手段,在巡视巡察、业务稽核检查、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的评估体系中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邮政编码:230088,电子邮箱:15855131556@139.com)

主要参考文献

[1]师焕荣,焦玉屏.构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的路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12):177

[2]辛成涛.国企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析[J].财经界, 2020(25):231–232

[3]许坤岭,王兰.构建审计整改闭环管理体系 提升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成效[J].中国内部审计, 2020(9):61–67

3449500589227

猜你喜欢

评估模型质量评估
试验靶场无线通信系统综合效能评估方法
基于组合分类算法的源代码注释质量评估方法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电能质量评估
通信运营企业基于客户效益的业财融合研究及应用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澳大利亚研究生课程的外部质量评估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有效范式
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