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和路径探索

2022-03-19孙丹丹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孙丹丹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是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为中国发展及中国人民服务。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14-03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四个服务”相统一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既联系千家万户,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做到“四个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定位。

(二)坚持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前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累、丰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基础[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中国精神的营养沃土,是共同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只有把中华民族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升华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信,凝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内涵,构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才能奠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基础。

(三)坚持放眼世界与中国特色相统一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3]“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南针”和“定盘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是 “闭关锁国化”,而是需要在“国际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中国本位,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如我国已经在146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这些学院和课堂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在经历了借鉴和吸收外来经验的基础上,以越来越显著的中国特色发展方式为世界教育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高等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围绕把方向、揽大局、抓思想、建队伍、促党建,系统阐述了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任务、目标、原则、途径等问题。

1.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实行党委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职责,如负责制定基本管理制度,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并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等。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二级学院书记和院长共同负责贯彻学校的各项决定和决议,共同承担二级学院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责任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任务。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会制度和校长办公会议或校务会议制度,规范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研究决定并贯彻执行重大事项。健全高校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并被监督制度。健全高校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凡涉及思想政治工作、奖惩干部等事项由书记主持,涉及教学、科研、学术和行政等事项由院长主持,涉及“三重一大”的重要事项要经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挥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院务公开、党务公开,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教职工参与重大事务的积极性。

3.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党建工作要切实推进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严格执行高校党组织换届的有关规定。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生活随意化、庸俗化的问题,创新党员学习、活动方式方法,以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信平台、手机客户端等开展党员学习活动。经常性开展党组织互助、服务等活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注重培养发展优秀教师入党,严格执行学生党员标准、规范党员发展程序、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

(二)高等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次。一方面,高校要遵循价值观从先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这一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进耳朵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召开与之相关的主题班会、辩论赛等,使学生逐渐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模式,充分利用好微课、慕课等,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讲、真信、真用”科学理论,增强“感召力”和“说服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为补充,构架起层次分明、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同心圆,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社会资源,形成同频共振效应。广泛开拓红色教育基地、人文历史遗迹、高新产业园区等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参观见习、假期实习、实践劳动等实践教学。注重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道德教育养成,帮助学生提高对心理问题、道德价值的分析判断能力,加强对特殊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3.搭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载体。针对新时代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高校可开发包括游戲软件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视频、漫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以文化人,积极营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高等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1.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要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适当监督和规范校园媒体和网络的导向,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通过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如观影、网络纪念英雄人物等,“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抓好网络舆论工作,唱响意识形态教育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内在要求和衡量标准。为适应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高校必须提供更加充足、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来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高考录取率,保证人民群众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需求。

3.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已经根植在中国人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在全面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也呈多样化发展状态。如何有效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是国家、社会和高校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高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程,让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个人”“感动人物”等活动的评选,弘扬传统美

德。高校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宣传和教育。采取体验式教学模式,如茶艺、书画研习、戏曲欣赏、服饰研究、饮食调配等,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更好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4.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

作。高校应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经验,并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坚守教育的自主权和民族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高校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做强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对外交流教育品牌项目,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中国高校要有全球担当的世界情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教育经验。

(四)高等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必须做到公平而有质量

在我国社会主义矛盾转化的新时代,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清晰地指出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1.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推动特色发展。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是在继承“211工程”和“985 工程”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的建设管理模式创新。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同类型的高校应以一流大学作为目标导向,以学科建设作为基础,力争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体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和使命。一是国内知名高水平高校本身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资源,深化综合改革,提升自身综合实

力,增加国际竞争力,以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为发

展目标。二是教学研究型高校(老牌地方本科院校),其已经具有一定历史积淀和良好基础,重点是通过向国内外顶尖高校学习和与高水平大学合作等途径,做强做大优势特色学科,通过优势学科建设,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教学型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发展方向,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重心放在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建设上,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构建出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体系。

2.以协调地域差异促进高校均衡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尤其要加大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为缩小区域、城乡、校级差距,国家不断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高考录取率。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国家推出了“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和“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此来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招生率和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相关高校要落实国家教育补偿制度,通过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制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教育扶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3.以教育精准脱贫促进共享发展成果。教育精准脱贫是共享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根本目标是让每个孩子共享国家发展成果,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精准脱贫首先要通过“奖勤贷减免补缓”等资助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重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教育精准脱贫工作的基础。扶贫不仅要扶“智”,更要扶“志”。高校要把心理健康与精神信念的支持与帮扶作为重点,针对贫困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帮扶举措。建立贫困学生成长服务档案,培养学生诚信感恩的意识,提高贫困学生的情商与抗逆境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教育精准脱贫。

推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高等教育要适应 “互联网 + ”时代的要求,以创新变革跟上时代技术进步的步伐。按照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总体布局,搭建网络化、终身化、个性化的教育空间体系,使人民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得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公平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普布次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N].西藏日报(汉),2017-07-28(6).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報,2014-05-05(2).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 编辑∕陈晶

3845500589244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