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9王书昶张惠国洪学鹍
王书昶 张惠国 洪学鹍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常熟理工学院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提出了教师企业研修、开展定向研发、校企共建研发机构、产学研项目成果报奖等四个方面的改革路径。实践结果表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可充分激发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提高高校科技服务能力,实现高校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84-03
近年来,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课程体系建设还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都在不断完善、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校在新时代推进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其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完成此任务,产教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必由之路。作为立足点在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高
校,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产学研合作路径,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以往高校产学研合作经常采用的模式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共建实习基地等,近几年,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校企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然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还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教师层面:近几年,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才引进激励政策的出台,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博士和教授的加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的科研实力,为高校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升了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然而,部分教师开展的研究都是与自己的兴趣相关的自由探索研究,虽然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比较前沿,但是与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同时,由于欠缺实际应用导向,与企业的应用需求偏差较多,一些科研成果只能展示,并没有实际的效用,更没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高校的科研成果,无法吸引企业的眼球,科研成果成了科研“陈”果,造成了科研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巨大浪费。
高校层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其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与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大院大所相比,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在长三角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密集的地区,面对竞争,更加务实高效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
企业层面:企业,尤其是以苏州地区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是极其旺盛的。企业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维护等环节确实有很多技术性的或者非技术性的问题需要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协同解决。但是这类问题,大多数是面向产品、面向客户的,问题突出明了。然而,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真实需求的匹配度相对较低,大多数情况下,高校高大上的科研成果,无助于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严重阻碍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让、转化等工作[1-3]。
二、产学研合作的改革与实践路径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促进和促成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下就常熟理工学院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结合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具体实践来探讨产学研合作改革和实践路径。
(一)教师企业研修
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文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鼓励教师以脱产的方式去企业参加企业研修。企业研修的周期为半年或者一年不等,研修的所有工作需要在企業完成,学校人事部门对于在企业研修的教师开展过程监督管理和考核,以确保企业研修的效果。企业研修的方式不同于以往只是到企业交流,“蜻蜓点水”式的合作,而是要求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从一线中提升自我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企业研修的积极性,常熟理工学院从政策上给予了保障。政策规定,教师研修期间的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标准正常发放,消除了教师的顾虑。学校人事部门专门成立企业研修工作小组,负责研修任务的制定、研修期间考勤、研修过程管理和研修期满考核工作等,旨在提高企业研修过程的管理及服务,保障工作质量。学校每年对教师企业研修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教师企业研修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师资队伍建设考核项目。
企业研修政策落实以来,常熟理工学院累计有近百位教师申请去企业研修,这对于提升常熟理工学院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利用脱产的方式开展企业研修,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以2017—2018年常熟理工学院教师在某公司开展企业研修为例。教师在研修期间,深入企业一线,迅速融入企业研发团队,参与新产品的研发。以常熟理工学院教师企业研修期间与公司研发团队联合攻关健康照明技术为例。该研发团队对常规光源封装技术方案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对光谱进行调试、优化、验证,最终研发出了具有专利保护的行业领先的全光谱调制技术。该技术在通过验证及认证后迅速产业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企业研修过程中,除了锻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之外,也把教师的科研内容具体化。教师在深入了解行业的“痛点”和“痒点”之后,可以从中挖掘关键科学问题,更好地提炼面向问题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项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另外,从教学方面来看,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和企业研发项目的具体问题有机结合,借助生动的项目案例,丰富教学素材,最大化实现项目化、情境式教学,让学生沉浸在课堂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极大地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开展定向研发
长期以来,教师的科研项目往往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开展的自由探索,这样的研究模式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的“单打独斗”,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方式是可以产生创新成果的。而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科研资源相对有限,如果再分散,就很难使出合力,无法做出特色和亮点工作。基于以上的局面,常熟理工学院和二级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在科研活动中逐步凝练科研方向形成科研团队,以团队的形式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科研团队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定向研究,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助力教师和科研人员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研团队通过与企业开展定向研发,建立起长期的项目跟踪反馈机制,不间断地给企业提供定向科技服务。这样的科技服务模式,不但锻炼了科研团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打消了企业的顾虑,使得企业从开始的试探性投入到之后的敢投入、想投入、愿意投入,实现校企双赢。
为了更好地推动对接企业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常熟理工学院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相继推出以企业项目需求为导向的“学生+导师+项目”的“项目导向”模式,从多维度解决企业遇到的科研技术难题,提升学校科研队伍水平。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的定向科研服务团队与本地及周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了一系列“教学实习基地”“科研平台”“教授工作室”等新型校企合作机构,在为企业提供人才及科技服务的同时也为常熟理工学院构建了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常熟理工学院与本地及周边企业从产业需求出发,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务实求效、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共同开展定向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了互利共赢的丰硕成果。作者所在的科研团队,通过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科研梯队,在研发过程中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多个科研团队入选了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同时也为本地及周边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共建研发机构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平台和资源相对有限,但是通过和企业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短板。为此,常熟理工学院瞄准本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和创新产学研互动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从政策层面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和相关企业开展联合共建,符合条件的二级学院,学校会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常熟理工学院服务本地及周边企业近千余家,与多家单位共建了校企研发机构。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成熟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并在企业、行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为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政策的指引下,常熟理工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了一批科研平台,如常熟理工学院—中利腾晖微纳结构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苏州市先进照明与显示重点实验室等。
常熟理工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苏州市先进照明与显示重点实验室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成果。该实验室瞄准苏州市第三代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需求,围绕LED先进封装及应用技术中的重大技术问题,通过校企联合、资源互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方向和新活力,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助推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经济的优化布局。
常熟理工学院与企业共建的灯具照明检测实验室,拥有行业高规格配置的灯具产品安规认证实验设备,以及LED照明的光强配光、光色显色、光谱光效等光源性能测试设备,可为周边LED照明及灯具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安规、能效、电磁兼容、可靠性等检测服务。另外,该实验室正在积极申请相关行业资质认证,不断优化和提升检测服务能力。
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的科研平台,在开展相关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同时,也积极为企业提供科研平台支撑,为企业的转型升级赋能。
(四)合作成果报奖
通过校企长期的产学研合作,部分科研成果经过产业化后,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高校和企业可以各自发挥优势,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项。产品的科技成果奖项不仅仅是荣誉,更多是对产学研合作成果的认可和肯定。对企业而言,通过获得科技成果奖项可以进一步推广企业产品,巩固企业在行业或者领域的地位,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多项校企合作创新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和转让,其中部分成果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如常熟理工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大跨度高可靠性智能斜行电梯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废旧汽车高效资源化拆解回收关键技术及自动化成套装备”同时获得201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校企合作成果“阻燃抗侵复合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得2020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常熟理工学院教师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白光LED芯片级封装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为例,该项目的核心技术及其创新成果先后实现验证与投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创新成果,促进了我国先進照明与显示的研发与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基于该项目的产学研成果已经先后获得2019年江苏省轻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三等奖。
三、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效果
文章旨在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就常熟理工学院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政策,并结合常熟理工学院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具体实践来探讨创新和实践路径。实践结果表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可充分激发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让教师走出舒适区,让科研成果不仅要落在纸上,更要落在企业的产品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常熟理工学院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几年,常熟理工学院每年都有相当一批专业课教师积极申请参加企业研修,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搭建了多个联合实验室,改善了科研条件,提高了科研质量;通过产学研合作每年有相当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项,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科技服务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职能。然而,区别于“双一流”高校的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要更贴近地方、更贴近行业、更贴近企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不但可以锻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能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科技服务,实现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校企双方通过共建研发机构等途径,不仅可以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平台稀缺的问题,更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转让,助推高校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景萍.应用型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生态机制探究[J].高教学刊,2020(20):57.
[2] 陈倩,王一涛.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5):80.
[3] 李康举,梁爽,赵元.应用型本科校企多方协同新工科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工学院为例[J].西南交 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1):135.
■ 编辑∕陈晶
358350058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