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法”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2022-03-18任俊杰赵治龙
■ 任俊杰,赵治龙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着力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以专业课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旅游法》是我国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于2013年制定并实施的一部综合性法律。《旅游法》对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法理意义上的界定和说明,规范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基本秩序,保障并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客观上对高校的旅游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法”被纳入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其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旅游法”这一课程本身就是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良好载体,能够有效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建设,创新性地为新时代培养人才。
一、“旅游法”课程思政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旅游法”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职业道德、规范法律关系、拓展从业领域为目的。但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旅游法”课程思政的展开还不够彻底,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味”不够浓,优秀思政资源、典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材的创新性不足
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提出,收敛性思维是人类进行科学工作的前提,科学革命建筑在常规研究之上,而教学中的教科书正是扮演了这样一种培养收敛性思维的角色。由于课程思政理念提出时间较短,发展过程不长,原本仅为专业知识教学设计的“旅游法”课程相关教材,在提升思政内涵中显现出缺乏深度、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的问题。高校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系统的途径,教材编写如果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吸收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就无法实现知识传递与思政教育并行的协同效应。目前国内主要高校均采用全国统一版本的教材——《政策与法律法规》,该教材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做到知识目标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课程思政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旅游法”课程本身蕴含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爱国情怀、法律意识等思政元素,相应的教材编写当然不能墨守成规,固守陈旧的编写思路和理念。在保证规范性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如何在教材中反映现实性和时代性,将一些最新的前沿信息和思想成果及时融入到教材中,使之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的充分有利结合。
(二)教师的思想和能力准备不够
教师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主体,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就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来看,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不少专任教师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教师本身的思想意识不足,没有将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作为自身职责。长期以来,思政教育被认为是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思政部的专项工作,专任老师只要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即可。这种陈旧狭隘的教学理念导致了教书与育人始终没有充分有利结合,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旅游法”课程是展现我国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的重要载体,与普通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很多值得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学元素,如法治意识、公平、平等、价值保障等。但正是由于一些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缺乏,不注重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播当中,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教育职责,所以很难将思想政治文化传承工作有效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教师驾驭课程思政的能力普遍不足。由于长期只进行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主观上远离思政教育,导致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课程思政文化传承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教学状态。虽然很多专业课教师受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启发,主观上试图积极落实课程思政,但由于自身存在政治素养不高、政治理论知识不扎实等问题,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将思政理念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只能将“思政”僵硬地搬到课堂中,在教案或者讲义上以文字的形式列个框架,标注上“思政教育”的字眼,以此来体现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形式上的突出并没有促进课程思政的理想效果,难以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和获得感。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亚历山大·阿斯廷认为学生主体介入课程展开与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学习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课程参与程度[2]。课程思政兼具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方面内容,目的是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文化传承知识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导向和价值观念。但是现在高校中相当比例的学生只习惯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加之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常常在心智、阅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思想意识上对思政教育资源的融入不够敏感也不感兴趣,甚至会在接触之前就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行动上就常常表现为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能够在思想方面有所触动。由于传统的思政课本身理论性和政治性比较强,长期以来给学生形成了思政课枯燥无味、应用性不足等刻板印象,学生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的延续,是国家为了灌输意识形态进行的政策宣传,再加上一些专任教师明显地强调思政字眼,这种“课程思政”的刻板形式更加引起学生的厌烦,所以他们比较抵触也难以接受如此的课程思政,教师将思政教育理念具象化的融入课堂教学,加大了课程思政文化传承建设和改革的难度。
二、“旅游法”课程思政的意义
高校人才培养以满足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为主要目的,不仅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各个行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比较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数量相对较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评判方式也以可以量化的知识点考试分数为主。但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整个社会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进一步凸显出政治素质、价值理念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在这个时期的提出显得尤为及时和关键。“旅游法”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开设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旅游活动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熟悉我国旅游行业改革发展的历史,从而知法、懂法、尊法、用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合乎专业要求并符合社会预期的贡献。从这一角度来讲,“旅游法”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思想观念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的学习经历,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身心成长、塑造理想信念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流行化世俗化思想潮流的影响,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始终利用各种手段,试图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渗透和入侵,这势必会对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当前形势下,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显然欠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无法从根本上为学生解答求学、择业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疑问和困惑。“旅游法”课程思政要求以学生为根本,将思政教育作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力图提高学生在专业和思想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成功走上职业岗位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旅游法”课程的学习是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专职工作的重要一课,其中基础理论,如旅游法的概念、意义、发展历史等,能够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关注我国法律体系建设,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专业论述如侵权责任法、文物保护法、旅游纠纷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是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和手段增强专业能力、维护自身及客户的合法权益、深化职业道德的重要理论基础。总之,“旅游法”课程思政对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旅游行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已创造了数千万的就业岗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生建设与人民的幸福指数。旅游行业从业者代表着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工作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必须要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从业后为我国旅游业拉动促进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另外,旅游业不仅在经济上显示出重大潜力,而且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能够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而保持其生命力,是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的文明成果,在自我发展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旅游法”课程思政的开展,能够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培养其全面的旅游服务能力,增强沟通、合作和管理等方面的素养。等到这些学生真正成为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后,就更加能够主动挖掘中国文化内涵,加强多渠道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利用线上线下各种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业内认可、社会推崇的称职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旅游法”课程之前注重“解惑”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高校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必须要对思想观念正处于逐步形成塑造期的青年学生们在价值观念、政治信仰上进行全面正确有效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们教改的方向。通过对“旅游法”课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中所内涵的思政元素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法治意识和守法观念,在从事旅游行业的过程中运用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处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思想内化为自身思想品德的一部分,自觉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旅游法”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文化传承的教育资源和元素,授课教师只有找准切入点,抓好结合点,才能够更好地践行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使命,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培养爱岗敬业、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三、“旅游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基于目前“旅游法”课程思政的现状研究和分析,高校的课堂思政教学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体制
高校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创新,提高政治站位,更需要院校加强顶层设计改革摸索,完善各项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制度导向层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思政育人的主体责任,坚持构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而各级党政部门、学工处、教务处等机构也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协同专业教师构建统筹发展联合协作机制,统筹课程思政建设。高校领导部门要明确办学方向,对课程思政进行整体上的规划和部署,从上到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和法治等内容深入贯彻到学校教学方针政策当中。
(二)提高授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不仅是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的带路者,更应该是学生思想品格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他们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更要在思想品格上给学生以身示范作出榜样。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始终坚持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对教师的核心要求,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有赖于教师个人思想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为“旅游法”课程的授课教师,无论是其行为举止、还是价值理念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广大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行为准则,自觉把思政教育优秀文化传承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用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值得强调的是,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要求,同样也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要求。只有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努力增强业务水平与思政能力,以高度的责任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旅游行业的开拓发展培养技能合格精神昂扬的后备人才。
(三)创新课堂思政教学模式
“旅游法”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不能只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应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创新性地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案上或讲义上。《旅游法》的修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效性,但由于法律条文相对枯燥,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旅游法”课程思政改革可以以案例教学为核心展开,选取重点学习板块,生动、立体地讲解法律法规。同时,授课教师也可以参考修订后的《旅游法》和当今对于思政教育的新要求,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案,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和学习动力。如讲授旅游纠纷处理办法时,利用现实社会中曾经发生的实际案例来解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将思政内容及优秀文化合理地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矛盾纠纷、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从业之后展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品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考核机制
在评估考核方式上,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打造“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的培养模式,从考核方式上引导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对教学成果的检验以试卷成绩、论文等方式为主。但课程思政本身不是一个能够简单量化的教学思路,因此应该在评价标准方面探索多元化、全方位、开放式的实现途径。具体就“旅游法”课程考核来说,应细化评分准则,加强动态评估,着重学生思想素质考察,如通过开放式考核与闭卷考试相结合、校内考试与校外实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将思政教学任务纳入教师教学效果考核当中,完善激励和惩戒制度,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方面体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要求。另外,通过常规性、制度性的听课、说课、教学观摩、思政案例汇集等方式促进教师在课堂思政方面的互相交流和学习,也可以从整体上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学理念中应当长期坚持的目标,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具体教学任务。要将思政教育真正做深做透做活,必须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努力和投入。只有在每个教学层面的参与者都深刻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长久价值,我们才能切实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并真正有效地指导并辅助专业课教学,为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培养出思想坚定、品格优秀、专业过硬的专职人才。