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2022-03-18田野
田 野
(牡丹江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乡村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培育人才对乡村的情感是各院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各院校应当看到乡村振兴战略为成人教育事业提供的新机遇,不断发挥自身教育潜能,通过改革与发展成人教育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击破乡村地区发展的“要害”,并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发展指明方向。我国许多农村出现贫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思想贫困与经济贫困,思想贫困则是最为根本性的原因[1]。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提出“扶贫先扶智”的口号,将解决思想贫困问题视为扶贫的基础性问题,防止农村陷入从贫困到再贫困的循环中。成人教育面向社会不同群体,大多数成人教育对象是在职人员,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认识。部分教育对象工作经验丰富,对农村潜在的商机持观望态度,实现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能够使教育对象了解农村的现实状况,建立起在农村发展的信心,从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成人教育能够为乡村的发展输送人才,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人才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及愿意在农村扎根发展的工匠型人才,成人教育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工匠型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乡村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有助于提升成人教育的导向性。教育主体通过丰富成人教育的内容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提升乡村人才质量,为乡村产业输送高水平人才。同时,将农村在低级劳动力方面的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劳动增值。乡村地区人才劳动的价值有所提升,人才自我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将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乡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乡村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传承人,面临着文化失传的风险。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受限于地域风俗、生活习惯等原因,在融入城市时遇到许多困难,但在务工过程中,这部分群体逐渐接受城市的文化,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会主动了解新事物和新观念[2]。在回头反思乡村发展状况的过程中,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已经无法适应过去的乡村生活,在乡村中缺乏文化归属感。教育主体应当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还包括文化与精神的振兴。成人教育作为育人的一种重要模式,承担着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责任。教育对象可通过学习乡村文化知识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引领乡村地区文化的发展。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还可发挥自身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起来,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包含与乡村地域文化有关的内容,教育对象逐渐形成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领悟到乡村地区的文化之美,这对提升成人教育对象的审美品位、文化素养有所帮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困境
(一)定位模糊,基础理论教育不扎实
近年来,乡村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扩张,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展。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涉及领域广泛,培育能够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改革现有成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高校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对其价值定位也存在认知偏差。尤其是在城乡发展存在显著差异的背景下,许多高校设置的成人教育体系主要面向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乡村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被忽视。成人教育本身没有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要求所有学生上完全统一的课程,同院系中不同专业学生所上课程雷同,人才特长的区分度并不高,无法满足乡村地区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高校尚未明确培育乡村人才的正确方法,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存在认知不清的问题。受限于传统教育观念,高校成人教育课程改革不彻底、不全面[3]。部分教育主体将推进经济发展视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唯一目标,因而只重视经济类专业的发展,忽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导致乡村各领域发展失衡,难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成人教育无法与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对农民等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缺乏吸引力,成人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无从体现。
(二)供给不足,教育过程缺乏组织支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实现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围绕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改革创新。当前乡村普遍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成人教育的过程缺乏组织职称,办学经费也存在严重不足,这意味着乡村的供给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严重滞后。
成人教育缺乏组织机构,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部分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自身作为独立法人的资格,由于缺乏相对独立的编制,学校的成人教育难以正常开展。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对成人教育不够重视,并未在成人教育学校中投入充足经费,这导致成人教育学校缺乏办学的物质基础,办学条件愈加简陋,提升办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4]。学校的办学能力持续下滑,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的人才需求,成人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较弱。成人教育依然存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这导致成人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频繁出现。一方面,成人教育学校没有找准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这导致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性不强,与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相脱离;另一方面,在学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部分专业的教育主体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并发掘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资源,然而,不同精准扶贫项目缺乏协调统筹的完善机制,不同部门提供的教学课程存在重复,这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5]。开展成人教育的不同部门、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粗糙的教学内容可能招致教育对象的反感,从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师资匮乏,教育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1.现有的师资队伍注重研究乡村振兴的理论背景,而对乡村振兴工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缺乏了解。教师根据课本中的理论,或通过研读论文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状况,这意味着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成人教育是具有实践性质的教育,成人教育的对象大多是社会中的在岗人员,这些在岗人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谋求新的职业发展路径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教师所讲内容与在岗人员的现实工作需求不相符合,这会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学习动力。
2.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不够全面,教学观念也并未完全更新。教师秉持传统的成人教育理念开展教学,认为开展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习主体学历的提升,因此,教育主体对学习主体的能力发展不够重视。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学习主体的能力不足便难以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6]。教师采用讲授的方法开展教学,学习主体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弱化,部分学习主体甚至对此类单一的教育方式产生厌烦情绪,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在信息化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教育主体尝试采用信息化方式开展成人教育,但由于个人信息化素养不足,在使用信息工具的过程中出现教学效率不升反降的问题。教育主体的错误归因则会导致信息工具与成人教育课堂渐行渐远,信息元素的作用难以发挥。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
(一)明确发展方向,把握价值定位
满足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成人教育适应乡村地区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教育主体开展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7]。为乡村服务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主体秉持的重要教育理念,学校需为乡村人口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社会公平。如今,我国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成人教育不应当被边缘化,而应当得到长远发展,帮助并引导乡村地区人民收获幸福感。
1.各院校需明确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使成人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如改革现有成人教育体系,在部分经济类专业中设计面向乡村经济发展的细化分支,鼓励学习主体选择与乡村经济发展相关的专业、学科,了解乡村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平,并在乡村地区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具体而言,面向乡村地区的成人教育需关注乡村学习主体的学习与认知能力。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来自乡村的学习主体通常缺乏学习能力,对事物的理解不够深刻、全面[8]。教育主体在设计成人教育课程时可安排部分基础认知类的课程,使学习主体掌握认知与学习的正确方法和模式,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来自乡村的学习主体对乡村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了解较为深入,但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学习主体难以将个人见识转化为现实资源,促进个人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主体需强化对乡村学习主体的通识教育,向他们讲解知识与现实工作转化的正确方法,从而提升成人教育的有效性。在面向其他学习主体开展的教育时,教育主体可发挥学习主体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他们挖掘自身对乡村发展不同领域的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如部分主体对乡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感兴趣,因而愿意主动研究和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助力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教育主体在讲解与农业技术有关的知识时可着重强调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鼓励学习主体就某一具体的农业科技进行研究。为提升教学深度,教育主体还可要求学习主体开设研究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广泛搜集资料并进行小组探究,为解决乡村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献计献策。学校明确成人教育的方向和定位,将乡村振兴的战略精神渗透在开设相关课程、建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成人教育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开展。
2.教育主体需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模式,给学习主体带来新颖的学习感受,明确教育方式改革的方向,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如今,成人教育方式正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使得各类信息工具在乡村地区逐渐普及,应用信息工具开展线上成人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方式。教育主体应把握新时代成人教育方式的新发展,推进线上与线下成人教育的融合,利用网络资源使学习主体深化对乡村地区的了解。如结合本校的成人教育特色开设创新课程,在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完善,对乡村文化发展研究较为深入的学校,教育主体可发挥本校在乡村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建立起乡村文化研究相关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9]。同时,利用网络中丰富的乡村文化教育资源,向学习主体普及不同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可通过线上教育平台传递给不同主体,降低乡村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本并扩展教育规模。教育主体则利用线上教育平台为不同学习主体答疑解惑,实现与不同学习主体的无障碍沟通。在线下成人教育中,教育主体可引导学习主体分享自己在了解乡村文化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将线上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置于线下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这种利用线上教育素材补充线下教育内容的方法能切实提升成人教育的影响力与有效性,并使成人教育的成果惠及乡村各行各业,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二)鼓励改革创新,提升有效供给
1.强化领导工作,理顺成人教育的发展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机制。乡村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需走出认知误区,认可人才在促进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打造学习型社会的角度出发,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在乡村地区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地方政府需为学校提供更多支持政策,辅助各院校完善成人教育的管理体系。在政府物质条件与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起专业化的乡村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学校中成人教育的学习主体到培训基地参观、学习,做到“以小见大”,了解乡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在实践中,提升学习的实践性。成人教育的学习主体本身具有特殊性,大多数学习主体是在职人员,这意味着学习主体学习的过程也是发展自我、寻找新发展路径的过程。学校可鼓励部分在企业中工作的学习主体将企业项目与乡村产业结合起来,利用所学知识探究企业项目和乡村产业结合的可行性[10]。政府则为学校、学生的合作项目提供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方面的支持。如此一来,成人教育逐渐实现“产、学”融合,乡村地区获得更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政府的优惠政策也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良好条件。学生、学校与政府多主体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才能更快实现。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为学校培育乡村应用型人才提供经费支持,与学校建立专项合作项目,就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产业、问题企业进行研究,寻找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探索与本地区人才需求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不同主体参与到成人教育中,共同服务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创新社区治理的方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共同体,使成人教育的内容与乡村地区发展的现实状况融合,鼓励学习主体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社区治理既是社会治理工作的组成部门,也是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创新的抓手。因此,推进乡村社区治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并为提升成人教育质量营造良好氛围。成人教育事业和社区教育的主要办学方向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二者都具有全程、全面的特征,提供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有所重合。正因为如此,打造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体有着强大的组织基础。这一共同体的建成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流动,师资、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都将显著提升[11]。学校可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状况开展成人教育,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学习主体走进农村社区,与乡村人民沟通交流,了解乡村的惠农政策,并在社区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同时,发挥专业本领,对乡村人民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将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经济理念带进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人才培养效率的提升。乡村人才智库逐渐形成,不同领域的人才被充分挖掘,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将为他们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推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职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不够深入,这导致学校培育出的人才缺乏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适应乡村发展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上岗后无法第一时间发挥自身价值。对处于发展瓶颈期的乡村而言,缺乏职业能力的人会阻碍乡村地区的发展。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突出成人教育的实践性,体现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为乡村人民谋发展的特征。乡村的职业中专、职业技术学院都可与成人教育主体开展合作,为乡村脱贫、地方致富作出贡献。
(三)转变教育观念,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代的成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农业技术的推广,还要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二者共同发挥作用,致力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阶段的成人教育依然存在只关注乡村物质文明、忽视乡村精神文明的问题,这导致成人教育无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12]。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也在长时间的教学中固化,转变教育观念已经成为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工作。
1.要为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物质与文化环境,解决教师教书育人的后顾之忧,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如为教师提供物质支持,鼓励教师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农村地区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结合乡村地区的发展需求改进教学方案。将具有应用性的元素融入教学体系,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习对象思考实际问题,提升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学校还要加强宣传,建立起成人教育工作的正面形象,使更多教育主体愿意参与到成人教育工作中。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和学习主体对乡村、城市经济存在刻板印象,认为研究城市经济是先进、现代化的象征,研究乡村经济则是落后的象征。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这一观念应当更新。只有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基础,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强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在乡村经济领域深耕,为学习主体带来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使他们能够结合乡村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考虑个人职业规划问题,将个人职业规划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13]。教师还要关注乡村文化领域的发展,将乡村物质和文化领域视为一个整体,研究乡村经济与乡村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今,乡村经济的发展出现新形势。乡村经济主体越来越注重乡村文化品牌的塑造,利用本地区的特色文化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成人教育主体可遵循这一思路,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开展教学,鼓励学习主体开拓新的学习思路,探寻推动乡村经济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随着教育主体教学方式的更新,学习主体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从而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时大胆尝试,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开辟新路径。
2.学校需组织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活动向教师传递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动态,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培训中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和不同教育主体沟通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校还可开展教育经验分享沙龙,邀请身处一线的成人教育名师、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专家到学校中与教育主体分享实践经验。同时,通过开设多样化的教育技能竞赛、科研竞赛等方式锻炼教育主体的教学实践能力,推动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发展成人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认识到成人教育在培育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发挥成人教育独特的人才优势协调乡村经济发展,为实现精准扶贫、化解乡村经济发展的矛盾提供智力支持。在未来,各院校需明确成人教育目标和方向,充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要求,推动成人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更多具备较强专业素养、了解乡村发展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